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一颗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旅人驻足。所以,“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佛不见我,我自去见佛。”,到洛阳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到龙门石窟见佛。</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命名为“龙门”。</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龙门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规模。每一个石窟,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龙门石窟的雕刻技艺精湛,佛像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龙门石窟还经历了天竺、新罗、吐火罗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以伊河为界,分为西山石窟和东山石窟两部分。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是龙门石窟的精华部分,包括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东山石窟多是唐代作品,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由于时间所限,我只参观了西山石窟,然后就乘游船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最有名的大佛是卢舍那大佛。据传说卢舍那大佛是唐高宗命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琢的。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梵语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读照)”,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当地老百姓不叫“卢舍那大佛”,就把它叫作“武则天像”。</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端庄的面容,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大佛圆融和谐,安详自在,既有佛的慈悲与庄严,又不失人间的温情与柔美。</p> <p class="ql-block">大佛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惧,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是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p> <p class="ql-block">从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造像题词中精选出来的二十方造像题记,称为龙门石窟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有很多数缺失佛头的佛像,这些残缺的佛像,如同一部部未完待续的历史长卷,静静地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与伤痛。</p> <p class="ql-block">佛头缺失的原因既有自然之力的无情侵蚀,也有人为破坏的深深烙印。</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周边的山水秀丽多姿,与古老的石窟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无论你是否了解石窟艺术,站在这些佛像前,都能感受到它们的美。游览龙门石窟使我深深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也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