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1975年首次接触到《水浒传》的。借助于“评法批儒”的运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水浒传》“解禁”的飓风,在这一年终于冲破了重重阻碍,刮到了豫东平原,刮到了我们那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村庄里。当我知道这一消息时,我已满13岁。在那个知识荒芜的年代,能读到古典名著,其幸福指数绝对是爆棚的。因此故,当我从邻村一退伍军人手中,通过关系借到这本书后,便用了两天一个晚上的时间,草草的将其读了一个大概。说是大概,因为有些文言文当时我真的是不懂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知道,《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压迫、水泊梁山壮大和接受宋朝招安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文学史上,《水浒传》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白话文长篇小说的先河,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而且小说取材于民间传说。较艺术的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以徽宗年间的社会为背景,塑造了宋江、鲁智深、林冲、武松等英雄人物,讲述了他们在反抗官府、聚义梁山到接受招安、南征北战,最终因功高震主而被奸臣所害的悲剧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还讴歌了底层人民反抗暴政、向往自由与公正的社会理想。可以说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隔半个世纪的今天,如果硬要回忆初读了《水浒传》的滋味,我的感觉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热闹!刺激!最多还夹杂一些莫名其妙的快感!其后虽也曾多次重读这部小说,但都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更没有颠覆性的意念存于心间。这一切,待我真正的走上了梁山,尤其是“大碗喝过酒,大块吃过肉”以后,便有了些许颠覆性的观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施耐庵是伟大的,用一部小说竟然影响人们几百年。水浒虽说是传,可演义的成分竟高达99%。比如,从大名到汴京,不一定非过梁山;宋江造反的声势并不大,早早的就被张叔夜团灭;方腊在江南造反,宋江根本与此沾不上边;北宋灭亡的主要责任人不是所谓的“六贼”,徽宗和钦宗的罪责,不过在伯仲之间。可在施耐庵的笔下,虚构的故事竟然成了历史。让人们误以为真,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宋江们之所以上梁山,应该是为现实所迫。“逼上梁山”一词说的太好了,一个“逼”字道出了人世间的无奈和心酸。试想,有一线生机的人们,谁会拿着脑袋去造反?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个道理万古不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水浒传》中的宋江又是没有出息的,格局太小。当李逵提出要“杀往东京夺得鸟位”时,他竟然诚惶诚恐起来。如此看来,他不如一个泥腿子,后者就曾发出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慨!他甚至还不如一个猴子,《西游记》中的猴子更是发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豪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了解昨天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未来。愿我们能够彻底放下过时的理念,与时俱进,勇敢的迎接新事物的挑战。惟其如此,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我们才能行的更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