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世遗游(三)开元寺

阿山

<p class="ql-block">一、开元寺概说</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2001年,开元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7月25日,开元寺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内有数座皇宫式的建筑,如天王殿、安养院、五观堂等,其中以天王殿(山门)为代表。</p><p class="ql-block">山门是开元寺的主入口,坐北朝南,初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原为三间三进,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重修,期间又重修数次,直至公元1924年,增加了东西两翼梢间。2000年后,增建安养院。</p><p class="ql-block">(图为照壁)</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是中轴线建筑群和副轴线建筑的组合,主要建筑包括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和藏经阁等。‌</p><p class="ql-block">二、中区</p><p class="ql-block">中区以中轴线为骨干,自南至北依次有照壁“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法堂)、祖堂等建筑;大殿和戒坛两厢有庑廊。</p><p class="ql-block">(图为紫云屏,开元寺入口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大石鼓</p> <p class="ql-block">到了元代,开元寺内不断修建新的支院,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律宗等。</p><p class="ql-block">这些支院本是相互独立的,到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人请奏将诸多支院寺庙被一同管理,朝廷赐名为大开元万寿禅寺,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整体构架保留了明初的样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设有密迹金刚与梵王,与其他寺庙雕塑的四大金刚有所不同,被称为“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国保碑</p> <p class="ql-block">是否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宋代经幢</p> <p class="ql-block">顶部雕塑</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上,是寺内重要的建筑物,具有官式建筑特征。大雄宝殿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痕迹,重檐歇山顶,两层檐下都有斗栱,上层檐下悬有“桑莲法界”的匾额。其主体为木结构,平面为九间九进,副阶周匝,也被称为“百柱殿”。</p><p class="ql-block">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结构极为复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插梁式”结构,将承重的一端或者两端插在金柱上,既结合了抬梁式又结合了穿斗式大木结构形式。</p><p class="ql-block">梁架下的飞天引人注目。为木雕24尊飞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p> <p class="ql-block">此为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p><p class="ql-block">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石生佛,西侧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梵王、帝释护法神等。</p><p class="ql-block">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柱础带有唐代特点</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背后,隐藏着一对16角形的辉绿岩石柱,每根石柱上雕刻着12个圆盘,圆盘内绘有印度教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故事大多取材于古印度的著名史诗《摩坷婆罗多》和《罗摩衍那》。</p> <p class="ql-block">青石浮雕是明代重修时从废圮的印度教寺中移来的。</p> <p class="ql-block">毗湿奴化身为十臂人狮:毗湿奴为了对抗拥有不死之身的恶魔,化身为半人半狮的形象,在黄昏时分跨在门槛上,用爪子撕碎恶魔,完美避开了梵天的恩惠。</p> <p class="ql-block">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和花草纹样,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的戒坛合称为中国三大戒坛。甘露戒坛为古代佛教四众弟子受戒之所。戒坛内的戒台分五层,供有卢舍那、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千手千眼观音以及金刚等,下座环立戒神牌位64座。坛内正中有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结构复杂精巧;</p><p class="ql-block">正中坛一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雕工精巧。中坛呈圆形,分为五层,最高一层台高3.7米,奉卢舍那佛坐像,像高1.8米,为明代檀香木雕,底座莲花,花瓣千片,每片刻有上佛像,称千佛莲座。其余四层拾级环围而上,各塑泥彩纭护法金刚及其它神将立像。</p> <p class="ql-block">甘露戒坛</p><p class="ql-block">位于大雄殿后面,唐代此处火毁,明建文二年(1400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维修。现存规模为清初仿宋建筑,五重檐八角攒尖屋顶,五开间六进深,面积645平方米。坛顶采用无梁藻井结构,如意斗拱复杂奇巧,斗拱间雕饰飘带乐伎24尊,手持南音各种乐器,作吹奏状,造型优美,手执泉州南音乐器,这在中国寺庙戒坛中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坛之明间平生科做有24尊木雕飞天乐伎,身系飘带,手持乐器、鸣鸣弹奏,翩翩飞翔,与大雄宝殿的迦陵频伽类似,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又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p><p class="ql-block">戒坛殿始建于宋天禧三年(1019 年),清代康熙五年 (1666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甘露井神龛</p> <p class="ql-block">甘露井铭文</p> <p class="ql-block">纪年为何被凿?</p> <p class="ql-block">三、东区</p><p class="ql-block">东区有檀樾祠、准提禅林、本生院等。西区有功德堂、水陆寺、斋堂等;西长廊外侧有“桑莲古迹”;寺之东西两端有建于南宋的镇国塔和仁寿塔。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唐宋时期的传统建筑风格,还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展现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所独有的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檀越祠</p><p class="ql-block">檀越在佛教用语中是施主的意思。檀越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祠始建于唐代,雍正七年 (1729 年)</p><p class="ql-block">重修。三进三开间硬山顶,配有东护厝,每进有天井石庭,地面逐渐长高,占地五百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檀越祠石雕</p> <p class="ql-block">水陆禅寺供寺僧栖息。</p> <p class="ql-block">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五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诏安)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p><p class="ql-block">2000年后,将准提禅寺改建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弘一大师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刺桐花谢刺桐城,</p><p class="ql-block">法界桑莲接大瀛。</p><p class="ql-block">石塔双擎天浩浩,</p><p class="ql-block">香炉独剩铁铮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沫若先生《咏泉州》</span></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两轴线及镇国(东塔)、仁寿(西塔)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p><p class="ql-block">东西塔宗教意味浓厚,塔身一共刻有160尊造像,须弥座上还有许多佛传图,动物、植物造型的雕刻造型丰富、生动有趣,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佛的崇拜和娴熟的雕刻技术。</p><p class="ql-block">(图为东塔)</p> <p class="ql-block">塔按照内部结构划分通常分为空心塔和实心塔两种,东西塔则属于前者。塔内结构比较复杂,内建有阶梯方便人攀登。随着东西双塔建成,塔身高度令人瞩目,发挥着传播教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图为“镇国塔”匾)</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雕塑</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抗震史论》</p> <p class="ql-block">仁寿塔匾(西塔)</p> <p class="ql-block">此麒麟壁称为戒贪壁,是清代乾隆年间泉州城隍庙的照壁。‌由于历史原因,城隍庙被毁,这面壁于1974年被移至开元寺保护。</p><p class="ql-block">此吉兽应是“犭贪”,可见于曲阜孔庙。所以,咱认为应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戒贪壁”,</span>提醒人们戒贪戒恶。</p> <p class="ql-block">观察民间石狮雕塑,此双石狮鼻子与嘴巴在一个平面上,石狮的四肢、腿部不是镂空的,是石块。</p><p class="ql-block">此种造型古朴,出现的年代应该比较早。</p> <p class="ql-block">世遗的界桩</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桑</p><p class="ql-block">传说在唐代,泉州富商黄守恭广辟桑园七里。匡护禅师请求黄守恭捐献桑园建造寺庙。黄守恭说,只有桑园长出白莲花他才会捐桑园。令人惊奇的是在三天后,桑园绽放了白莲花。</p> <p class="ql-block">唐垂拱二年(686年),因感“桑莲肇瑞”,黄守恭遂舍桑田、宅第,延请匡护大师主持兴建寺庙。于是成就了泉州开元寺的肇建,彰显了黄守恭的慷慨与虔诚的信仰。</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在开元寺的门上仍挂有“紫云”的牌匾,建造了紫云屏以纪念黄氏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保护碑文)</p> <p class="ql-block">据说盛开过白莲花的千年古桑,比开元寺建寺还要早,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棵古桑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被雷电劈为三段,但奇迹般地重焕生机。</p><p class="ql-block">(本篇资料来自开元寺和百度搜索,特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