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常氏家族简谱第八部分:记忆文章(二)</p><p class="ql-block">常振亮文章(二)</p><p class="ql-block">《时代楷模:我的四哥常振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 年,新中国诞生的曙光洒向大地,我的四哥常振华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呱呱坠地。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奉献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那时起常振华就以雷锋为崇高榜样,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为人民做好事的熠熠生辉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五犋牛的小村庄里,四哥的善良厚道如同温暖的春风,吹过每一个角落。他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热心肠,对村民们的困苦感同身受。他在村里担任赤脚医生时,不仅虚心向村里的医生任再清老师等学习,而且自己买了医书认真学习医疗知识。村里谁家有人生病了,他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北风凛冽的寒冬,他背起药箱就赶往病人的家里给病人打针送药。村里的邻居谁家有了困难他就积极帮助解决问题。他对村里的孩童也经常教他们识字、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善良与希望的种子。四哥在村里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都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银河,照亮了村里的人心。由于四哥的热心善良、助人为乐,他深受村民们的喜爱,也得到公社领导和学区主任成云的高度认可。1971年公社推荐他上了包头医学专科学校,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之后,他主动申请到缺医少药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那日图医院工作,他每天背着药箱骑着马奔走在草原上,全心全意为农牧民群众送医送药,深受农牧民群众的爱戴。后来,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亲调到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了骨科大夫。</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流转,四哥在医学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成为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这一身份赋予他更多的责任,而他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身于工作之中。在医院的长廊里,他的脚步总是匆忙而坚定,从一个病房到另一个病房,关切地询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他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用温和的话语安抚他们的焦虑,用精湛的医术解除他们的病痛。无论是复杂的骨折手术还是棘手的骨科疑难病症,四哥都能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在他的精心治疗下,无数患者重新获得了健康,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他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患者心中的希望之光,他的存在让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们看到了康复的曙光,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在四哥的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莫过于他在1999年和2003年两次参加中国援助卢旺达的医疗队。当祖国召唤,当国际人道主义的使命降临,四哥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带着祖国的嘱托和自己的医疗梦想,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非洲大陆。卢旺达,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医疗资源匮乏,卫生条件恶劣,但四哥没有丝毫退缩。他和队友们面对简陋的医疗设施,积极应对,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医疗价值。在那里四年半的岁月里,四哥常常需要克服语言障碍,通过手势和简单的当地语言与患者沟通。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手术,都是对他专业能力和耐心的巨大考验。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户外临时医疗点,还是在闷热潮湿的医院病房里,四哥都全神贯注地为卢旺达人民治疗伤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践行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医术和爱心赢得了卢旺达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中国的白求恩”。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对他医疗技术的认可,更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最高赞誉。他不仅受到卢旺达国家的奖励和人民的爱戴,而且受到中国卫生部、外交部和商务部的联合表彰,《人民日报》社的《时代潮》杂志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门的报道。</p><p class="ql-block"> 四哥常振华,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更是全社会的楷模。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雷锋精神,无论身处何方,都把爱与温暖传递给周围的人。他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公益事业,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他的精神,将穿越时空,永远在人们心中闪耀,成为指引我们前行的璀璨明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冯表正、冯表明、冯春、冯军、冯莉的文章</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父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父亲冯振业(1929.1.3-2002.10.14),母亲常振秀(1935.7.14-),今年90岁,共育有7个子女,四子三女,父亲一生虽然平凡,但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母亲同样聪明智慧,母亲虽是耄耋之年,但身体康健,精神矍铄,让子女们非常欣慰。</p><p class="ql-block"> 父亲12岁丧母,跟随爷爷流浪在黄河两岸,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童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父亲青年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了充壮丁,在那里受尽了反动派军队的毒打、欺辱。父亲不甘受辱,毅然决定逃出虎口,但不幸的是被国民党军队抓回去活埋。幸运的是在众多好弟兄跪求挽救下得以存活。众多好弟兄给了父亲第二次生命,这也是父亲在生命中的一次大转折,更是我们全家永生难忘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19日,也是全国解放前夕,当时国民党将要彻底崩溃,父亲所在国民党军队全部和平起义。从那天起,父亲从一名国民党军人光荣的转型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是一次父亲生命的洗礼,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父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的三年里,父亲听党的话,热爱部队,努力学习文化,刻苦训练,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1950年冬天,父亲回家探亲,经人介绍与母亲相识,随之结婚,成立了自己的幸福小家。1952年,父亲转业回乡,同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直到1982年离休。在此期间,父亲服从军队分配,被政府安排在教育战线工作,一干就是30年。</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这30年教育战线中,先后在土默特右旗老凡营村、五犋牛村、六大股村、五和圪旦村、岳家圪旦村、虎高营村等任教当校长。父亲一生教过的学生无数,他们现在都活跃在各个领域中,可谓桃李满天下。父亲在职期间,为了减免学生学杂费,让每个孩子都能上起学,在学校开过粉坊、养过猪、熬过芒硝,可以说父亲在教育事业上是呕心沥血。父亲的办公室挂满了奖状、牌匾和锦旗。这些荣誉后面都有一个善良、坚强、智慧的女人在支持着父亲。这个女人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家只盖过一次房,在当时农村盖房是家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父亲忙于工作,家里全靠母亲照应。母亲忙里忙外,还要照顾年迈不能行动的爷爷。由于细节没考虑周到,房子盖成危房。还记得给小孙子过满月,父亲不帮忙也就算了,学校来了参观的领导和同行,父亲把办酒席的饭菜端去招待参观人员,而且事后学校也没补偿,我们兄弟姊妹都没吃上饭。妈妈看到我们心疼说:“妈妈明天做更好吃的饭。”</p><p class="ql-block"> 在80年代前,家里没有缝纫机,缝补衣服全靠手工操作,平常不算,就过年一事,十多口人必须每人一双新鞋穿,棉衣都得拆洗干净,衣服没有替换只能晚上拆洗,当晚在火炉旁烤干,连夜做好,第二天正常穿。多少年了,妈妈大年初一就病,作为孩子不理解,长大后才懂,那是妈妈累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封存在记忆中的一碗白面条,在70年代,全家人都靠父亲供应每月微不足道的白面,妈妈先给爷爷煮上一碗白面条,然后给我们做玉米渣渣饭,爷爷吃面条时不让我们看。提起这碗面,至今想起都会流口水。</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教导子女方面,更是十分严格、严厉,女孩子不能穿奇装异服,男孩子不能抽烟喝酒,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求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例如,父亲离休后,医药费是全额报销,我们如果偷偷借用父亲的名义开点药都不行,一旦被发现,他严厉批评我们,有时还动情,教导我们说:这是共产党给我的专属,你们不能享用,如果全国人民都这样干,国家不就毁了吗?妈妈在一旁连声应和:“你爸爸说得对!”</p><p class="ql-block"> 总之,父母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们像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一生。他们不仅是我们的好父母,更是我们德高望重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永远爱父母,如果有来生,我们7个还要做父母的孩子,我们感到无比自豪、骄傲!</p><p class="ql-block">父母的儿女:表正、表明、二云、三云、称心、小明。</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常振华七言诗二首</p><p class="ql-block">(一)参加援助卢旺达医疗队感怀</p><p class="ql-block">中非友情深</p><p class="ql-block">——内蒙第九批援助卢旺达国家医疗队工作写实</p><p class="ql-block">2000.11.25于基本古省医院 常振华</p><p class="ql-block">背负祖国的期望</p><p class="ql-block">离别可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踏上非洲的红土</p><p class="ql-block">献出真切的心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丽的自然风景</p><p class="ql-block">友好的非洲人民</p><p class="ql-block">迎来了中国天使</p><p class="ql-block">殷切的企盼眼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贫困的黑人兄弟</p><p class="ql-block">凶狠的病魔缠身</p><p class="ql-block">严酷的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熬盼在苦痛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成神圣的使命</p><p class="ql-block">满腔热血已沸腾</p><p class="ql-block">大显身手的时刻</p><p class="ql-block">永往直前的冲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结的战斗集体</p><p class="ql-block">紧张的援外任务</p><p class="ql-block">严肃的科学态度</p><p class="ql-block">活泼的生活气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尚的革命情操</p><p class="ql-block">精湛的医疗技术</p><p class="ql-block">热情的优质服务</p><p class="ql-block">满意的临床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血浇灌的鲜花</p><p class="ql-block">永远美妙的绽放</p><p class="ql-block">珍惜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迈开世纪的步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席的伟大英明</p><p class="ql-block">全球的策略制定</p><p class="ql-block">宝贵的雪中送炭</p><p class="ql-block">持久的中非友情</p><p class="ql-block">这首诗2023年11月6号获得第七届“华泓杯”全国诗词大赛金奖和内蒙古卫健委“内蒙古援卢旺达医疗队派遣四十周年征文、摄影大赛优秀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我的人生经历素描</p><p class="ql-block"> 人生历程素描</p><p class="ql-block">常振华</p><p class="ql-block">最高学府立本村</p><p class="ql-block">念完高小读农中</p><p class="ql-block">六七在家正务农</p><p class="ql-block">生养故土献青春</p><p class="ql-block">会计保管记工员</p><p class="ql-block">保健站里医药学</p><p class="ql-block">两赴乌盟学代会</p><p class="ql-block">喜讯传来惊又醉</p><p class="ql-block">七一包医上大学</p><p class="ql-block">七二入党夙梦圆</p><p class="ql-block">雷锋光辉耀一生</p><p class="ql-block">市级荣誉催人奋</p><p class="ql-block">主席号召风雷动</p><p class="ql-block">七五毕业心潮涌</p><p class="ql-block">抱定志愿去锡盟</p><p class="ql-block">北疆草原炼红心</p><p class="ql-block">骑马下乡行医忙</p><p class="ql-block">风天雪地无阻挡</p><p class="ql-block">缺医少药尽所能</p><p class="ql-block">豪情滿怀为牧民</p><p class="ql-block">八一调回一附院</p><p class="ql-block">八五协力建骨科</p><p class="ql-block">八六进修积水潭</p><p class="ql-block">医疗技术信步攀</p><p class="ql-block">九六包头闹地震</p><p class="ql-block">主任重担落肩沉</p><p class="ql-block">群策群力创工作</p><p class="ql-block">建设科室下苦功</p><p class="ql-block">九九零三到非洲</p><p class="ql-block">解除朋友伤病愁</p><p class="ql-block">全国先进个人奖</p><p class="ql-block">竭力争光暖心头</p><p class="ql-block">零九花甲欣退休</p><p class="ql-block">发挥余热科院留</p><p class="ql-block">老当益壮心劲足</p><p class="ql-block">初心使命争上游</p><p class="ql-block">效法父母恩师谆</p><p class="ql-block">人处世间善事勤</p><p class="ql-block">土生土长乡井甜</p><p class="ql-block">兴农强国汗培根</p><p class="ql-block"> 2023.12.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常秀珍的文章</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亲</p><p class="ql-block">常秀珍</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是农民,从我记事起就在生产队里务农,父亲在生产队里赶过胶轮马车,村里人称为车官。他春天赶着马车往生产队的地里送粪,秋天拉运社员收割倒的庄稼,冬天赶着马车到鄂尔多斯的煤矿给村民们拉过冬的炜碳。父亲很受社员们的爱戴。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家里种十几亩农田,母亲在家养的猪,鸡,羊和好多的家禽。母亲除了喂羊和家禽辛勤操持家务,农忙的时候也会帮着父亲在田里劳作。</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生育我们姊妹三个,姐姐常存秀大我22岁,出嫁到岳家圪旦,与姐夫岳二小生育三个孩子,他们都已成家立业。哥哥常在秀大我18岁,他和嫂嫂刘四片成家后生育三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我的父母亲都是勤劳善良的本分人,也是邻居口中的老好人。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家里养头母骆驼,父亲把它照顾得很好,是村里驼峰最饱满的最好的骆驼,后来生了一个小骆驼在我父亲精心照料下,小骆驼与父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次父亲有事出门,回来的时候小骆驼就会欢快地跑来蹭着父亲。父亲喜欢抽烟,每次抽烟吐出烟圈小骆驼也会把嘴凑过去,把嘴卷上去好像抽烟人那样很享受的样子,很搞笑。母亲会做米凉粉,夏天的时候母亲会用小米在磨盘上磨好多米糊糊,然后用一口大锅熬了然后摊在拍子上、水瓮上,邀请邻居都来家吃,没来的还会给人家送去尝尝鲜。过年的时候父亲会帮村里的人杀猪,然后我也能跟着去吃杀猪菜,烩满满一大锅,特别的香,现在想起来还能流出口水。每次家里宰了羊呀、猪呀的我母亲都舍不得自己吃,会等亲戚来了,哥姐回来才吃,尤其母亲在年龄大了的时候有人来看他们带点好吃的,自己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有时候也舍不得让父亲吃,等到孙子外甥来了才舍得拿出来,放的时间长了,有时候拿出来的时候好吃的东西已经发霉了。</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都善良憨厚老实本分,我的父母亲也是一样,虽然过去了好多年了我自己也年龄大了,但还是很怀念父母亲以及村里的好多人和事,可能应了那句古话,人老怀旧吧。</p> <p class="ql-block">图为常振华诗词获得金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图为常振华诗词获得金奖的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图为内蒙古卫健委颁发的荣誉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