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始祖《碑记》始末

明朝牵马人

文/解向军 <p class="ql-block"><b>寻找始祖《碑记》始末</b></p><p class="ql-block">文/解向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始祖</b><b>,是一个氏族在某一地方最早的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最早迁移徙至某地之家长,一般尊为始迁祖,也叫肇基始祖或创基始祖,以男主人公而立。当然,人文始祖、远古始祖、以及得姓始祖,那是我们所知道的根祖(始祖所迁移离开的原祖籍地方)以前的三个阶段史。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世祖公一般简称始祖,从始祖论世代的宗族原始史料区区可数,非常难得。</b></p> <p class="ql-block"><u>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明。当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形成的初期阶段,民族部落的分封制度开始之时,民族支脉就明朗清晰有绪了。各支脉随着岁月不断的发展庞大,竞争也相对激烈,人们以信奉天道为共同信仰。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朝廷行为大迁徏,以及社会的变迁,自然灾害的影响,瘟疫,小县城以城市化的开始等等,使得单一群居的姓氏而分散,各种姓氏而友善融合,各民族脉络清晰,血浓于水,形成大中华民族共同体。</u></p> <p class="ql-block">"自叔虞食邑于解,子孙以邑為氏,始有解氏。及唐叔虞子燮父為晋侯,而解氏遂為晋公族。晋大夫诸公,揚之臣于靈公、景公;张侯之臣于景公;狐之臣于悼公,狄之聘于吴。自兹以降, 解氏冠缨累世,巾绶相承,端賴于祖功宗德也。唐叔虞食邑于解,其説鑿鑿,佐证何在耶?蒲州在山西晋南,古称蒲阪,堯舜所都。西周诸侯国解,春秋時為解梁城,在其地焉。"摘自(正德公文本)</p> <p class="ql-block"><u>余解姓根祖山西稷山县城里人,也属解国辖地。据山西稷山县解氏家谱记载,先始祖解姓名元。元祖在韩世忠部下任元帅,是宋朝抗金名将,逝世后葬在稷山县下柏村北,今墓冢乃在,其墓碑刻有《解元帅之墓》,古代人为元公建有陵园纪念,占地百亩有余,近百年来历经数次战乱毁坏与失修,在″文革″其间终于被夷为平地,所幸留有墓碑墓冢存在。</u></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金朝时期,元公后裔遭到了不公正的社会歧视与迫害,第五世(或六世)祖举家迁移到今万荣县北牛池村,经营相业。到金朝时期的十二世纪末,约1190年后,又因世故恶变,兄弟四人经合议,决定各自偕家人奔向一方求生存。长兄解达回稷山县老家,次兄解德因娶该村媳妇,就此留在北牛池村,老三解进西渡韩城,老四解财南向永济(蒲州)牛阪坡。</b></p> <p class="ql-block">解进夫妇偕子孙渡河后落脚今新城以北,现有十四世明朝大将军墓塔为标志。根据薛国观国相为解经傅将军夫妇合葬墓志铭可知,明朝时十四世祖解经傅将军退休回乡后,积极为韩城百姓谋福祉,协助左懋第县令保卫韩城县城,参加和指挥了阻击闯王匪部围攻韩城县城的战役,取得了韩城保卫战的大捷,受到了韩城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公逝世后,由当时的韩城县县衙将公之灵位安列于城隍庙,尊奉神位于韩城县乡贤祠。将军在世时曾留有遗嘱:百年之后与恭人安厝于旧村之中。</p> <p class="ql-block"><b>金、元朝时期,解进初进韩原,旧村北小埝沟有解家墓地,在鸭北头村东。进公墓应在小埝沟解家坟,解家坟毁于二十世纪的1970年代修西韩铁路时。解进公与夫人吴氏墓碑则是清朝康熙年间所立,是由解氏十五世公清朝达州知府解胤标率九人所立。"文革"时期被村人摧毁碑楼,将《碑记》碑身拉回村西,放大路旁边。</b></p> <p class="ql-block">鄙人高中毕业后,作为回乡青年被村"革委会"推选为解家村青年团支部书记,可谓是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大天地,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b>一次无意中对村边的一块小石碑上的文字躬身辨识,″始祖解公讳進吴氏之墓"几个大字便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中。当时并不知道是谁家的祖碑,只是很惊讶的发现,在修铁路时每户都分有破碎石方的战备路任务,村巷道中大大小小的碑石基本都被破为铁路基石,此块小碑却能幸存于世。</b>我根本不知道碑石上的人物是谁,也没有多余的去思考。心想,都是些敏感的″四旧"残留之物。作为回乡青年,不应该对旧社会的东西在心,作为青年团的支部书记更不应有怀旧、恋古的想法,要带领青年团积极向上,不能忘掉″破四旧、立四新"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之后,经过改革开放的社会熏陶,作为五十年代的新中国第一代人,不知怎么老会产生怀古恋旧的情怀,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受″文革″时期的留毒很深,思想极其顽固,对恢复传统文化的反应非常极端,这些人大多在″文革"其间都是些闹派骨干人物,村上的文昌阁就是他们一伙人拆掉的,各家房上的鸡寿就是他们这些人打掉的,门楣让们铲没,照墙上的字让他们摧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十年代初父亲退休后,村人将管理族谱的重要事宜交给了我爸爸解有福,一些年龄大的老人常聚到我们家查看家谱,外地回来的村人也肯来查家谱,父亲总是和蔼热忱的接待每一位查谱的客人,使每一位来者都像是回到自已的老家一样。</b>我从中也受到了启发,一有空就看家谱,后来越看越有兴趣,因此而知道了所看见的那块碑是我们始祖的《碑记》。<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于是就去找那通老祖宗的碑,结果那个地方已看不到那块不怎么大的青石碑了,当时是很失望,以为绝对被推到南门沟了。村南沟是村里人倒啦圾的地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巷道硬化工程的拓展,好多仅存有的碑石在清理巷道卫生时全倒入了深沟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失望之中找到希望,我在《解氏家谱》中遇见了一批优秀的有识有志先祖,深深地爱上了历史文化与先贤人物。家族历史上竟然出过11位殿试进士,17位乡试举人,43位贡生,52位监生,还有多位贡士和二百四五十位秀才。</b>1997我提议让村里的文化人开始编撰《今古解家村》,该书作为陕西省第一本乡村志草草问世。1999年,我又提议立解家村《进士碑》,2000年完成裸碑的纂刻。此时,村中的支持与反对声非常激烈,大有砸碑之势,可见传统文化的恢复与继承多么艰难。经与老支书解振楼等人商议后,决定暂不立碑。2004年春,将纂制好的裸碑拉回村中学校,因无地方可立而又给放下了。这期间自已仍心不死,终于在2000年找到了始祖《碑记》,由于被人为的翻到了原来路旁的半坡杂草中,碑边旁被植有一棵小松树,很难往上移动,当时自已还不情愿让人知道,害怕有反对的人砸了。<b>2004年的正月初六日,本人找了几位比自已大的兄弟,饭饱酒足之后,与他们从半坡腰将解进公与夫人合葬碑挖出来并抬到大路上,并拉到自已的家中,存放院里。</b></p> <p class="ql-block"><u>在拉回解进墓碑之前,作者还找到了一通明朝的庙碑,也放在院中,加之我家在1965年″破四旧"时摧掉并拉回仅余有的三通碑,两通碑已破成多块,但能对上,连上共有5通碑存在家中。因为是墓碑,好多人劝我将碑石撂掉,并说放在家中不好,自已都没有改变主意。因为我们全家人常年在城里居住,本来家中原有的碑已毁了三通余三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家中谁已将破碎的碑石倒入沟中,这五通碑石自已决定一起捐献给恢复重修以后的《解氏宗祠》献殿里。</u></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0年,在本人的组织下,开始由村人重修家谱,并且一举告成。不言放弃是自已的固执性格,2006年,本人开笔以家谱历史人物为故事背景,与爱人爱云合作完成了长篇传记文学《五子登科》的创作。</b>2007年在老支书的努力下,终于将《进士碑》奠基落成,但解进墓碑我并未公诸与众,也许是自已多虑了,认为时机不成熟。<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16年,50万字的《五子登科》初稿完成,2023年《五子登科》首次出版。2024年4月,我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解氏族谱编辑研究委员会第二届年会",6月份北京、天津、山西专业家谱研究机构来韩对解进《碑记》进行了详细研究与分析,与此同时,始祖碑记公诸与世。</b></p> <p class="ql-block"><b>始祖《碑记》正面内容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碑记</b></p><p class="ql-block"> 世 始</p><p class="ql-block"> 生孙生 祖</p><p class="ql-block"> 員四員 解 康</p><p class="ql-block"> 解川解 公 熙</p><p class="ql-block"> 敬兵敬 諱 五</p><p class="ql-block"> 敷巡跻 進 年</p><p class="ql-block"> 廪道生 吴 岁</p><p class="ql-block"> 生解員 氏 次 </p><p class="ql-block"> 解胤解 丙 </p><p class="ql-block"> 廷標光 午</p><p class="ql-block"> 禄 綋 清 </p><p class="ql-block"> 解解解 之 明</p><p class="ql-block"> 鹏光翼 吉</p><p class="ql-block"> 起信啟 旦</p><p class="ql-block"> 解 解</p><p class="ql-block"> 光 光 墓</p><p class="ql-block"> 绅 綸</p> <p class="ql-block">《碑记》注:</p><p class="ql-block">碑通高带底座石卯头86厘米,裸高碑80厘米;</p><p class="ql-block">宽39一40不等,顶宽,下窄;</p><p class="ql-block">厚16一19厘米不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由十五世公解胤标发起的为始祖立碑,十三世解敬跻、解敬敷二公积极响应,十六世6位公响应,可见古代立通碑并不那么容易。虽然碑貌较粗糙,估计当时的价钱也不一定便宜。现在人怕难以想象古人立碑的艰辛程度,不要随便将古人的良苦用心嗤之以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已以20年时间找始祖《碑记》,20年时间保存,期间为家族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研究与考证,上通州、赴济南、下中原、去西南,三十年磨一剑,也算是对祖先孝敬的一片痴心忠情,本人以为自已一生做了一件上可慰祖先、下可对子孙的有意义之事。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明,从我做起、不辱使命,让各位读者见笑了。</b></p><p class="ql-block"><b>2024年11月16日午于瑯琊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b>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韩城市政协委员会文史调研员、韩城市五子登科文化会会长、韩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