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74018614</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沟畔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幸结识了一位鹤壁的退役老兵,前些年由他领队,我们一行进入太行山东麓,去探秘那里的一个古村落:王家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兵为我们讲解道,王家辿始建于680年前的明朝初期,据说村里的先祖,或称始迁祖,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来的王姓四兄弟,也有说是两兄弟的,估计是在洪桐犯了事,为躲避朝廷缉拿,逃进深山老林中,发现此处山势和缓、草木葱茏、碧水如带,环境幽美,于是便开采下那里的山石搭屋建房,定居生活,繁衍生息,日久天长就形成了以王姓为主的王家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如今的王家辿,依然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房舍,保存较好的是清代的石屋,如王来锁旧宅(建于1646年)、王合生家院(建于1662年),王用来家院(建于1680年),王德昌家院(建于1700年),以及村中的玉皇庙和奶奶庙(建于1690年),因是用山石垒建,几百年也不会腐朽风化,这也成为王家辿村一大特色。老兵的话如同导游词,听后脚踩青石,手触石墙,我们有种穿越了几百年前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令我们好奇的是村名中的“辿”字,这字我第一回见。老兵又像讲《修辞学》的教师似地说,这个字即便在古书中也难查询,最初只查到“㢟”字,有人说“山”是“止”的隶书字,㢟字最早出现于《三国志·魏志》里。后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也有了“㢟”字。《说文解字》说,㢟字,安步㢟㢟也,即安然或缓慢行走的样子。1999版《辞海》又说“㢟”是“辿”的本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又发现,除王家辿外,还有不少带“辿”的村名,如王家辿,龙王辿、黄草辿、黄龙辿、暖辿、板步辿,而这些村落均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山路崎岖,村中难有几步平地。为此有人以为,辿字代表出生时就没见过平地的王家辿山民对“在深山老林里能安然缓步度日的渴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老兵手指着眼前的王家辿说,如今公路已经进山穿洞地进了王家辿,也通了电,现在村里的农家乐旅店的配置不亚于鹤壁市,但王家辿人却舍不得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留村的老人和重返村里的后生依然喜欢挑水种田、拾柴做饭、驴车拉货,以此迎接创新时代的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也正是因为他们保留和延续的这些吸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体验这传统的乡村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正使王家辿脱胎换骨,跟上时代发展的是习主席的对农村扶贫致富的好政策;2014年,王家辿村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派来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好干部不仅给村子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好政策,还给村民带来了新思想,多种经营,发展乡村旅游、宣传王家辿的旅游优势,经过几年年发展,今日之王家辿早以名声在外,就连我们这些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也莫名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惠多农庄”是王家辿的第一家农家乐,老兵说他这是第三次来这里,现在比他第一次来时这里漂亮多了,菜肴也越来越多,住宿条件已经与城市接轨,他又补充说,你们来自大都市,这里的土鸡、野菜是必须要吃的,尤其是香椿,你们虽没赶上每年一次的“香椿节”,但香椿还是可以吃上的,这里的香椿叫“红油香椿”,得名于其叶面光滑、红润光亮、香味浓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兵回忆起第一次到王家辿,他感觉惠多农庄的饭菜有城市味,询问才知老板王卫军夫妇曾在四十多公里外的鹤壁市淇滨区开过饭馆,后来发现回家乡创办农家乐成本低,尤其是赶上党的扶贫好政策,觉得更有发展前途,在驻队干部的鼓励下,与父母合力建起这个惠多山庄。经过几年的辛苦、不懈打拼,惠多山庄不仅成为王家辿的第一家农家乐,还成为全村生意做得最红火的吃住一体的娱乐山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真是靠山吃山,王家辿三面环山,满山的香椿树、黄楝木,甚至连石头缝里也能生长出香椿,家家户户生活做饭至今还是烧柴,据说香椿树和黄楝木含油量高,烧出的饭菜香气浓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面说了我们不是春季去的王家辿,没赶上香椿节,但依然吃到新鲜的香椿炒鸡蛋和凉拌香椿。原来是村民春季采摘下新鲜的香椿芽后冷冻储存,这里的香椿树也很特别,除山林里的百年老香椿树外,专门产香椿嫩芽的树都是老桩上生新枝,还有这里插香椿枝条也很容易成活,行走在石巷里常能见到从石缝中探出的绿油油的香椿。如此唾手可得,采摘起来十分便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细细品味这里的香椿芽炒鸡蛋,还真觉得异样的心香,我分析应该是一种综合素质所致,这里的空气好、水质好、土壤里没有化学元素,生长出来的东西自然本味纯正。听说清朝时王家辿的红油香椿还是朝廷贡品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兵还带我们看了王家辿的一个古物件:清代道光年间遗留下来的“判决书碑”,此事发生在一个旱灾年,因王家辿村人目光长远、有勤劳度日,村里建有蓄水池,所以干旱年也有水吃。但外村人没有王家辿村人的慧眼,没水便来王家辿村偷水抢水,此事诉讼公堂后,张通判主持公道,王家辿村获胜,便把此判决书刻于石碑之上保存至今。村民是以此碑感谢张通判,我则是敬佩王家辿前辈的勤劳质朴,深谋远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镶嵌在石墙里的石环是拴马石,我全国各地跑过不少地方,像这样的拴马石还是头一次见。这也算王家辿特色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听老兵说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人被王家辿的原生态环境吸引,纷纷来此租房常住,这些人中有艺术家,有学者,有摄影爱好者,他们渐渐成为王家辿的新村民,同时也成为保护和促进王家辿村发展,使之能走得更远的新生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