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派的建立及其不朽贡献》主讲 王达敏研究员

乘风携酒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6日在莲池书院,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达敏以“莲池派的建立及其不朽贡献”为题进行讲座。</p> <p class="ql-block">  王达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另任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等。研究领域为清代和近代的文学史、桐城派。有专著《姚鼐与乾嘉学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桐城派》《何处是归处:从〈红楼梦〉看曹雪芹对生命家园的探寻》等,整理校点有《张裕钊诗文集》《贺培新集·俞大酉集》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莲池派的建立及其不朽贡献(摘录)</p><p class="ql-block"> 王达敏 主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桐城派是如何建立的问题,我撰写了《姚鼐与乾嘉学派》一书。清朝中叶,学坛上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汉宋之争,桐城派代表性人物姚鼐,参与了这场学术兼有政治的争论。桐城派就是这场学术争论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解决了桐城派是如何建立的问题之后,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桐城派在五四运动之后,到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关注到了河北,关注到了保定,关注到了莲池书院。莲池书院所培养的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桐城派人物,参与了晚清、民国初年和五四之后北方的政治、文化、教育、新闻、文学各个方面的建设,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这样说,五四之后,桐城派并没有消失。就北方而论,桐城派借助莲池书院这个学者群体,在延续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一个生命的延续,是北方传统文化仍具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华夏传统文化仍具生命力的一个明证。</p><p class="ql-block"> 莲池书院学者群体在2004年进入我的视野,我把这个庞大的群体命名为莲池派。这一概念是否能够成立,可以进一步研究、讨论。我今天的讲述,就是围绕着莲池派如何形成,有那些特点,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样的一个逻辑思路来展开。讲述这个论题的目的,是我们为先贤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的同时,发扬他们曾经的创造精神,来建设我们的今天,丰富我们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 莲池派概念解释</p><p class="ql-block"> 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总督直隶,把桐城派学风带到大河之北。接着,曾门弟子张裕钊(1883 -1888)、吴汝纶(1889-1902)先后主持莲池书院讲席达十八年之久。经过曾、张、吴的耕耘,燕赵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以莲池书院为中心的学者群体,即莲池派。</p><p class="ql-block"> 莲池派从曾国藩督直(1868)算起,至俞大酉(1966)辞世,绵延近百年,相承历六代。第三代以贺涛、王树楠为代表。第四代,著名者少说也有四十来位,代表者有吴闿生,他是吴汝纶的儿子,继承莲池派的传统,在北京建立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文学团体,叫“文学社”。第五代的代表人物贺培新,是贺涛的孙子。第六代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女性,叫俞大酉。</p><p class="ql-block"> 莲池派有著作传世者达百余人之多,其成员主要来自河北,活跃在保定、北京、天津、沈阳等地,也流动到了南方,包括香港、台湾等地,主要任职于政界、教育界、新闻界、文学界等。</p><p class="ql-block"> 莲池派远绍先秦西汉之文心,近续桐城、湘乡之学术,刺取燕赵元素,吸纳西方文明,创造出一种雄浑的人文景观,为塑造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做出了不朽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桐城派产生在桐城,其领袖人物方苞、姚鼐都是桐城人。之后,该派在南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北京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文化派系不到首都发展,它的成就和传播就非常受到限制。桐城派到了北京之后,更大范围地流播开来,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全国二十五个省市都有它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桐城派在思想上“学行继程朱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是儒家的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周程张朱,其核心部分是前边的孔孟之道,后边的程朱理学。孔孟之道之所以地位尊崇,是因为程朱理学对它进行了创造性解释。没有这些解释,孔孟之道是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地位的。程朱理学是明清时代最高的意识形态,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桐城派抱住了这样一个意识形态,是它在国家的思想舞台上能够占据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桐城派在文学上,是“文章介韩欧之间”,韩欧代表的是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这个概念虽然出现在明代,但真正奠定其不可动摇地位的,是桐城派。桐城派用唐宋八大家之文法,表达程朱理学的精神,这是他们讲求的“义法”或者“文以载道”的实质。</p><p class="ql-block"> 莲池派正是在继承桐城诸老义法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曾国藩与莲池派</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在督直(1868-1870)的两年中,视文教为大政:</p><p class="ql-block">一,深涉莲池教务,聘请王振纲任莲池书院山长</p><p class="ql-block">二,开设礼贤馆,此馆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院,为选拔才俊、聘请导师而费尽心思。因难得合适人选,此事未果。</p><p class="ql-block">三,为鼓励莲池学子而写下名著《劝学篇示直隶士子》:1, 力倡桐城之学: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四者不可缺一;2,把桐城之学与燕赵大地上的特有豪侠之风紧密结合;3,把桐城之学与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是中国古典文明的集大成者,是晚清政界、军界、文界首屈一指的人物。清朝在和平年代,两江总督最为重要。两江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中心。曾国藩在调入直隶之前,就是两江总督。太平军能够坚持十四年之久,也是因为占了两江的区域。晚清,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地方在哪里呢?在直隶。因为,这时候,中国要面对欧风美雨,已经没有办法再闭关锁国,直隶关乎首都的安全,在直隶主事的曾国藩成为最重要的封疆大吏。</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作为天下第一总督,深度参与了莲池书院的教务。莲池书院与直隶总督府相邻,所以曾国藩动不动就到学校来了。他送莲池学子上学,给他们出考试卷子,监考,判卷,亲自公布成绩。闹学潮的时候,他还赶到书院平息。莲池山长李嘉瑞辞职后,他又费尽苦心,多方努力寻找新的书院山长。</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变直隶文化的落后状况,1869年曾国藩写下名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以激励莲池学子。首先,曾国藩力倡桐城之学。他在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缺一”的经典理论之中,又加上了“经济”一项,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四者不可缺一”。其次,他把“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桐城派家法,与直隶的豪侠传统相结合,提倡一种阳刚之气。这是危机时代,中国最需要的精神。第三,他把桐城之学与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经世致用是曾氏所从出的湖湘之地的传统,也是直隶的传统,更是晚清的时代精神。他用经世致用之学来教化莲池学子,希冀他们成为有用之材。</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 徐世昌与莲池派</p><p class="ql-block">一,重塑桐城文统</p><p class="ql-block">1,古典文系:先秦两汉、唐宋八家、归有光</p><p class="ql-block">2,桐城文系:方苞、姚鼐、梅曾亮</p><p class="ql-block">3,莲池文系:曾国藩、张裕钊、吴汝纶、贺涛</p><p class="ql-block">二,再建桐城道统</p><p class="ql-block"> 让北方的颜李学派,超越程朱理学,上接孔孟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世昌的外祖是桐城刘氏。他自谓学文于贺涛,学诗于柯劭忞。而贺、柯均为莲池派的著名学者。徐世昌1918年就任总统。他执政的五年,是北洋政府最为辉煌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徐世昌再建桐城派道统。他将北方讲究实践的颜李学派引入桐城派推崇的儒家道统中,使该派跨越程朱理学,上接孔孟之道。颜李学派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丰富的、多面的,有完美的地方,也存在不足。比如该派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否定书本知识。毛泽东年轻时受该派影响,颇欣赏其实践品格。但毛晚年过于否定书本知识的价值,不能说与颜李学派的影响无关。</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 莲池派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一,在政治方面,莲池派一些学者积极参与晚清民国的政治运作</p><p class="ql-block"> 行政:徐世昌 张继 刘若曾 王瑚 谷钟秀 吴笈孙</p><p class="ql-block"> 议员:晚清: 籍忠寅 刘春霖</p><p class="ql-block"> 民国: 籍忠寅 常堉璋 谷钟秀 李景濂 张继 李广濂 邓毓怡 王树楠</p><p class="ql-block">二,在教育方面,莲池派一些学者积极参与北京大学等校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吴汝纶 尚秉和 李景濂 吴闿生</p><p class="ql-block">三,在新闻方面,莲池派一些学者创办一系列报刊</p><p class="ql-block">邓毓怡《经济丛编》 贺培新《天津民国日报》</p><p class="ql-block">四,传播西方优秀文明</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 吴汝纶 徐世昌</p><p class="ql-block">五,支持五四运动</p><p class="ql-block">1,徐世昌反对镇压五四运动:命令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文明对待学生,挽留蔡元培</p><p class="ql-block">2,傅增湘挽留蔡元培,王树楠、马其昶拒绝出任北大校长</p><p class="ql-block">3,营救陈独秀:章士钊、严修、马其昶</p><p class="ql-block">六,在民国文坛上,与新文学双峰并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在政治方面,莲池派一些学者积极参与晚清民国的政治运作。</p><p class="ql-block"> 行政管理上,徐世昌任大总统;冯国璋虽不完全属于莲池派,但毕业于莲池书院,当过代总统。张继担任过参议院议长,刘若曾任直隶省长,王瑚任江苏省长,傅增湘任教育总长,谷钟秀任农商总长,吴笈孙任总统府秘书长,等等。</p><p class="ql-block">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被八国联军赶到了西安,他们认识到,这个国家如果不赶上世界的潮流,一定会灭亡。所以,他们开始政治改革。晚清十年新政有一点非常先进,就是学习西方,预备立宪,建立资政院。莲池书院的一些优秀人才进入了资政院。其中,刘春霖是中国1300年科举制度产生的最后一位状元。他和籍忠寅在资政院里非常活跃,为国家的宪政试验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在议会里,起码有九位议员属于莲池派。他们为制定民主制度下的国家宪法,呕心沥血。他们的工作为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宪政提供了参照。他们的理想是三权分立,在中国建立一个美国式的民主制度。 </p><p class="ql-block"> 第二,在教育方面,莲池派一些学者积极参与了北京大学等校的建设。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发生一个很悲剧的事情,当慈禧太后准备向十一国开战的时候,校长许景澄因反对此一愚昧之举而被杀害。这一事件过后,清政府请吴汝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他上任之前先去日本访问,考察日本的教育是怎么办的。他回来之后所写的《东游丛录》,成为中国办高校、中学、小学所参考的蓝本。南开大学之父严修也是出身莲池系统的学者。徐世昌支持建立的北京四存中学,以“存学、存性、存仁、存治”为校训,是北京八中的前身。此外,贺翊新在北京创办大同中学,于省吾在沈阳创办萃升书院,梁建章在保定主持莲池讲学院,等等。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世界,从落后走向现代,必须首先建立现代教育体制。莲池学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了心力。</p> <p class="ql-block">  第三,在新闻方面,莲池派的一些学者创办了一系列报刊。传统中国是一个实行愚民政策的国度,对民众封锁各种信息。西风东渐之后,报纸就来了,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办报纸。这个时候,从莲池出身的一些学者为开民智,办起了刊物、出版社和报纸。吴汝纶支持弟子在北京创办华北译书局,刊行《经济丛编》。贺培新的弟子编纂的《天津民国日报》在高峰时,每天发行七万份,发行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东北,影响非常之大。相对来讲,晚清和民国是新闻自由的时代。莲池出身的一些学者抓住新闻自由的时代风口,通过自办报刊传播人类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国民从愚昧走向现代。</p><p class="ql-block"> 第四,接受西方优秀文化。在晚清,莲池派站在我们民族的前列。在许多人盲目排外之时,他们热情拥抱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莲池书院聘请日本人、西方人授课,接纳日本留学生。莲池学子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救国真理。他们回国后,将文明的种子撒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第五,支持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时,徐世昌任大总统。他命令警察总监吴炳湘文明对待学生,因此警察上街甚至没有带枪。</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为保护学校和学生而递交了辞呈。莲池系统出身的教育总长傅增湘在国务会议上主张挽留蔡先生。当时,有人推荐莲池学者王树楠和桐城的马其昶出任北大校长,被他们婉拒,他们不希望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去取代蔡先生。</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的领袖陈独秀被捕后,营救他的人中,有一批桐城派的著名学者,包括章士钊、严修、马其昶等。其中,严修出自莲池系统。</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没有包括莲池学者群体在内的桐城派的支持,五四运动绝对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结局。 </p><p class="ql-block"> 第六,民国文坛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胡适、鲁迅、陈独秀、周作人为代表的新文学派,另一部分是包括桐城派在内的中国古典文学派。在包括莲池学者群体在内的桐城派中,一些人逐渐融入新文学中,一些人仍然坚持古体文学创作。在民国文坛上,新文学和古体文学互相斗争,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在这个历史时期的精神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