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刘氏梯号,清初第一文字狱发生地

带你去旅行诗意天涯

<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系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第三子刘梯青所建,于1908年完工。主人刘安泩(1876-1950),号悌青,故又称刘氏悌号。</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中庄姓人家的居住地,案发后庄家全族十五岁以上者尽数处斩,房屋被毁,200年后刘家在此废址上建造“梯号”。</p><p class="ql-block">开门朝西,入门便是一片空旷的场地,这里是崇德堂大厅、二厅遗址,位于刘氏梯号西南部。</p> <p class="ql-block">穿过左侧题写“清趣”二字的边门,便是“清醒书屋”所在的庭院,位于刘氏梯号西北部。</p> <p class="ql-block">清醒书屋展馆,以“清澈、清风、清纯、清新、清亲”为主题,传播和弘扬清廉理念,似乎是针对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警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红房子,位于刘氏梯号东北部。据说是听从了风水先生的建议,用红砖建红楼以镇压这片200年前的大凶之地。</p><p class="ql-block">窗户是标准的欧洲建筑设计风格,雕刻装饰却采用中国传统的花卉图案,如罗马柱头上的石雕牡丹、砖雕的牡丹叶饰带、意大利扶栏两侧的花瓶牡丹图案等。</p> 红房子西侧的天井和走廊 <p class="ql-block">红房子内部的设计、布局与装修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也融入罗马式建筑元素,欧式立柱高大恢宏。</p> <p class="ql-block">庄氏史案馆,位于刘氏梯号东南部。</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康熙年间,南浔古镇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影响深远的大案,史称“庄氏史案”,亦称“明史案”。</p><p class="ql-block">庄胤诚,湖州府南浔镇人,南浔巨富,有子廷鑨、廷钺。</p><p class="ql-block">庄廷鑨(lóng),自幼聪慧过人,因大病一场后失明,效法“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购得明朝天启年间大学士、内阁首辅朱国祯隐归故里南浔时撰写的《明史》,遂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定名《明史辑略)。庄胤诚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冬,将书刻成。庄氏父子没经过当事人同意,偷偷地把一些有点名气的江南才子列入参校名单,新书一时畅销江南。</p> <p class="ql-block">顺治十八年(1661年),归安县革职知县吴之荣,因贪赃获罪,赦免后闲居,得知此事后,挑出史书编年的毛病,向庄氏敲诈钱财,庄氏不理。于是吴之荣告至辅政大臣鳖拜府上,言此书仍奉明期正朔,鳖拜当即派出钦差查究。</p><p class="ql-block">案发后,凡私藏禁书者皆为死罪,此案收监人犯达两千多人。</p><p class="ql-block">南浔富商朱佑明,虽然富甲一方却目不识丁,因家中挂有一个牌匾“清美堂”,原是朱国祯后人变卖旧物时淘得,因此慷慨赞助出书,希望把自家牌匾也记载于史书中,没想到带来了灭门之祸。</p><p class="ql-block">除庄氏、朱氏两族外,还有全部参与此书写序、校阅、刻版、印刷及销售、购买的人,以及为之开脱的一众大小官员也自入罗网。据记载,处死刑者达70余人,流放数百人。</p> <p class="ql-block">题小诗一首《刘氏梯号》:</p><p class="ql-block">红楼故地了无痕,多少因言冤死魂。</p><p class="ql-block">莫笑清风不识字,风头偏向读书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