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入中学后,分在2班学习,个子矮小的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我的同桌是女同学小芬。我和她是谁先向对方打招呼的,我已不记得了。<div> 但两小无猜的我们俩就这样被缘分安排在了一起,我们从不熟悉到熟悉,自然而然地成了好同学,好朋友,好同桌。我俩因为回家又是同路,于是我们经常放学一起回家。我们一路边走边聊,到了我家的小弄堂口,她与我告别后,她就沿着大弄堂继续向南走,她的家在长阳路的中太和里,还要走长长的一段路。有时,上学的她还会微笑地站在我家的弄堂口,静静地在等我,等我一起去上学。</div> 照片拍摄于2003年10月4日,中太和里在拆迁前的影像<br> 进入中太和里的弄口,里面的过街楼就是小芬的家<br> 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她,穿着蓝色的上衣,一头短发,圆圆的脸,笑咪咪的,背着书包。在弄堂口她与我告别后,她的身体转向,且欢快离去的模样,极象一只欢快的小鸟。<br> 一年后,座位调整了,她的座位调到了后面,我的边上换成了一位男同学小艾。他个子也不高,也是圆圆的脸,他的笑总带有一丝丝调皮的味道。我和小艾也很快成了好朋友,好同学,好同桌。<br> 我和小艾的同桌也只有一年,第二学期的期终考试,主课语文、数学等考完,刚考好政治,红色风暴就降临到了学校,同学们也就不读书了。那时的我,也许那时的同桌、同学都没有想到即将来临的“毕业”,更没有想到毕业后的我们将会分别。<br> 写到此,我不由得想起了那首《同桌的你》的歌词:<br> <b>“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br>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br>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b><br> 1968年3月,我终于没有毕业证就离校了,且还是我们67届第一批离校的十几位参军的男生之一。 照片拍摄于1968年3月19日,地点:新安初级中学操场<br> 1969年,我的同学都走出了学校,走向了社会,同桌的小芬进入了工厂,同桌的小艾到了安徽的农村。我们是真正的各奔东西了!更可悲的是,这一别,有的就成了人生的永别,有的就成了人生的遥远记忆!<br> 我与同学们分离一年后,小芬在给我的信中还多次回忆起那段同桌的经历。1969年3月31日她在信中写道:<b>“回想起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多么有趣,我们又是同桌的同学,你对我的帮助很大,我对你的影响也是很深的,让我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在革命路上共同前进。”</b> 写到此,我泪目了!我的青春、小芬的青春、我们同学的青春,都已成了深深刻在内心深处的美好回忆!仅此,我们就已是青春难忘,青春无悔了!<br> 迈入老年后的我们,有一年我们同学在浦东聚会,我专程上门请居住在浦东的小芬出来参加同学们的聚会。但我没能将她请出来,她告诉我:她身体不好。我请她加入微信群,又被告知:她不玩手机的。我看着她那苍老的面容,不禁暗暗后悔,今天不与她见面,她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永远是当年的蓝衣少女的靓丽形象。可是,今天!她在我心中的美好就在这见面的一瞬间,被眼前无情的残酷现实冲击的支离破碎!是的,她老了,我也老了!<br> 记忆是美好的,青春是难忘的,岁月是残酷的!<br> 为了留存这次难得的同桌同学50年后的相见,我请她的丈夫为我和她拍了一张两人的同学合影。 照片拍摄于2017年6月24日16时20分,地点:小芬的家中<br> 行文到此,我又拿起了手机给小芬打了电话,先是她丈夫接的电话,一段寒暄后电话交到了她的手中,交谈中我又询问她能否加微信?得到的回答还是身体不好,不玩手机。这就是当年活泼可爱的小芬,这就是令我难忘的同桌,她老了,真的老了!看到衰老的她,我不得不审视自己,是啊,我也老了!我们都老了!<br> 我感叹逝去的青葱岁月才是我一生中最美好,最清纯的岁月!感叹逝去的那段人生,才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值得追忆的岁月!<br> 我同桌的小艾,他在学校时留给我映像最深的一件事是:一天,他忽然带起了近视眼镜,深棕色眼镜框的眼镜,带在他那圆圆的脸上,好可爱的一副萌萌的模样!他坐在我的边上,带着眼镜,扬起脸,笑着问我:“好看吗?!”傻傻的我,没有说他戴眼镜好看,而是说:“你又不近视。”他一脸不解地看着我,急忙说到:“我近视的。”<br> 踏上社会后,我与小艾再也没见过面,也失去了联系,他居住的谢家宅那片居民区早已拆迁了,消失了。听同学说:他插队到安徽后,因为家里穷,他在农村务农也没多少收入。有几次他要回上海,是爬装煤的火车回来的,一路上可苦了!后来,他死在了务农的农村。听说,他是在农村的河里溺水离世的!写到此,我想起了余光中的二句诗:<b>“银发飞扬,白氅飘飘。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b><br> 这就是我中学里的二位同桌,在城里的一位老了,在农村的一位没了。悲啊!<br> 我与同桌的小艾没有通信往来,我与同桌的小芬有过多年的通信,我至今还保存着她的来信。下面摘录一段小芬她在1969年12月28日的信中,写我们同桌时光的文字,做为我对她晚年的深深祝福: <b>“我们分别已经是一年了,在一年里,你已经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上,在一年里也是许多同学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党的培养下,你已经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和知识,现在你已经在茁壮的成长。虽然分别一年了,但是我们的心还是连在一起的。<br> 回想起在校的时候,是多么兴趣的啊!”</b><br> 今天再次翻阅这些陈旧的信纸,读着这些50多年前的文字,我想起了席慕容的诗《青春》:<b>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b><br> 行文到此,我深深地感到,人老了,才会明白: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头就是一年,一转身就是一辈子!<br> 一转身后,同学之间还在交往,且就是一辈子的交往,这已是难得的缘分了!<br> 命运的扉页虽然已经发黄,今阅读这本装订仓促的青春之书时,即使含着泪,流出的泪珠也是暖心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