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表达是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任务之一,在《课标》里,对于不同的学段,要求也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做到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p><p class="ql-block"> 在第三学段,要求做到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乐于表达,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p><p class="ql-block"> 阅读这些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首先,倾听与表达是同等重要的,孩子只有学会认真、耐心倾听,才能学会大胆、自信的表达。其次,表达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从“讲述小故事”到“讲述自己的见闻感受”;从“根据不同场合与人交流”到“根据不同的场合,稍作准备,简单发言”,我们都可以看出,口语交际的要求是思维进阶的体现。另外,表达是需要有“礼仪”约束的,这些“礼仪”包括: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音量、语气合适,语调适当;自觉抵制不文明语言。</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本对于孩子的口语表达是十分重视的,从一年级开始,课本就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专项口语练习,而且从一年级开始,每一个年级课本安排的“口语交际”都是8次,每一次的“口语交际”都强调“情景创设”。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拉进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拉进课本与实践的距离,不能只是为了热闹,将情景创设与学生生活剥离开,这样会影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自己在口语交际里学到的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关注口语交际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关注孩子对于表达技能的掌握,口语交际的表达技能不是纸上谈兵,应该是技能迁移,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实际生活,将口语交际学到的技能用于实际生活中,使自己成为文明有礼的社会公民。</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对于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除了教材专门的口语交际之外,我们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比如:一次问答、一次讨论、一次谈话、一次交流……无不体现语文学科“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特点。</p><p class="ql-block"> 总之,口语交际课无论是情景创设还是模块练习,其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掌握表达技能,逐步让孩子学会口语表达时有礼貌、有依据、有条理、有分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