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前往河北易县被列入24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5A旅游景区清西陵(美篇第484篇)。

志胜

<p class="ql-block">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城西永宁山下,是清朝皇室陵墓群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山川秀美,景色宜人。中国最大的人工古松林遍布景区,“云蒙叠翠、华盖烟岚”等西陵八景散布其间,是著名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清西陵古代建筑与自然风景的完美融合,被联合国誉为“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建于1730年至1915年,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建有14座陵寝,葬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80人。此外还有行宫、永福寺以及护陵营房衙署等陵附属建筑保存至今,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泰陵是清西陵的核心景区,景区内古松参天、环境宜人、风光秀美,不仅是中国古代皇陵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是游人休闲养生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和光绪帝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有宫殿1000余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余座。清西陵建筑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妃陵寝建筑样式修筑而成,它依据清官式作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众多建筑有彩画与雕刻,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雕刻以龙凤最多。整个建筑群反映出清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民族风格。</p> <p class="ql-block">1961年,清西陵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12月31日,保定市清西陵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清西陵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三架石牌坊”既属于清泰陵,又是整个清西陵威严肃穆形象的象征。其中一架居中面南,两架稍后,分朝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方形广场。这种格局在中国现存帝王陵墓中是少有的。坊身高浮雕的龙、凤、狮、麒麟和浅浮雕花草、龙凤等图案相结合,造型生动,雕技精湛。三架石牌坊大小相等,建筑形式相同,每架高12.75米,宽31.85米,均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全部以青白石料雕成,采用仿木结构的手法,不用铁活,构件之间采用卯榫对接形式,并仿木构建筑雕刻楼脊、瓦垄、勾滴、斗拱、额枋、雀替等,楼顶为最高等级的庑殿顶式。</p> <p class="ql-block">“七孔桥”是清西陵中较大的一座桥,也是清代帝王陵寝中现存较长的石桥,总长107米。</p> <p class="ql-block">火焰牌楼规制为三门四柱,高六米有余,柱身饰有云板。两柱间用大小石额枋连接。三间的大石额上铆接石雕三个须弥座火焰珠,每个火焰珠重达3吨。在清代帝王陵寝中这是唯一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作为陵寝建筑组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无定制。在修建清泰陵时,因为风水的原因而未设置。</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三年(1747年),乾隆皇帝从礼制和孝道的考虑,在清泰陵七孔桥北添置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p> <p class="ql-block">“龙凤门”位于石象生之北,神道正中,其建筑形式为:三门、六柱、三楼、四壁。柱子用青白石雕成,柱顶雕有异兽望天吼。</p> <p class="ql-block">门楼顶脊、兽吻、瓦垄、勾滴、斗拱、梁枋等均为彩色琉璃件组成。四壁正面中心各嵌琉璃盘龙一条,背面各嵌琉璃鸳鸯、荷花,象征帝后共穴,永远和好。</p> <p class="ql-block">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风水格局最为完整。进入清西陵、第一道大门便是整个陵园的总大门——大红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泰陵的门户,也是清西陵的总门户。</span>此门为单檐庑殿顶,庑殿顶是古建中屋顶规制等级最高的。整个清西陵只有这里使用了这个规制,足见大红门地位之崇高。大红门前有獬豸一对,通高3.15米,基座长2.2米,宽1.57米,高1.57米,意在避邪并以其忠直勇猛而护卫着帝后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墓,清泰陵在清西陵中的建筑年代较早、规模较大、风水格局较为完整。清泰陵建筑以一条2500米长的神道为中轴,由南向北错落有序排列着单体建筑74座。清泰陵无论是选址,还是规划布局,都是雍正年间国家繁荣与稳定的写照,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辉煌时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神道碑亭”俗称小碑楼,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21平方米。楼内矗立有石碑一统,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镇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微号、谥号: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之陵。</p> <p class="ql-block">楼内竖赑屃驮一石碑,碑面镌刻着皇帝的谥号和徽号。</p> <p class="ql-block">”陵寝门”又称三座门、琉璃花门,是陵寝前朝通往后寝的门户。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每座门洞均面阔一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正反两面均镶嵌着彩色琉璃构件拼合的缠枝莲花图案,庄重华美。</p> <p class="ql-block">“琉璃花门”大殿之后为崇陵三座门,又称三座琉璃花门、陵寝门,是前朝后寝的分界。陵寝门内由南向北依次有石五供、祭台、方城、明楼(崇陵陵门内未建二柱门)。</p> <p class="ql-block">“二柱门”坐落于三座门内神道上,木石结构,面阔一间,为柱出头冲天式牌坊,是一座装饰性的建筑,寓意辟邪.吉祥。</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又名更衣殿,位于神道东侧,坐东朝西,独立成院,院内有正殿,面阔、进深各3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盖顶。是皇帝祭祀前更衣之处,也是清代帝王陵寝中仅存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是进入陵寝宫殿区的门户,为整座陵寝引导建筑的结束处与主体建筑的开始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间一门门楣之上悬挂“隆恩门”匾额。</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中较为重要的殿宇之一,为陵寝祭祀的主要场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忌辰五大祭,每月朔、望两小祭都在这里举行。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下檐重昂,上檐单翘。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上装饰金线大点金,枋心彩画是“江山一统”和“普照乾坤”。</p> <p class="ql-block">“明楼宝顶”前设有石祭台一座,是皇太后、皇后及妃嫔、公主等皇族女眷祭祀的地方。祭台分上、下两个部分构制而成,上有香炉一樽居中,两侧中各有花瓶、蜡台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为用青白石雕成,故又名“石五供”。下为供座,系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宽6.43米,厚1.66米,高1.47米。</p> <p class="ql-block">“宝顶”明楼后半圆形土丘称宝顶,下方为雍正皇帝安息的地宫。宝顶用白灰、砂士、黄士上掺和成“三合土”,层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加了铁钉,异常坚固。为帝后陵信织内最后一座建筑。宝顶的大小因国势兴衰和等级高低而界。</p> <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宝顶”明楼为整个陵寝中地势最高的建筑物,重檐歇山顶,楼内矗立一统石碑,明楼中间两侧墙壁对称的花纹,明楼下方形城墙称方城,楼后半圆形土丘称宝顶,宝顶下方为光绪皇帝安息的地宫。据考证是当年帝后棺椁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明楼”又称庙号碑楼,建在方城顶上,为整座陵寝建筑的至高点,重檐歇山顶。楼内树圣号碑,以朱漆涂碑,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p> <p class="ql-block">“明楼碑”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世宗宪皇帝之陵”,底座采用雕有仰覆莲纹饰的须弥座,饰五彩。</p> <p class="ql-block">“方城”是指明楼下面的方形城台,呈正方形,长、宽各20.55米,高15.4米,台面东、西、南三面边沿上砌成锯齿状的垛口,北面砌女儿墙。</p> <p class="ql-block">“啞巴院”即方城门洞内的小院,院中正对洞口的称影壁墙,是地宫入口处的标志。传说轶事清泰陵的方城与宝城之间,“哑巴院”北墙上的琉璃影壁是进入墓穴的隧道口,影壁墙的下面是地宫的封口处。</p> <p class="ql-block">传说按照前代惯例,凡参与修筑墓穴封闭工程的工匠,当皇帝的梓宫(棺椁)入葬后,都需要给皇帝进行殉葬。但清朝已革除了殉葬这种陋习,又怕封闭墓穴的工匠泄露了机密。于是大臣们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叫哑巴来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这样在完工之后即使把这些哑巴放出去,他们也泄露不了秘密。完工之后,又把这些哑巴发配到边关服苦役。因为“月牙城”是哑巴们修建的,所以人们又叫它“哑巴院”。</p> <p class="ql-block">“卧龙松”1959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同志来西陵,见此松斜倚宝城,好似一条卧龙,故称其为“卧龙松”。</p> <p class="ql-block">“宝城”宝顶外周旋绕的城墙称为宝城,宝城内上部为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下部为地宫,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p> <p class="ql-block">“神厨库”位于陵前左侧,独立成院。院内有东房,称为神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悬山式顶,是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有南、北房两座称为神库,均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悬山式顶,是专门存储原料和放置供品的库房。神厨南侧有省牲厅一座,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顶,是专供礼部屠户杀牛宰羊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为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厨房;神库两座,是存储原料和存放供品的库房;东南角重檐建筑为省牲厅,内置大铜海和水池,是杀牛宰羊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焚帛炉”又称燎炉,东西两座,通身用黄色琉璃装饰,精美华丽,光彩照人,正面有拱券式炉口,炉膛镶铸铁炉壁,是祭祀时用来焚烧金银课和五彩纸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雍正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名胤禛,爱新觉罗氏。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十月三十日生于紫禁城。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卒谥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泰陵。</p> <p class="ql-block">清泰陵无论是选址,还是规划布局,都是雍正年间国家繁荣与稳定的写照,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辉煌时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清崇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内的金龙峪。是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隆裕皇后)的合葬陵寝,由于光绪皇帝生前未动工修建陵寝,所以崇陵是其驾崩后才进行修建的。清崇陵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始建,完工于民国四年(1915年),共耗银438400两(图为清崇陵全貌)。</p> <p class="ql-block">“光绪皇帝”清德宗光绪皇帝名载湉,爱新觉罗氏。清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廿六日生于太平湖醇王府邸槐荫斋。生父为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亲妹。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命年仅4岁的载湉继清文宗为子,次年嗣承皇位,年号光绪。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载湉举行了亲政典礼,然而慈禧太后训政两年后,才允许载湉亲政。为了继续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儿为皇后,使光绪帝在亲政与大婚后仍然形同傀儡。</p> <p class="ql-block">“陵地选址”光绪皇帝生前没有建陵,宣统皇帝登基后才在清西陵金龙峪为其建造崇陵。直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月,光绪皇帝侍奉慈禧太后谒清西陵时选定金龙峪所在位置为其万年吉地。</p> <p class="ql-block">“石望柱”青白石制作,柱身浮雕龙、云朵等纹饰。望柱被石栏杆围绕,栏板和望柱各四个,望柱为狮子柱头。</p> <p class="ql-block">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p> <p class="ql-block">“五孔石拱桥”是崇陵主体建筑的发端。桥长42.1米,宽8.95米,由青白石建成,雕有桃形望柱头和荷叶净瓶栏板。</p> <p class="ql-block">“牌楼门”崇陵的牌坊(牌楼门)位于崇陵神道碑亭南侧,为木石结构,长27.54米,高10.53米,为五门六柱五顶的形式,额枋斗拱均用铜、铁木制成。牌坊顶覆黄色琉璃瓦,枋柱皆披麻底幛油漆彩画,旋子点金花纹。牌坊每间有两扇门。门的上部为梅花窗,下部装修雕花裙板;门窗皆披麻涂红描金线。整座牌坊显得肃穆庄重,美观大方。</p> <p class="ql-block">清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依照同治帝的惠陵,没有设置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崇陵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三路二孔桥”并列碧流之上,之间用荷叶净瓶栏板相接,形成一体。三桥造型一致,皆长20.04米,中桥宽5.06米,侧桥宽4.14米。</p> <p class="ql-block">“隆恩門”进入宫殿区的门户,是陵寝引导建筑的结束与主体建筑的开始。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居中三间各有门扇一对,由东至西依次为“君、神、臣”门。</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991.3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殿宇外国用汉白玉石栏杆围绕,殿前月台上陈设铜香炉、铜鹤、铜鹿。祭祀的主要场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祭辰五大祭,每月朔望两小祭。</p> <p class="ql-block">“石五供”清陵的祭台分上、下两部分。下为供座,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台上居中置香炉一樽,两侧各有花瓶、蜡台分列,计三种五件供品。</p> <p class="ql-block">“地宫”崇陵的地宫是清西陵唯一开放的皇陵地宫。地宫是拱券式的石结构建筑,整个地宫有隧道1条,石门4道,券9道(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各1座,门洞券3座),金井1眼,龙须沟2条,漏眼14个,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为349.95平方米,空间为2170.61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地宫内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个,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券顶四周、海堰全部是青白石结构。</p> <p class="ql-block">每道石门顶上都装有重达十几吨的铜管扇,既能支撑门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门开关自如,石门之上还有用整块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门楼,八扇石门上,浮雕有造型生动的菩萨立像各一尊,菩萨的立像,高1.99米,神态庄严,气势威武。</p> <p class="ql-block">“盗洞遗址”1938年地宫被盗时,盗墓者从哑巴院内琉璃照壁前向下掘一深洞,直达地宫封门墙地基下的土层后,折向北,绕过封门墙再向上翻挖,便进入地宫。此处是盗墓者从封门墙内向上挖,进入地宫时遗留下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光绪”四岁登基,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主张变法,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后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死于瀛台涵元殿,时年38岁,1913年11月葬入地宫。2003年-2008年,清西陵文管处等四家单位合作,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破解了光绪皇帝死因真相--死于砒霜中毒。这一重大发现,列居我国2008年十大科学发现第三位。</p> <p class="ql-block">“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亲侄女,慈禧出于政治目的,1888年将其册立为皇后。1911年辛亥革命后,孝定景皇后在1912年2月12日,在养心殿主持并签发了大清皇帝退位诏书,从此结束了清王朝入关后268年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1913年病逝,时年46岁,同年11月随光绪皇帝一起葬入崇陵地宫。</p> <p class="ql-block">“三路三孔桥”东西两侧分别为东西朝房,是祭祀时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叫茶膳房,是根据关外奶房、果房的遗制而制造的。</p> <p class="ql-block">“东朝房”位于隆恩门前神道东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附走廊,单檐硬山顶,房后矗立烟筒两座。祭祀时准备奶茶和瓜果,又名茶膳房。</p> <p class="ql-block">“西朝房”位于隆恩门前神道西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附走廊,单檐硬山顶,建筑面积148.7平方米。房后矗立烟筒两座。祭祀时准备面食和点心,又称饽饽房。</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清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依照同治帝的惠陵,总体不如雍正帝、嘉庆帝陵墓的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是嘉庆皇帝的陵墓,建于1799年—1803年,内葬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境内清昌陵以西偏南的望仙山下,是清仁宗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昌西陵占地面积25.5亩,耗银448000余两,是当下清西陵中唯一对外开放的皇后陵。</p> <p class="ql-block">因清咸丰初年财力困顿的限制及受道光帝清慕陵建筑风格的影响,昌西陵的建筑规制极为简约,其主体建筑显著地缩减了尺寸,与慕东陵同为清后陵中最为简陋者。</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主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陵宫外建有三孔拱桥、两侧三孔平桥、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以内的陵宫区第一进院落(前院)建有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门。陵寝门以内的陵宫区第二进院落(后院)建有石五供、宝城宝顶。</p> <p class="ql-block">陵宫外建筑,陵宫前为一路三孔石拱桥,两侧三孔平桥各一座。桥北为隆恩门广场,隆恩门前东西两侧各有朝房和守护班房,其中东西朝房各五间,单檐硬山顶。东西值班房各三间,单檐硬山卷棚顶。</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昌西陵之外的清朝6座皇后陵中,除慈禧陵大殿(隆恩殿)的天花板上为贴金正龙之外,其他5陵大殿天花板上的彩画均为金莲水草图案,而昌西陵大殿的天花板彩画,每一块大花板上都绘一只展翅飞翔的彩凤,一改金莲水草的传统彩画样式。</p> <p class="ql-block">陵宫前神道东侧为神厨库,内建神厨一座,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南北神库各三间,单檐悬山顶。省牲亭一座,四面各显三间,重檐歇山顶。神厨库外有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以南,东西两旁各设下马牌一座。</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主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陵宫外建有三孔拱桥一座、两侧三孔平桥各一座、东西朝房各五间,东西值班房各三间,陵前神道东侧则建有神厨库。</p> <p class="ql-block">“三路三孔石平桥”位于隆恩殿北侧龙须沟神道上,中路石孔桥长9.27米,宽5.05米,中间一座有素栏板,两侧没有栏板。这在清代皇后陵中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昌西陵的隆恩殿后有御带河一条,上有跨桥三座,这在清代后陵中唯昌西陵独有。</p> <p class="ql-block">“玉带河的设置”除昌西陵之外的其他清朝皇后陵,在陵寝门前均无玉带河,更无桥座之设。而昌西陵则在陵寝门前有一条玉带河,上建三座三孔平桥。</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由于道光帝在孝和睿皇后生前并未为其建陵,直到孝和睿皇后死后,道光帝才不得不派人为她相度陵址,陵寝位置选在了昌陵妃园寝的南面。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二日,道光皇帝下谕昌办理西陵工程,但这道谕旨发出两天后,道光皇帝也随之驾崩。清咸丰二年(1852年),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昌西陵就全工告竣。同年八月二十七日,咸丰皇帝谕令西陵泰宁镇总兵官德春前往验收工程,并派兵看守。</p> <p class="ql-block">“回音石与回音壁”清代陵制无论是皇帝陵,还是皇后陵,乃至妃园寝,后围墙均做成弧形,即半圈形,称之为罗圈墙。昌西陵的罗圈墙表面上看,并没有新奇之处。可是当人在罗圈墙内侧的一端贴墙说话,远在76米的另一端则可清晰听到从那端传来的话声,这是靠声音的不断折射传过来的。这表明昌西陵的罗圈墙的弧度与其他陵寝的罗圈墙的弧度是不一样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音石”孝和睿皇后宝顶前神道上的第七块条石便是回音石,面对此条石发声,可以听到比原声大数十倍的回音,好似空谷传响。</span></p> <p class="ql-block">“石祭台”祭台分上下两部分,上有香炉、花瓶、蜡台等五样供品,又名“石五供”。下为供座,系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整个祭台雕工细腻,基座雕有宗教和民俗内容的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顶”位于陵寝中轴线末端的方形台基上,内葬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宝顶高6.66米,周长35.11米。</span>以前的皇后陵,宝顶又高又大,环建宝城,宝城上有可行人的马道。宝城外侧顶部做雉垛。所谓的宝城只是紧贴宝顶外皮而砌的一圈围墙,上面既无马道,更无雉堞。</p> <p class="ql-block">昌陵陵址是由太上呈乾隆选定并赐予嘉庆皇帝的。其地上建筑仿泰陵,地下宫殿仿乾降皇帝的裕陵,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是清西陵唯三座可改和泰陵相媲美的呈陵。此外,昌陵功德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皇帝功德碑,其隆思殿内以紫花石堰地,享有“满堂宝石”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永福寺”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已经75岁的乾隆皇帝西巡五台途径易州,驻梁格庄行宫期间在永慕斋曾说,为感念父母在世之恩,在天之灵,京城有“雍和圣地”,在易州行宫西侧再建喇嘛庙一座,取名“永福”,以便来易州之时可以为父母、万民祈福!永福寺之于行宫,亦如雍和宫之于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寺庙建成后年过古稀的乾隆帝愈觉身体康健,万事遂心,天下太平。乾隆皇帝笃信,诸多福分皆源于此寺之修建。</p> <p class="ql-block">次年春永福寺肇建,五十三年(1788年)冬完工。</p> <p class="ql-block">永福寺,以“福”命名,有其深意,乾隆皇帝既为父母祈福,亦为天下百姓祈福,希望盛世永昌,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这个“福”,是大福,是洪福,是天下永福。</p> <p class="ql-block">清西陵“小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