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原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所建。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他的封地后来有一支宗族迁至晋阳,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建祠造像以纪念唐叔虞。唐叔虞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他去世后百姓为纪念他建祠奉祀。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祠也就叫做晋王祠,后简称晋祠。山西省简称“晋”也来源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却原来西周时期的晋国建国初期不叫晋,而叫唐。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任诸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唐叔虞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叔虞治唐之所以成功并且久远,关键在于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大量历史证明,这一方针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并对后来晋及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三晋文化体系中尚公、尚法、尚贤的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些历史学家对唐叔虞做了高度评价,说他最早实行了一国两制的国家管理政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胞弟;母亲王后邑姜,是齐国开国君主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女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却原来是姜太公的外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叔虞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开国诸侯。晋国建国初期称唐国,而不叫晋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成王幼冲即位后,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唐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绩斐然可观。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三晋文化的创世人。</span></p> 唐叔虞祠碑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叔虞祠碑廊以吟咏赞美晋祠建筑及风光为主。其中宋碑2通、元碑2道、明碑18通、清碑20通。著名的有宋宰相昌惠卿《留题兴安王庙诗》碣、河东燕山府路宣使抚姜仲谦《普祠谢雨文》碣、清学者朱彝尊《游晋祠记》石刻等。碑刻涵盖隶书、楷书、书草、文采斐然。具有极高的书法与文学价值。</span></p> 元代乐伎塑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殿内保存元代乐伎像共14尊、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笙、鼓、锣等不同乐器、为研究我国元代戏曲和乐器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代乐伎塑像栩栩如生</span></p> 唐叔虞祠大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叔虞祠大殿又名汾东殿,原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东向,至迟金代迁移于此处。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前檐抱厦为清代重修所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的唐叔虞祠坐东北向西南,另起了一条较短的中轴线。成了圣母殿主中轴线上的分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殿神室内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塑,另外两尊大臣像为明代彩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端坐朝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除了圣母殿与唐叔虞祠二大主要建筑之外,还有许多古代园林建筑。这些建筑都非常精美。</span></p> 芳林寺牌楼 唐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园园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东、南、北三面出抱厦、南北两侧连廊。门前一对铁狮铸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span></p> 对越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越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年 (1576)。 牌坊长12.5米,宽9.3米,檐高6.55米,占地面积115.8平方米,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左右蹲坐铁狮一对,气势雄壮不俗。对越坊因匾额上书的“对越”二字书法传神,极为有名,所谓称为“对越坊”,属于功德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对越坊可远眺金人台</span></p> 金人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宋铸铁人三尊,民国补铸铁人一尊,俗称“铁太尉”,四尊铁人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已失),威武雄健,表现了古代武士的英武气魄。金人台上四位武士已站立了900多年。并未生锈,也并未腐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铁为五金之属。从晋祠铁人身上的铭文可以看出,铁人的作用是晋祠中圣母的护卫,铁人成为晋祠的守护神,也称“护祠金人”。这才是当时人们出资铸造铁人的主要目的。是百姓期望家人能够得到圣母的护佑。至于晋祠四大铁人具有镇水的功能的说法,也只是后人的传说而已。铸造铁人以祈求圣母保佑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才是广大百姓最质朴的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11月,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span></p> 老爷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老爷阁位于晋祠的最高点,是晋祠八景之一,名为“仙阁云梯”。这座建筑创建年代不详,但在清康熙三十八年前就已经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爷阁四向门洞,几乎相同。只是门匾的字不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晋祠外围650米游步道的楼台亭榭。</span></p> 乐天亭 太白亭 枕泉亭 晋水亭 清华亭 宝墨亭 稻花榭 藕香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晋祠景区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历史文化的宝库。除此以外晋祠景区还有大量的古代园林建筑。在这里,我们不但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古代建筑,也增长了许多历史人文知识。真是不虚此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