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播州杨氏不屈的灵魂

南疆卫士

<p class="ql-block"> 昨天上午至中午,冬雨不停,时而毛毛细雨,时而雨落如注,海龙屯上云雾缭绕,下屯之后,雨停阳出,云开雾散。应习水县书法家协会邀请,前往一百多公里外的贵州唯一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采风。这是我自2014以来,10年之内,第四次登海龙屯,距离第三次登屯,己过去了四年时间,也是我退休之后首次登屯凭吊。</p><p class="ql-block"> 这次采风的主题是参观学习贵州省和遵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今年打造的“文艺两新”(即新文艺组织、新文艺人才)集聚示范区——海龙屯土司城。</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杨端复播1148年(唐乾符三年,876年),建海龙屯军事城堡767年(宋宝祐五年,1257年),平播之战结束424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守道入习36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p><p class="ql-block"> 遵义,古置播州存在961年(唐贞观十三年,639)、今复置播州8年(2016年),期间,416时间不是播州之名。平播之战结束后,从四川划入贵州版图297年(清雍正六年,1727)。</p><p class="ql-block"> 查国书、方志、家谱和已有历史遗存碑刻、文献、族谱资料记录,我是从杨端19代后裔、第19世播州招讨史杨忠彦之弟杨忠杰祖上分支,至今有710年(元1314年)历史,据此测算,我在入播始祖杨端将军(刺史或播州州主)第41代世孙上。</p> <p class="ql-block"> 四次登高远眺海龙屯,四次走过四百多年前的古代战争遗存——军事城堡,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与其他学习参观和采风体验者不同的是,我在寻找古播州杨氏族人不屈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悟语:</p><p class="ql-block"> 走在这血迹斑斑的战场遗址,古播州杨氏七百二十五年的呐喊,早已刻进石头砌成的传奇历史。 改朝换代,血雨醒风的记忆,就在你刚硬的骨骼里。 播州杨氏一族的血液,沸腾了内忧外患的眼神。家训十条的遗存,如一柄利剑,犹在锈蚀中闪露锋芒,寻找穿越而来的战鼓之声,杀伐的痕迹早已孤寂,叩响沉重的步履,回应的是唐时的砖宋时的瓦,从垒建的一瞬间,注定在血雨腥风中苦苦挣扎,你又伟岸而雄浑,斗转星移,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景区一老(刘远光)中(小刘)一少(小蒋)解说,曾经是文友同事的陪伴,我置身于祖上先辈们的刀光剑影中。</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月光依旧清寒,血红色的石寨废墟,矗立于群山之巅,透过斑驳的断壁残垣,可以看到一个部落不屈的灵魂,山谷里的哀怨,疼的是谁的心,瘦的是谁的容颜,解不开的是谁的仇怨,是遗憾,是人间的悲怆,还是英雄末路的苍凉,这里有雨雪,这里有风霜,这里有远古的怒闪与惊雷,这里有泪水滂沱的我,倚石梦回。</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位于汇川区(原遵义县高坪镇白沙村)的龙岩山上,离遵义市城区25公里,是古代播州土司杨氏屯兵的军事要塞,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祜五年(1257),当时蒙古军主力由云南东进,播州告急。土官杨文在龙岩山倚天险构筑关囤,与桐梓鼎山城相犄角,成为军事要塞,抵抗蒙古铁骑。</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氏三十世杨应龙反明,大集工匠役夫重修海龙屯关隘,屯驻重兵。朝廷调15省精兵24万,围剿杨应龙的军事要塞大本营海龙屯,双方激战144天,杨应龙败灭,数万军士埋骨海龙屯,结束了杨氏土司历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共725年的统治。</p> <p class="ql-block">  海龙屯是古代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融神秘的风水与军事防御体系于一体,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军事城堡遗址。</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内有九道关卡,包括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飞凤关、朝天关、万安关、头道关、二道关等,还有宫殿、城墙、烽火台等建筑遗址。山峰环绕,三面环水,一面衔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虽山高路险,精疲力尽,但颇为震撼,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图片拍摄:何明 蒲家兴 吴晗 陶元勇 小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