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

靓之鳳景

<p class="ql-block">今日上午,我同家人赴安徽博物院(新馆),观看由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凤阳县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共同主办的“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该展设在安徽博物院馆(新馆)五楼。</p> <p class="ql-block">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淮右集团,在元末诸方势力角逐中取得胜利,创立明朝。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选择他的家乡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营建中都的工程持续了六年,至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罢建。作为明代以京师之制建造的第一座都城,明中都虽没有发挥其都城的真正作用,但在中国都城建造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此后改建南京宫城和营建北京都城的“蓝本”。</p><p class="ql-block">中都城遭罢建后,陆续被拆毁,逐渐淹没于历史之中。1969年,历史地理学家王剑英发现明中都遗址,经过数年考察探究,逐渐揭开明中都的历史面纱,使其重新呈现于世人面前。2022年3月,随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明中都”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如今的明中都遗址正拂去历史的尘埃,悄然“新生”。</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沙盘。这是布置人员用沙盘复现了600多年前明中都城的璀璨辉煌。据介绍,明中都作为明初营建的第一个都城,其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建制,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是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杰作。规模84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还大12万平方米。作为明代以京师之制建造的第一座都城,明中都虽没有发挥其都城的真正作用,但在中国都城建造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此后改建南京宫城和营建北京都城的“蓝本”。</p><p class="ql-block">据了解,本次展览遴选了国内13家文物收藏单位明洪武时期文物、标本等近400件(套),通过“日月重开”“择中建都”“中都遗韵”三个部分,展示了明朝建立之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并吸收利用明中都遗址考古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复现六百多年前大明中都的璀璨辉煌与“洪武时代”的壮丽气魄。</p> <p class="ql-block">“龙凤六年”元帅之印(上图) 元至正二十年(1360) 1978年六安市城北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钮顶有一楷书“上”字。印面阳刻九叠篆书“元帅之印”四字。印背右刻“元帅之印”,左刻“中书礼部造”“龙凤六年十一月□日”,印的左侧刻“珍字八号”,皆阴刻楷书。此印为元末韩宋政权铸颁的官印。朱元璋所领导的农民武装早期名义上隶属于韩宋政权,使用龙凤年号。安徽目前已发现的龙凤年款印章有元帅之印、管军万户府印等。</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今南京),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迈出了王朝更迭的坚实一步。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拓应天城、“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十二月,“命有司营建庙社,立宫室”。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月,建国号为吴,称吴元年。九月,新宫落成。第二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为明朝两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上图) 元 1973年蚌埠市东郊曹山明汤和墓出土 蚌埠市博物馆藏 该器体形硕大,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元青花中的精品。汤和(1326—1395),字鼎臣,明初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广德乡)人。汤和追随朱元璋,一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下集庆(今南京)后,即由管军总管升为统兵元帅,后历任枢密院同佥、中书左丞、平章政事、御史大夫、征南将军、征西将军等职。明洪武三年(1370)被封中山侯,后改封信国公。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有赏赐功臣青花瓷器的惯例,这件元青花盖罐很可能是受赏而来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开光花鸟盖罐(上图),元,1955年出土于合肥西郊王珪墓。盖罐通高29.5cm,口径14cm,低径15.2cm。王珪(?—1392),合肥人。明初武将。元末,募集乡民守卫庐州,自称万户。朱元璋攻取和阳(今安徽和县)之后,王珪率部来归。后随朱元璋渡江,克太平,官至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卒,归葬合肥。这件盖罐具有元代釉里红典型特征,以开光花鸟纹装饰,在呈色效果上存在不匀称、局部晕散等现象。</p> <p class="ql-block">白釉梅瓶(上图) 明 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明吴祯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吴祯(1328—1379),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靖海侯。洪武十二年(1379)卒,被追封为海国公。梅瓶在历史上有酒具和陈设器等不同功能。明代初年基本上出现于功臣贵族墓葬中,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一种礼器。</p> <p class="ql-block">镶宝石金带饰(上图)明1971年山东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带饰为如意云形,托体金质,镂空串枝花卉。花卉表面镶嵌各种宝石 33 颗,十分精美。明朝建立初期,政治形势复杂,为避免历代地方割据和叛乱对朝廷造成的威胁,朱元璋考虑依靠宗室子孙对地方军政官吏加以限制和监督,于洪武初年建立诸王分封制度。朱檀(1370—1389),朱元璋第十子,封鲁王,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兖州,十九岁服丹药毒发伤目而亡,谥号“荒”。</p> <p class="ql-block">“羽林左卫”铭文铜碗口铳(上图)明洪武五年(1372) 南京城墙博物馆藏 前膛中部刻铭文“羽林左卫猛字叁拾玖号/次碗口筒重弍拾壹斤/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宝源局造”。碗口铳因铳口像碗而得名,是火铳两种主要类型之一。另一种为手铳,亦称“手把铜铳”,是单兵手持的轻型火器。羽林左卫是明洪武年间设置的十二个亲军卫(后增至二十六卫)之一,主要负责宫廷和京城宿卫。</p> <p class="ql-block">石雕龙纹束腰(上图)明洪武 明中都遗址采集 凤阳县博物馆藏 这件石雕龙纹束腰,浮雕一龙于祥云之上,龙体刻工精细、动感十足,具有明初的典型特征。这件龙纹石雕束腰体现了明中都宫殿建筑的高规格。束腰作为古代高等级建筑须弥座台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雕刻装饰各式纹样。在明中都遗址发现的须弥座台基用材精良,雕刻精美,其束腰部位常见纹饰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鹿纹、狮纹、云纹、方胜纹、“卍”字纹、花卉纹等 ,具有典型的明初风格。</p> <p class="ql-block">龙纹琉璃构件(上图)明 南京中华门外眼香庙琉璃窑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这件龙纹琉璃构件是琉璃屋脊上的垂(戗)兽,垂兽又称角兽,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垂脊上的装饰构件,还能起到固定瓦片,加固屋脊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瑞州府上高县款城砖(图11)明 南京城墙博物馆藏 砖一侧铭文:总甲黄原亨甲首刘德华小甲简文华 窑匠晏文叁 造砖人夫刘德华。另一侧铭文:瑞州府提调官通判程益司吏艾诚 上高县提调官县丞吕翊司吏赵用宾。城砖有字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明中都和南京城砖上留下的这些字迹,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为研究明初的建筑历史和明初的地理沿革、军队设置、官吏名称、徭役制度、刑罚制度、文字演变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资料。</p><p class="ql-block">展览中布置了大量的砖瓦件文物,上面均刻有文字。据安徽博物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中国古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具体体现,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并对不合格产品有严格的追查和处理机制。物勒工名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还未进入展厅之前,我们在展馆前面的桥前端,发现了这个称作螭首的石雕(上图)明洪武 明中都前朝区宫殿遗址采集 凤阳县博物馆藏。 螭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多用于古建筑或器物上。雕刻成形突出于建筑之外的螭首,常置在建筑下部的台基外部,栏板之下。据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造殿阶螭之制,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其螭首,令举向二分”。</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次是安徽博物院今年所推出的一个重量级的跨年大展。明中都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发展历程,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其在政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为今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及其文化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本次展览将从2024年9月29日开展,将持续至2025年2月12日。朋友,这波文物的颜值你动心了吗,如果感兴趣,请你快来现场,感受这场视角的盛宴吧,保证你大开眼界,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