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民生产工具 【掏篰】

北纬30度~舟山群岛

文:夏高源 <p class="ql-block">渔具,即舟山渔民用来掏取围进在网袋里的鱼货之用具。掏篰的构造:用大半支毛竹,作为掏篰柄(实物测得长5.5米。在毛竹资源一度紧张时,也采用过镀锌钢管的,但不太称手。)在毛竹大头里安上一个空心管大铁圈(实物测得直径1.35米),铁圈下面垂一个粗塑料线织成的大网袋。整个掏篰形似撩篷而大,但袋底是开口的,并在袋底网眼里环穿一根长绳。这根长绳既可牵拉网袋,又可抽紧或松开袋底。再用一根长2仞左右的粗绳,两头各系在大铁圈左右两边中间的对称部位,绳的等距离中间做出一个圈环,以便用卸扣与起吊的拗鱼缉连接。</p> <p class="ql-block">掏篰使用时,需有3人掌握:2人掌柄掏取鱼货;1人手握网袋底部的长绳绳头,配合着牵拉网袋,使网袋不妨碍掏鱼,并将袋底抽紧,不让掏进的鱼漏出。待三下二下将鱼掏满掏篰,通过拗鱼缉、拗鱼杆,借助起网机(绞纲机)起吊上船。起吊时,握绳渔民将抽紧袋底的绳子挂住在掏篰圈里捏紧,随着鱼货起吊上船至舱口,然后放松绳子,让鱼货全部褪(tùn)到船舱里。起吊一掏篰鱼货,一般七八百斤、千把斤。上述掏篰,主要是机帆对网渔船进网鱼货较多时使用。如一网只有千斤左右鱼货,一般将网袋搂拢,用一个叫“孟搭”的绳圈揢牢,直接起吊上船。如估计约有2000斤以上了,就必须启用掏篰,才能将鱼货从网袋里取上船来。所以,如看见旁边有渔船“开掏”,说明这里鱼发情况良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机帆渔船最后使用的掏篰和操作情况。</p><p class="ql-block"> 掏:这里指取鱼操作。篰:盛具,即篰篮,渔船上盛装鱼货的有孔竹筐,俗称“阆眼篰篮”或“亮眼篰篮”。这被称为“篰篮”的装鱼盛具,怎么会与掏鱼用具联结在一起而称为“掏篰”呢?这是因为,机帆渔船用的掏篰,是从小木帆渔船的掏篰发展、演变而来,它的用材、模样改变了,但名称没有改变,沿袭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小木帆渔船用的掏篰,是在一只特制的硬夹阆眼篰篮里生上横旦和竹柄而成。它与机帆渔船掏篰相比,即一个下垂的是网袋,一个下垂的是“硬夹篰篮”。所谓“特制”,即用很粗的篾条编制,状如篰篮,底小口大,且坚硬结实,即:掏鱼的篰篮,简称“掏篰”。过去木帆船因船小、网小、人手少,抲进的鱼也不多。当渔网网袋里的鱼只有几十斤时,一个人即可连袋带鱼拖上船来;当有百斤左右时,即由两个渔民将网袋衣各拿一半,一起将鱼货拖上船来,叫“两扛拖”。两扛拖拖上来还觉得很沉重的话,就叫“两扛煞拖”;鱼再多一点,一人拉网袋,另两人各站一边,用一根渔绳,一人一头络住袋底,仨人一起将鱼货拖上船来,称为“三扛拖”。三扛拖拖上来还觉得很沉重的话,叫“三扛煞拖”。渔绳络袋,鱼货较多时,弄不好会络爆网袋,既损坏网具,又逃逸鱼货。因此,常会用一个叫做“绷䉭(liè)”的专门用具,由两个人一人一头用它兜住装有鱼货的网袋,一边喊着齐心用力的拉网号子,一边与拉网袋的渔民一起,将鱼货拖上船来。绷䉭,长方形,扁平状,阆眼,用带篾青的竹篾编成,尺寸约0.5X1米,中有六根粗篾条加固,四框用八条粗篾条夹紧,称为“六筋八夹”。其两头又各有一长一短两根拉环绳,绳头各分系在两个角里,便于用手拉挈。整体形状如口罩,也像一爿晒鱼鲞的小“䉭子”。绷䉭坚韧软泛,兜起网袋鱼货时,略会凹绐,能使鼓胀的网袋受力均匀而起到保护作用。当网里的鱼有好几百斤时,那就得用上述“掏鱼的篰篮”——掏篰来掏鱼了,称为“开掏”。这种小木帆船掏篰,体积很小,且整个由竹子做成,包括下垂的兜,非网袋,而是底小口大的“硬夹篰篮”。它由一人操作,鱼货多时,其它人轮流调换,完全靠体力。掏一掏篰鱼也就三、五十斤。“两扛(煞)拖”、“三扛(煞)拖”和“开掏”的叙述说法,反映了网头大小,即鱼货进网数量的多少。后来,渔船、渔网越来越大,鱼也越抲越多,约发展到中、大对木帆渔船以后,掏篰便将下垂的兜——竹篾编成的篰篮改为粗线织就的网袋,且有所扩大。至渔船机帆化后,有了动力机械,掏篰进一步扩大,并借助机械起吊,但形状没再改变,其名称也一直沿称“掏篰”。所以,这个“篰”字,便成了网中取鱼用具从原始延续到现今的脉络,为我们挖掘原始掏篰提供了线索。</p> <p class="ql-block">由于舟山渔场水产资源严重衰退,渔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绝大多数渔船把对船对网生产逐渐改为单船拖虾作业,这庞大、笨重且成本高昂的对网便随之淘汰。由于拖虾网具采用的是桁杆式多囊型网具,进网鱼货被分散在多个网袋里,可随网袋逐个直接起吊上船。因此,与对网如形随影的掏篰也便随对网的淘汰而废弃。现在,除了少数远洋渔船上还在使用更大的掏篰外,在舟山的国内捕捞渔船上已很难见到掏篰,只有到博物馆里才能一睹它的倩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