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哲理人生 辩证感悟(五百一十四)</p><p class="ql-block">——“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大同和谐(中)</p><p class="ql-block">理平</p><p class="ql-block">(接上文)</p><p class="ql-block">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来讲,它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有制社会(原始社会)到短暂的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从私有制社会回归于新的公有制社会(公私合一的和谐社会——大同世界)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其实公与私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两者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在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前提下,两者可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于和谐世界之中。如,资本主义社会其物质形态私有制为主体,意识形态公有制为主体(思想言论公有化于民主法治的体制之中);社会主义社会其物质形态公有制为主体,意识形态私有制为主体(思想统一于某某1人,不就是把人类的无限思想无限精神财富私有化于某某1人)。其实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互动循环,物质形态私有制可通过虚拟经济即股市、期市、债市等转化为社会化的大生产、大流通的公有制体制之中。同样意识形态私有制可通过民主法治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通过网络、新闻媒介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公有化于宪法和法律之中,也就能实现人人有“言”能“皆”表(谐),并在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争鸣中“比”较,明“白”(皆)是与非,这样才会产生“万家争鸣,万花齐放”的氛围,这样人类的无限精神财富才能转化为有限的物质财富,不断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新的物质,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样才会有中国创造,才会有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等涌现,才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层出不穷!让天下“万物将自化”,真正实现天覆为衣,地载为养,天覆地载,万物化生,真正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p><p class="ql-block">“化而欲作”,万物自我生长过程中,难免会滋生贪欲。人是高级动物,只要是动物,就会有本能和欲望,就会有贪欲,有自大、自是、自持、自霸等人性的弱点。对待欲壑难填的现状,“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即以道的无名之朴镇之。无名之朴者,是谓现素抱朴,少私寡欲,一旦淡化了名利、钱财、地位、权势,就会回归于自然而然,就会不欲、不主、不霸。</p><p class="ql-block">“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p><p class="ql-block">上下不欲,天下清静,将自正而归大顺焉。道总是润物自然,所以会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天下万事万物会自成天性,态势发展会自得端正,天下自然清静,自得端正而回归到永久的和谐大同。</p><p class="ql-block">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执政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永恒的大道始终无为,但是却取得了无不为的成果。大道运行没有时空限制,具有永恒的客观规律性。正是这至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才孕育化生出天地万物,取得无不为的结果。</p><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人法大道。大道是可以认识的,认识大道才能更好地自觉自愿地体道、悟道、修道、和用道,以道养生、治国,无为而无不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