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北略偏西一公里许为景陵,这里埋葬着明代第5任皇帝宣宗朱瞻基(1398.3.16~1435.1.31)和孝恭章皇后孙氏(朱祁镇生母),另有殉葬嫔妃10人,位于天寿山西峰黑山之下。 他是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母诚孝昭皇后张氏,年号宣德,在位10年。承继父亲宽仁治国理念,朝多君子,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史称“仁宣之治”。 他还是艺术修养较深的文学家、书画家,存世诗2000多首,书画十数幅,山水人物、花竹草虫,随意所至,皆极精妙。不过,他好田猎、促织、戏曲等,优游无度;不重视外事,武备逐渐松弛。 景陵规制狭窄,因受到地形限制,宝顶为长椭圆形,迥异于明朝其他帝陵的圆丘形,有云“献陵最朴,景陵最小。”我们经过时,这里一片繁忙,正在修缮,啥也没见着。 西去800米左右,即为长陵。为明成祖朱棣(1360.5.2~1424.8.12)和仁孝文皇后徐氏(大将徐达之女)合葬墓(殉葬嫔妃16人),是明十三陵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首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 1402年,燕王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得大位,改元永乐,在位22年。他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积极拓疆稳边,5次亲征蒙古,攻取安南,设立奴儿干都司和哈密卫,委派郑和下西洋,知名度很高,毋须赘言。 1407年,徐皇后去世,朱棣派江西术士廖均卿卜选陵址,卜得昌平黄土山吉壤。1409年,他亲往察看,并将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开始营建长陵,1413年玄宫建成。1424年8月,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后,将父母合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后由朱厚熜改为“成祖”。 长陵的形制与明孝陵一脉相承,祭殿在前,寝宫在后,门廊、殿堂、明楼、宝城有序排列,从宫前庄严的神道、石桥、无字碑,直达宝城,一线相贯,地势逐步升高,有曲有直,有高有低,远山近水,组成一座气势宏伟壮观的建筑整体。 最足一观的是祾恩殿。该殿建成于宣德二年(1427年),以60根金丝楠木大柱形成构架,中间四根高为14.3米,直径1.17米。整座建筑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属独一无二的奇迹,即使故宫太和殿也不能匹敌。祾恩殿无论是形体结构、建筑风格,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富庶与强盛。 看到这座孤影自怜的雄伟建筑,我一阵莫名地痛楚。十三陵的地上或地下建筑,虽是封建剥削阶级的产物。但它又是华夏人民非凡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一种文明与文化的创造。但一次次外敌的战火焚烧与反动势力的肆意破坏,让这些文明成果悲剧般地毁灭,多么惨痛的历史! 我们不能再单方面地宽容谅解,而应当发愤图强,对丛林民族,定然睚眦必报,决不放弃追责追偿,伤我们多痛,就要报之以多惨。拳头不硬,国际友好就只是一厢情愿,宽怀大度将沦为一文不值的笑话。要立下铁规矩,让后来者惦量再三:中华民族不可侮,侮则必还其身;烧杀抢掠不可为,为则必惩,并祸延子孙。 明代第4任皇帝仁宗朱高炽(1378.8.16~1425.5.29)的献陵,在长陵西北800米许,与诚孝昭皇后张氏(朱瞻基生母)合葬,殉葬嫔妃5人,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透过紧闭的铁栏杆,可清晰看到献陵宫墙、宝城完好,当是修缮过的。 朱高炽年号洪熙,在位仅10个月。他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能诗善文。长期在父亲阴影和兄弟竞争中谋生存,不得不韬光养晦,即位后也修正了前任一些严苛弊政,抚恤灾民,削汰冗官,宽刑平狱,减免贡赋,善政颇多。加之成祖五征漠北,相当长时间均由其监国秉政,故遗泽甚厚。 不过,他登基后一心要把失去的补回来,很快放纵自己,快意酒色,猝死前三天还在“日理万机”。若非享国日㳀,性格缺点尚未完全暴露,不知最终会发展成个什么货色。 又西北行里许,到达庆陵,正施工修缮,四周安装了围档,只能远远看到宝城的金色楼顶。这里埋葬着明代第15任皇帝光宗朱常洛(1582.8.28~1620.9.26)和孝元贞皇后郭氏、孝和皇后王氏(熹宗朱由校生母)、孝纯皇后刘氏(思宗朱由检生母),位于天寿山黄山寺二岭南麓。 朱常洛苦命悲催,数十年间饱受神宗的漠视与郑贵妃一党的欺凌,即位仅29天,就因“红丸案”突然崩逝,享年39岁,年号泰昌。死后陵墓很将就,直接利用了被拆毁的原景泰皇帝寿陵建材。 北行约600多米,我们来到裕陵。只见祾恩门紧闭,两侧墙体垮塌,梁柱多裂纹,地砖磨损缺失严重,显得十分荒芜破败。 这是明代第6、第8任皇帝英宗朱祁镇(1427.11.29~1464.2.23)与孝庄睿皇后钱氏、孝肃皇后周氏(宪宗朱见深生母)的合葬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 朱祁镇曾两度临朝,共在位22年,年号分别为正统和天顺。他8岁登基,接手的是号称“仁宣之治”国力强大的大明,前期在张太后和一众老臣辅佐下,国家维持得不错。 其后,他重用太监王振,好大喜功,思慕军功,先是发兵十五万远征云南土司思任法,三征麓川,导致综合国力耗损。而对真正的心腹之患蒙古缺乏警惕和制约,任其坐大。 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丧师辱国,可耻地做了俘虏,被网民戏誉为“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此战是大明盛衰之分水岭。 现在挺流行一种说法,称赞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这种说法根本就经不起推敲,试问朱祁镇有什么气节了? 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一年后,失去利用价值的朱祁镇被赎回北京,软禁在南宫。 复辟后他冤杀于谦等忠良之臣,重用徐有贞、石享、曹吉祥等奸臣奸宦,为王振平反,虽然勤于政事,偶有善政,终无补于大过。乾隆对他评价公允,“英宗失德处不可枚举……而宫人殉葬,自足乱政,罢之宜耳,岂足诩为盛德哉? ” 朱祁镇自小脑袋很大,不知装坨啥;死后庙号英宗,不谛绝妙讽刺。不管怎么说,临终前他废除嫔妃殉葬的祖制,总是一大进步,崭露出人性的光辉。也许,大漠中阶下囚的时光,长期的幽禁生涯,对君王之心有些触动吧。 他遗诏要求钱皇后与自己合葬,但后来孝肃皇后周氏亦合葬裕陵,并“鸠占鹊巢”,钱皇后棺椁被移入配殿,且用砖块将隧道券封死,儿子粗暴干涉了父皇的冥婚。子是母的威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