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小长城上远眺

花仙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取自然山水之本色,汇聚江南园林与塞北之风光为一体。宫殿古建筑群采用九宫格布局,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承德依山傍水,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地方好,于是就选定在此建行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大兴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宫,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到了乾隆六年(1741年)又继续修建直至完工,形成界墙内园林、界墙外寺庙的格局,其规模非常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避暑山庄分为四个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避暑山庄很大,一天游览四个区域要好大的体力,游览避暑山庄的山峦区一定要坐景区的游览车,因为山峦区是避暑山庄最大的区域,乘坐车可以节约游览时间,沿途参观了三个观景点。第一站是登上避暑山庄外围建有的一道防护墙,俗称小长城,登上在避暑山庄北侧小长城后,就可以在这里远眺、观赏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班禅行宫全景。</span></p><p class="ql-block">‍一一一图2∽图3坐在游览车上拍到的山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了小长城脚下(其实是承德避暑山庄的围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分为四个景区:避暑山庄景区、布达拉行宫景区(包括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景区(包括普宁寺、普佑寺)、磬锤峰景区(包括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普乐寺、安远庙),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普乐寺、安远庙及即将开放的殊像寺和溥仁寺统称为外八庙。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成,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皇家园林。在避暑山庄绵延的宫墙之外,拱卫着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十二座皇家寺庙。包括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广缘寺、普宁寺、普佑寺(已开放的5座寺庙有: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安远庙、普乐寺、普宁寺)。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是清政府为加强蒙、藏等少数民族宗教交流,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也使承德一地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上了小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远眺小布达拉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山中的小布达拉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放大了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长城是游客必须打卡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为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其建筑是清代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逆光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普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 门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向右手边走可以欣赏“班禅行宫〞,它是须弥福寿之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园路,普陀宗乘之庙的东面。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须弥福寿之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792万平方米,以藏式建筑为主,建筑手法与平面布局明显带有汉式寺院建筑特点。其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须弥福寿之庙其建筑风格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艺术传统,由于经营的年代、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在造园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在清代兴建的园林中,不仅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名园,更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的一个杰出的典范。其建筑本身不仅富有高度的建筑艺术和特色,而且对于加强清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团结,共同抵御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往前走可以看到棒槌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长城很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小长城上居然看到天空中飞翔的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轮美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回到了观赏小布达拉宫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下小长城,走向下一个景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