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枫叶

皇城 <p class="ql-block">来参观故宫,首先看到的是天安门,明朝时叫“承天门”,清朝改称“天安门”,寓意“天下安定,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我爱北京天安门,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14年建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有高10米的围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卓越的角楼,显示其结构的复杂和精美。</p> <p class="ql-block">故宫总面积七十二万平方米,共有九千多个房间。</p><p class="ql-block">故宫的建筑布局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午门</p><p class="ql-block">紫禁城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通高37.95米,是紫禁城四座城门中最雄伟高大的一座。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该造型从古代城门前的“双阙”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午门共有五个门洞,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处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中门通常专供皇帝出入,当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风舆从中门进宫。此外,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从中门出宫。正面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时开启。每年十月初一,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此举行向皇帝进献战俘的“受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曾在此施刑。</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p><p class="ql-block">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太和殿。“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自玉台基之上,殿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现存等级最高的占代建筑。宫殿檐角安放10个脊兽,成为此类建筑装饰中等级最高的弧例。殿内正中为雕龙髹金漆宝座,上方悬挂隆帝御笔“建极绥献”匾,四周矗立六根“沥粉贴金”盘龙柱。</p><p class="ql-block">殿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衔宝珠(又称“轩辕镜”)俯首下视的蟠龙。殿内铺苏州产细料澄泥方砖,俗称“金砖”。太和殿几经焚毁、重建,现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的建筑形式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米、重约4300千克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在现存古建筑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门前有条河叫“金水河”,金水河上有五座桥,叫“金水桥”,中间是皇帝走的,王爷走两边,王宫大臣再走两边。五座桥分别代表着“仁义礼智信”,也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等级阶层。</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嘉量</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标准量器,有斛、斗、升、合、禽五个容积单位;中间较大的一器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边的一器为升,右边的一器上部为合,下部为禽。该方形嘉量为乾隆九年(1744年)所制,仿两汉间王莽圆形嘉量的尺寸,同时参考唐太宗时方形嘉量的图式,铜铸,外表鎏金,上刻有乾隆帝亲撰铭文。宫殿前设置嘉量,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统。</p> <p class="ql-block">日晷</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计时器。此日晷的晷盘是上下两面分别刻有刻度的圆盘,由汉白玉石制成,晷针为铁制,垂直于晷盘,晷座呈正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撑。晷盘倾斜地放置在晷座上,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针投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晷盘上的刻度根据投影的位置表示时间。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里,看盘朝上一面(即赤道以北)的刻度,从秋分到来年春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下一面(即赤道以南)的刻度。宫殿前设置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p> <p class="ql-block">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p> <p class="ql-block">铜缸、铁缸</p><p class="ql-block">铜缸、铁缸是宫中的防火设备之一,平时贮满清水,以备灭火时用。每到冬季小雪节气至年惊蛰,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低时,缸下烧炭加温,以防缸水冻结。紫禁城内现存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明代的缸两耳均加素面铁环,样式上奢下敛,古朴大方。清代的缸两耳多加兽面环,腹大口收。</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p><p class="ql-block">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句。意思就是达到了适中且有节制的状态,就是顺天行事万物生长的美好境界。</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p><p class="ql-block">站在远处能看到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p> <p class="ql-block">站在中和殿门口能看到居中的“允执厥中”的匾额,这是乾隆御笔,意为:做了正事,才能符合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p><p class="ql-block">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p><p class="ql-block">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外、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米,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p> <p class="ql-block">云龙石雕:是故宫内最大的一块石雕,位于保和殿后面三层须弥座高台的正中,俗称“云龙阶石”。这块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量超过200吨。由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雕刻而成‌。</p><p class="ql-block">云龙石雕的雕刻工艺极为精湛,四周饰以番草、海水江崖图案,中间雕刻着九条蟠龙在万朵云霞中凌空飞舞,象征着帝王的“九五至尊”。石雕的下部还有五座浮山,整体布局严谨,造型生动,展示了中式建筑规制中的匠心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前庭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几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又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是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顶是重檐歇山顶,前面有用来装饰的琉璃照壁,照壁下方是高高的琉璃须弥座束腰处有各种花草雕饰,照壁中间的花草更加华丽,有一种花开富贵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丹墀和丹陛。</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p><p class="ql-block">位处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殿平面呈方形,形制与中和殿大致相同。平面为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铜密金宝顶。</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方悬挂乾隆皇帝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风。东侧为中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为大自鸣钟。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于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将二十五方宝玺存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只有在交泰殿才出现龙凤图案,交泰殿梁枋上面有龙凤图案,且金凤凌于金龙之上。交泰殿是皇后日常管理后宫和接受女眷叩拜的场所,所以此殿出现象征皇后的凤纹,彰显了皇后在后宫的主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p><p class="ql-block">是明代皇后寝宫。坤宁宫与前面的乾清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p><p class="ql-block">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在的坤宁宫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改建后的样式,门不居中而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房”。清康熙时将东侧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缚仪均在此大婿。西侧五间为萨满教祭祀神堂,内设安放神像、宝座的环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锅等。</p> <p class="ql-block">三宫的左右侧分别是东六宫和西六宫,后宫嫔妃们都居住在这里,“三宫六院”也是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内的三块怪石</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院内的香炉</p> <p class="ql-block">钦安殿</p><p class="ql-block">钦安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殿为黄琉璃瓦重檐蔬顶,坐落在汉白玉单层须弥座上,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场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下旨停设道场。</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钦安殿前夹旗杆石座</p> <p class="ql-block">皇城根下的美女</p> <p class="ql-block">珠宝馆正门</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p><p class="ql-block">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建造。壁面由270块琉璃砖拼合而成,以云水为底纹,高浮雕9条姿态各异、身躯矫健的蟠龙,龙间雕山石以区隔。整座影壁用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以示天子之尊。此处九龙璧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内的部分展品</p><p class="ql-block">金累丝嵌珍珠宝石五凤铜(diàn,音店)</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铜镀金嵌料石转花钟</p><p class="ql-block">英国制造(18世纪)</p> <p class="ql-block">铜镀金四明钟</p><p class="ql-block">法国制造(19世纪末)</p> <p class="ql-block">本胎海集式盆翠竹盆景</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翠雕鹤鹿同春图山子</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画琅盆玉石玉兰盆景</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洒蓝地黄釉开光青花花卉图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钟表馆位于紫禁城中的奉先殿区域。</p><p class="ql-block">中国制造的钟表多以黄金、珠玉、宝石为装饰,造型模拟楼阁、宝塔、花果、盆景等。</p><p class="ql-block">进口钟表主要来自英国、法国和瑞士等国,造型模拟西洋建筑、车马人物等。</p><p class="ql-block">这些钟表不仅具有报时功能,还通过机械联动原理展示各种动作,如自动开门、机器人敲钟、琴鼓齐鸣、花开蝶舞等,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和吉祥的寓意取悦帝后。</p> <p class="ql-block">钟表馆内的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背面</p><p class="ql-block">总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p> <p class="ql-block">整座故宫背山面水,气势恢宏,这不仅是几千年皇权的象征,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内廷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一入宫门深似海,</p><p class="ql-block">从此高墙绝红尘。</p><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紫禁城,</p><p class="ql-block">红墙宫里万重门。</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内的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九龙九凤冠——孝端皇后凤冠,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1957年北京明定陵出土。共嵌有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炭河里遗址。</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盘——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商周时期盛水器,是一件用以记功、记事,流传给子孙后代的祭祀礼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龙——这是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条玉龙高26厘米,造型栩栩如生,具有鹿眼、蛇身、猪鼻、马鬃的特征,展示了中国古代琢玉工艺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鼎”是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金箔——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极大的想象空间,该器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故事,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表达了古蜀人对生命和运动的讴歌。</p> <p class="ql-block">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