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转(49~101)情绪饱满的醒来

曲惠平咨询师

<p class="ql-block">清晨,六个小时的安眠足以令我神清气爽地苏醒。回溯至七年前,那时的我尚未遇见恩师,未曾踏入催眠智慧的大门,每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即便入睡也常被噩梦惊扰。彼时,我深陷于睡眠的泥沼之中,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疲惫的缠绕。然而,睡眠的质量并非由时间长短决定,而是取决于心灵的状态。如今,我之所以能够享受高质量的睡眠,得益于自我正面的暗示、对睡眠品质的重视以及对睡眠不佳根源的深刻洞察。这一切皆源于我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出生时体重仅有二斤七两,曾听大姐言及,年幼时我曾被她从炕上扔进了炉坑。直至六七岁时,当我认真询问此事,大姐却轻描淡写地回应:“那只是玩笑罢了。”然而,今年春节期间,大姐不经意间再次提及此事:“难道你以为那是玩笑?”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阴影,促使我借助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我的父母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父亲的前妻离世后留下了三个孩子,而母亲则因误以为自己无法生育而嫁给了父亲,事实却远非如此。我是母亲所生的第三个孩子,排行最末。倘若当时有人能够质疑:“我真的不能生育吗?”并理解大脑倾向于编织故事的特性,或许我们的人生将大为不同。母亲性格刚烈,行事随性,作为家中的老幺,我深知她确实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举动。因此,我的身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缺乏放松感,即使经过一夜的休息,仍如紧握的拳头般紧绷,难以舒展,导致我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在未接触催眠心理学之前,深夜里父母激烈的争吵与物品的摔打声,尤其母亲经常一句:“我不活了,哇哇大哭,摔门离家出走”,让我深感缺乏安全感,这无疑更加剧了我的紧张与警觉,使我的身心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为了弥补这种疲惫,我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睡眠,但这并未带来充沛的精力,反而使我更加无力,无法全心投入到家庭的照料和个人的发展中。如今,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智慧,我学会了让身体持续保持放松状态,并给予自己安全感,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加入黎明团三年来,我习惯了在科学的时间节点醒来,最近惊喜地发现,仅仅六小时的睡眠便足以让我精神焕发,充满活力!因此更有动力的练习让人放松的鸡尾酒和一群公益助眠师给睡眠困扰的人带来福音。这一转变,正是七年不懈努力与点滴积累的结果。它不仅为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与实践,更为我注入了发展的动力,让我有精力推动催眠学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我也愉悦地回想起催眠研修班上恩师的一席话。当我说起颈椎犹如两根钢管,在海霞师妹同身体特征时跟随蹭疗感觉松软了,但自己做却没有达到同样的效果时,师父在课堂上听到后说:“你有童年创伤。”这句话让我几乎泪奔。师父了解我的一些情况,但更让人心生感动的是,跟随师父学习三十多次的催眠心理,我从未提出让师父在课堂上给我做催眠体验,但在郴州复训时,跟随清晨公园锻炼后,我说:“师父,钢管的颈椎又松软了。”这时师父关切地说:“怎么不让师父在课堂上给你处理一下?”瞬间幸福感爆棚,想起师父那句话:“女人不仅要爱,而且要偏爱。”而我什么都没要,却不仅被看见,还提出了看见背后的需要与治愈。其实也就在那一刻起,我终于开始面对僵硬的后背与颈椎了。不过四个月,加之好姐妹的关爱,我感受到身体越来越柔软与松弛了!活出松弛感,更多地为“社会造福”,这是我五年前师父让我“出山”时的嘱托。我问师父什么叫“出山”,师父回答:“为社会造福!”这唤醒了我内在沉睡的潜意识!</p> <p class="ql-block">回顾了睡眠品质不好的紧绷状态后,我深感《一念之转》的真谛。睡眠不好时,我们往往陷入消极的循环,认为自己无法做事。然而,通过积极的转化,我们可以思考:做些什么能让睡眠变得更好?余生漫长,总要不断成长,为了与大儿子齐头并进,我也要持续发展自己的人生,让格局和视野更宽广,心态更加积极向上。每一次的转变,都是心灵的飞跃,每一次的觉醒,都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