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怀念去珠三角看望母亲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大妹提议去探访“最后的人民公社”</p> <p class="ql-block">外界称为“人民公社”的村庄,其实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公社了。村民虽然保留着“社员”的称号,但实质上都已成为村里的“股民”。村民既计工分算报酬,同时也享受着股份分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涯口村寻访最后的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2014.12.10</p><p class="ql-block">京珠高速翠亨出口,离开高速路,可见崖口村牌坊。</p><p class="ql-block">还没有进入村口,便可看见成片的农田,虽已是冬天,但已经重新平整过的农田依然可以看出这是一块肥沃的稻田。</p><p class="ql-block">村民的宅院横竖排列成街巷,倚靠着这片广阔的田野。</p><p class="ql-block">进入村子,行走了大半条村巷,只遇见一位60多岁的大妈,经她热情引路找到涯口村行政服务大楼,询问了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她不大清楚关于人民公社的事,进一步打听,生产队是否集体出工干活挣工分?有没有公社食堂?旁边一位年纪稍大的工作人员回答,是,土地集体所有,田地集体种植,有收割机拖拉机作业,附近有8个生产队有8个食堂,并指示后面广场旁就有食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去找食堂,坚持探个究竟。在广场运动的大爷指给我那栋红色柱子的祠堂,就是一间社员食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食堂大厅里摆着十几张餐桌,空荡荡没人,门口几个洗菜洗碗的村民告诉说,在农忙时才会热闹,社员一同收工一起吃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的确,涯口村是至今依然坚持“集体劳动”,完整保留公社基本体制的村庄。村民们仍以“社员”自称,村里的生产,几乎全部由各个大队队长来安排。崖口村共有13个生产大队,每天早上,队长都会在村里的祠堂门口,写上当天出工的地点、时间和具体事项,看到通知的社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出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各项劳动获得的工分也不尽相同,比如收割稻谷时,由于劳动强度较大,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00-150个工分;而平时打药、施肥等农活,每人每天则得到20个工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村里收入除了以工分形式支付村民劳动报酬之外,还承担起村里所有公共设施的建设,比如修路、绿化等。他们认为集体的力量好办事,抗风险的能力较强。虽然崖口村村民没有大富大贵,但大家都还衣食无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据了解,这个特立独行,坚持“人民公社”模式的崖口村,也曾遭到过希望“卖地暴富”的村民的抗议,这个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并不是眼前的一派祥和,闲适安宁,其实暗流涌动 ,处于风雨飘摇中,失去制度保障,它将何去何从,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每季稻谷收割之后,村会计就会用每一个生产队的现金总收入除以该队的工分总数,算出每一个工分的分值,而个人则根据工分的多少分到不等的收入。</p><p class="ql-block">2013年,村民平均每人的工分折换成报酬大约为17000元。由于各个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可能不同,所以各个生产队每工分对应的分值也不相同。而社员之间,由于参加劳动时间完全由自己选择,收入也会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崖口村位于珠江口伶仃洋边,与孙中山故居所在的翠亨村毗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