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年未去山西大同及周边游玩了几天,那时就想去一趟”雁门关",因为天气的原因未能成行,可这件事始终装在心里,至今才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9日夜里十点多,从北京西出发,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虽然有卧铺,可总是到站停车上下旅客,也睡不好,清晨5点30分天还没亮,列车到达雁门关所在地代县站。</p><p class="ql-block"> 车站离城里很远,大约有两公里的路程,步行走过去既费体力又费时间,于是我们俩和另一个年青人同拼了一辆车,在蒙胧的夜色下向县城方向驶去。</p> <p class="ql-block"> 车停 在“关东村"排楼旁边一家开始营业的早点铺门前,吃完早餐出来天色渐明,我们打了一辆车,驶离代县,向雁门关景区北门驶去。</p><p class="ql-block"> 离开县城向北行驶大约5公里,(208国道)即进入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路况很好,沿途山势也雄伟壮观,曙光洒向远处的群山,高一点的山头出现”金顶",大山里新的一天开始了。前方弯路处出现一块蓝底白字的指示牌上面写:"进入雁门险路十八弯"。车子一路爬坡,绕过一弯又一弯,峰峦交错,气势慑人。直到第十一弯爬到了山顶,剩余是下坡路,仍然盘旋于弯弯绕绕的狭窄山路之间。雁门十八弯被人们称为太行一号公路,又有雁北最险公路之称。 司机师傅直接把我们送到景区里有一个大影壁墙的地方,众人下车和师傅分手道别。</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行是从雁门关景区北门进关,是从关外往关里走,和当年"昭君出塞"行走方向相反。这是当年在口外做生意的商贾和百姓从外面回中原内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下车后第一眼看到的是路边一个满是浮雕的墙壁,叫“名人壁",上面的每一幅雕像,都是一位古代名人或是一段故事,路的另一边是杨家将广场,有杨老令公:杨业,佘太君:佘赛花及杨家将所有人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 杨家将七郎八虎</p><p class="ql-block"> 大郎:杨延平 二郎:杨延定</p><p class="ql-block"> 三郎:杨延光 四郎:杨延辉</p><p class="ql-block"> 五郎:杨延德 六郎:杨延昭</p><p class="ql-block"> 七郎:杨延嗣 八郎:杨延顺</p><p class="ql-block"> 杨宗保</p><p class="ql-block"> 杨文广</p> <p class="ql-block"> 佘太君带领的女将军包括:</p><p class="ql-block"> 张金定:大郎妻 </p><p class="ql-block"> 李翠平:二郎妻</p><p class="ql-block"> 朱玉梅:三郎妻 </p><p class="ql-block"> 林素梅(云翠英):四郎妻</p><p class="ql-block"> 马赛英:五郎妻 </p><p class="ql-block"> 王玉英,柴郡主:六郎妻</p><p class="ql-block"> 杜金峨:七郎妻 </p><p class="ql-block"> 肖玉蓉: 八郎妻 </p><p class="ql-block"> 穆桂英:杨宗保妻</p><p class="ql-block"> 焦月娘:杨宗勉妻</p><p class="ql-block"> 姜翠屏:七郎之子杨宗英妻</p><p class="ql-block">终身未嫁的女中豪杰是:杨八姐</p><p class="ql-block">杨九妹 和杨排风</p><p class="ql-block">杨家将忠心赤胆,气贯长虹,不畏强敌,前仆后继,血染金沙滩,勇镇雁门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雁门关城外雁门寨的城楼,城门上有额匾石刻“雁门寨"三字,城上筑城楼,称"明月楼",有三个大字的匾额。</p><p class="ql-block"> 雁门寨:(现名雁门关村)原有村民50多户,200多人,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村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该村是全国现存为数甚少的“边关村落"的范本。</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村与雁门关有同样的古朴与沧桑,同样的色彩和味道,村庄虽小,却将一个“边关“村落的风貌和特点,展示的淋漓尽致毫无保留。历史上的村民是地道的边民,关里的人称他们是“关外人”,而在关北人的眼里他们是“关里人",他们非南非北却又南北贯通,融合内外,他们是中原与塞外分界点上的生存群体,至今他们的生活方式,仍体现兼容南北的特征,风俗习惯仍显露杂糅胡汉的印迹。近距离接触雁门关村和村民,可以感受边民的生活状态,聆听老年边民讲述即将流失的记忆,探寻边关村落的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 进了雁门寨,从马道登上城墙,并在”明月楼"内,外赏玩。</p> <p class="ql-block"> 雁门寨街景风貌</p> <p class="ql-block"> ”御马泉”,相传: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率兵路过此地,士兵们长途行军,携带的水己用尽,这时他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嘶,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中间喷湧出一股清泉,士兵们补足水后一路向东,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为了纪念此事,李自成亲笔题词“御马泉"。</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传说中,很多地方都有战马刨地成泉的故事,北京昌平也有一村庄,村名“马刨泉"村,系杨六郎战马所为。)</p> <p class="ql-block"> 豹突泉:明万历版[代州誌]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而不弱,涝而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的守城将士。</p><p class="ql-block"> 和山东济南的趵突泉音同字不同。</p> <p class="ql-block"> 云梯是古代用于攻城作战攀越城墙的工具,有的云梯还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亦称"云梯车",一般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滑轮升降设备,相传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盘。(鲁班)</p> <p class="ql-block"> 从北边由此门进雁门关瓮城。</p><p class="ql-block"> 此门俗称小北门,建于明代,门额石匾书“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有砖镌联语一幅:“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由明清之际山西书法家傅山所题。</p> <p class="ql-block"> 城内的关帝庙和戏楼</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这里:东西山岩峭拨,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称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 <p class="ql-block"> 地利门(宁边楼)为关城西门,与天险门对应,高12米,石座砖身,底层面宽5间,进身4间,四周围廊,二层为三间阁楼,额匾篆体石刻“地利"二字。</p><p class="ql-block"> 宁边楼建于地利门之上,又名六郎庙,是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楼宇毁于1937年,于2010年复修。</p> <p class="ql-block"> 地利门,关城西门,额匾书刻”地利"二字,其中“地"字的字形为上中下结构,依次是“山,水,土"为武则天所题。城楼上建有宁边楼,地利门门洞内光滑坚实的青石路面,两道深深的车辙承载了千年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火铳:又称火筒,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射击武器,属于火门枪。火铳发明于中国元代,由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明朝时期对火铳的发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关署":昔日雁门关地区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 关署修建于天险门和地利门之间,又名守备衙署,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工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p> <p class="ql-block"> 偃公堂:是公元前1022年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镇守大将,封沧州,衍渤海,长期戍守雁门,功盖华夏,朝野共仰。</p> <p class="ql-block"> 武安堂:堂里中间供守关第一名将…李牧,两边供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人。这都是姓李的。</p> <p class="ql-block"> 武惠堂:北宋名将潘美。从979年开始,常年在雁门关御辽,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灭,出于民间形象,让其孤立。</p> <p class="ql-block">文定堂:供北宋名将张齐贤,公元987年张齐贤继任杨业为代州知州,屡败契丹,后任兵部尚书,宰相,谥号文定。同时供西汉郅都,东汉郭谅,曹魏的牵招,唐代的裴行俭,明代的周遇吉等。</p> <p class="ql-block"> 群英堂:供奉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代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明代徐达,陆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但却征战雁门关内外的名将十一位。</p> <p class="ql-block"> 忠武堂:供奉北宋名将杨业(忠武为杨业谥号,也是古代武将之最高谥号)同时供奉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郎杨延顺。</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驿站</p> <p class="ql-block"> 公主洞:曾接待西汉竟宁公主(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威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公主。</p> <p class="ql-block"> 雁塔始建于隋代,毁于清未,2010年复建。塔高21米,为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是雁门关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雁塔旁边的敌楼为四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屯驻或存放武器,是古代边塞军事,文化的建筑设施。</p> <p class="ql-block">碑林</p> <p class="ql-block">在雁塔敌楼上俯视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 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代,为纪念战国时的赵国大将“李牧"而建,俗称“李牧祠"。后因战乱被破坏,仅存地基,石狮,石旗杆。2009年复建后改名镇边祠。</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西侧</p> <p class="ql-block"> 威远楼:威远楼位于城西,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守望瞭敌之用,与城廊北口明月楼(宁边楼)遥相呼应,两边城墙连接天险门和地利门,2012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关道:在天险门镇边祠下,保留着一条600多年前,明代时用青石铺成的青石道,这是一条完整的未经修复的古关道,深深的车徹印,是数百年来往于雁门关的商旅车队生生的在山体岩石上碾压出来,风霜雨雪中幽幽的诉说着古关道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古雁门关道南起南口,北至广武,有“雁门关道40里之称"。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北出和草原南下之咽喉要塞,战时为戍守之关卡,平时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和亲亭:相传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曾与其丈夫“呼韩邪单于"(南匈奴人首领)在此亭休息。亭子两亭八角,其中有两角相连。</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元帝遂选宫女赐于他。昭君离开长安到匈奴后,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的很好,并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昭君墓即青冢。</p> <p class="ql-block"> 这是雁门关景区南门出口。是这次雁门关之行的终点,出了南门我边走边回忆,关城及其城内的设施,每个城楼的位置,古关道,雁门寨等这些精彩的历史遗迹,雁门关从地理位置的选择,到整个关城和关城内完备的布局,无不体现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是长城文化和关隘文化瑰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编辑:远足者</p><p class="ql-block"> 拍摄:这足者</p><p class="ql-block"> 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