我们辗转来到了位于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村、四川省会理市洞村之间的金沙江上的皎平渡。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渡江,在皎平渡会理一侧的中武山洞中指挥红军渡江,从此,中央红军完全摆脱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皎平渡口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圣地。</p><p class="ql-block">1994年修建了连接川滇两省的渡江大桥,聂荣臻元帅亲自为《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题写了碑名。</p> 皎平渡口是金沙江边的重要渡口之一,四川和云南两省往来的盐巴、粮食和皮革等物资,都要从这里通过。然而,当干部团先遣队日夜奔袭到达江边时,皎平渡口已经被敌人封锁,几乎所有的船只都被集中到北岸藏了起来。<br>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先遣队在南岸找到两条木船,并迅速控制了对岸渡口。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p class="ql-block">红军在这里巧渡金沙江,为中国现代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巧渡金沙江是长征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红军在皎平渡成功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巧渡金沙江不仅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要胜利,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红军通过这次行动,保存了实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后续的长征奠定了基础。</p> 我们一行在当年红军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胜利的纪念地合影留念。 会理,地处川西南,自古便是川滇间的交通要道。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县城郊铁厂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div>张闻天主持会议,参加者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彭德怀、杨尚昆、林彪、聂荣臻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在会上发言,批评林彪所谓“走了弓背”和要求撤换军事指挥的错误意见,支持毛泽东的指挥,并决定立即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这次会议统一了认识,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对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div> 为了调动敌人、甩掉敌人,红军常常不得不多走路,甚至来回兜圈,走了不少回头路。由于军情紧迫,没有时间召开各军团指挥员会议。因此,许多军团一级的领导, 甚至不知道行动的目的是什么。但他们大多数都能遵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完成行军任务,甩掉敌人。 <div>其实,造成此种局面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当时中革军委二局在敌方围追堵截的险恶环境中,高效工作,相继破译敌中央军及地方军阀各种密码约90本,及时准确掌握了蒋介石的指挥意图和兵力部署。这样,红军的四渡赤水等红军行动就好像老鼠逗猫,红军耳聪明目,虽不停兜圈,却能不断避开敌人的堵截、包围。然而,由于二局的绝密工作性质,在长征中只有极少数最高军事领导了解其破译工作和毛泽东的意图。 </div><div>(图片: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的地方,简易茅棚已不复存在,只有与会人员坐的石墩告诉我们当年的故事)</div> 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南部石棉县安顺乡。<div>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抵达安顺场,准备北渡大渡河。由于受清军围堵,加之石达开受历史的局限,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当地空室清野,土司沿河设防,石达开全军覆没,太平军将士血染大渡河,留下了悲壮千古遗恨。<br></div><div>1935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巧渡金沙江后,红军先遣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得大渡河边仅有的一只小木船。5月25日,由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一营营长孙继先指挥,在南岸红军强大的枪炮火力的掩护下,以17勇士为先导,打响了红军长征途中举世闻名的强渡大渡河战役。以红一团一营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首的红军17勇士,在当地苦难深重的老百姓和船工的协助下,不顾大渡河的惊涛骇浪,冒着枪林弹雨,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强渡成功,歼灭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守敌,占了北岸桃子坪敌守军阵地。<br></div>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渡口纪念遗址:原址风貌未变。 现在渡口处立一大石,上刻有杨得志所题的“红军渡”三个大字。(拼图上:大渡河渡口遗址上“红军渡”大石;拼图下:大渡河渡口)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纪念碑于1983年5月修建,碑体正面为半圆雕红军战士塑像,炯炯有神的双目凝视对岸,下半部分为十七勇士驾着当地特有小船强渡天险的浮雕</p> 大渡河渡口遗址上红军指战员群组雕塑,展现了当时红军强渡大渡河战斗的场面。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楼:原址为晚清时期民居碉楼建筑,木骨石墙结构,顶为歇山式盖小青瓦,二楼一底,面积约300平方米,现保存基本完好。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彝海,原名“鱼海子“,彝语叫”乌勒苏泊“,意即海子,海拔2000多米,是个高山淡水湖,面积约20万平方米,呈元宝形,四周山峦环抱,林木蓊葱。就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 果基小叶丹叫人找来一只鸡,但没有酒和酒杯。刘伯承便从红军警卫员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盅,叫警卫员舀来彝海的水,以水代酒。当沙马尔各子杀了鸡,将鸡血滴入两个瓷盅后,小叶丹要刘伯承先喝,按照彝人风俗,先喝者为大哥,兄弟就应该服从大哥。刘伯承高高地端起瓷盅,大声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果基小时丹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完后一口喝下血酒。果基小叶丹笑着叫”好“!也端起瓷盅来大声说:“我小叶丹同刘司令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不守约,同这鸡一样地死去”。说完后也一口喝干。刘伯承当众将自己随身带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了果基小时丹。果基小时丹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结盟便告结束。 <p class="ql-block">在彝海,红军还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果基)支队。刘伯承代表红军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与果基小叶丹。彝海结盟,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在那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果基支队的战士们眼看自己的房屋被焚毁,牛羊被抢劫,却千方百计地保住刘伯承所赠给的旗帜。</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21日,西康省解放后,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郑重地把刘伯承赠送给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队旗亲手献给了政府。</p>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冕宁停留的9天时间,2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仅有廖志高、黄占兴、陈炳忠、李来清、涂耀先等17人胜利到达陕北。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朝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1年的修建,大桥于1706元建成。泸定桥建成后,康熙取‘泸水’(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判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3个大字,从此泸定铁索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div>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div> 泸定桥位于泸定城西,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桥身全长一百零一米,宽两米多,用十三根很粗的铁索连接东西两岸,九根铁索为底索,每根相距一尺左右,上铺木板,以通行人。两边各有两根铁索做扶手,人走到桥中时,桥身左右摆动,若往下看,无底的深渊令人毛骨悚然。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成于次年4月,是四川和康藏地区来往的咽喉孔道,也是红一方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斗。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9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迅速歼灭守桥之敌,并掩护后续部队占领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的炮兵阵地和机枪阵地 <p class="ql-block">在当年红军泸定桥战斗阵地上,一览泸定县城。</p> 1935年6月8日,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占领天全、芦山。<div>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不顾一切困难,与四方面军会合。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在师长陈光、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翻越长征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抵达达维,与红四方面军派出的策应部队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相遇。(图片:小金县夹金村: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雕塑)</div> 小金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阿埧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下属县。小金县旧称懋功,县内藏族为主要民族。<div>1935年6月12日,第一支翻越夹金山的红一方面军先遣队与红四方面军一支队伍在达维镇会师。5天之后的6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也翻过夹金山来到会师地——小金县达维镇。<div>懋功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师,被称为三大会师地之一。</div></div> 红一、四方面军达维会师纪念碑 当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桥 在达维镇修整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一直居住在位于小金县城的一座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佘廉霭于1919年组织兴建)。<br>1935年6月18日,中央机关进入懋功县城(现小金县),受到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官兵的欢迎。<br>6月21日,中央领导和红一、红四方面军团级以上干部在上述天主教堂内举行了一场当时称为“同乐会”的联欢会——史称“干部同乐会”。与此同时,其他红军关于在懋功县城多地与当地民众举行了军民联欢会。(图片:当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