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江苏秋色自驾行(一)

阿亚

<p class="ql-block">  DAY1:2024年11月16日早7时许出发,前往南京栖霞山,欣赏栖霞山秋色美景。当日费用600元。</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到达南京栖霞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一、南京</p><p class="ql-block"> 南京,别称“金陵”“建康”“石头城”,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江苏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南京1953年被定为江苏省省会,1994年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被确定为“特大城市”。截至2024年,南京辖11个区,即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全市常住人口950多万人,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4万亿元。</p> <p class="ql-block">  (一)南京建城及“金陵”之名</p><p class="ql-block"> 31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长干古城修筑,南京建城,这标志着南京建城史的开端,当时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东周春秋时期的周灵王元年的公元前571年,楚国在六合区境设棠邑,置棠邑大夫,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东周战国时期,周元王三年的公元前474年,越灭吴,于中华门外的长千里筑城,俗称越城,南京主城区建城由此始。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尽得吴故地,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置金陵邑,为南京主城区建置政区治所之始,“金陵”之名也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二)建都及“六朝古都”</p><p class="ql-block"> 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地区县置始于秦,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毁金陵邑城,移其县治于今江宁区秣陵街道,为秣陵县。东汉建安十六年的211年,吴主孙权将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大业”,又在楚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建筑军事要塞石头城。黄龙元年的229年,吴大帝孙权从武昌今湖北鄂州迁都建业,是为南京建都之始,从此继三国吴后,又先后有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在建康建都,前后共320余年,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城市的文化辐射力达整个东亚地区。</p> <p class="ql-block">  六朝建康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首开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形成了东亚都城特有的以中轴线为基准,主要建筑左右对称的布局和风格,成为后世都城建设的范本。六朝皇宫建康宫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最壮丽的宫殿,存世三百六十年,史书记载“穷极壮丽,冠绝古今”。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不仅直接影响了北朝和隋唐的都城,还进而影响到日本的京都、奈良以及朝鲜半岛百济等都城,深远影响了后世宫室建设的形制。今南京图书馆和六朝博物馆下仍保留有建康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三)南京“十代都会”之誉</p><p class="ql-block"> 1.东汉“六朝”时期</p><p class="ql-block"> 东汉“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建康城与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六朝时,以南京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正式开辟,南京“石头津”作为通江达海的国际码头,停泊的中外船只数以万计,出现了“四海流通,万国交会”“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繁华景象,南京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心城市。</p> <p class="ql-block">  2.隋唐</p><p class="ql-block"> 隋灭陈统一全国后,采取压低六朝故都地位的政策,毁建康城邑。隋唐300余年,南京政区建制高不过州、郡,更多时只为一县。隋唐两代,南京受到北方朝廷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南京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北方战火不断,而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开一代之风。</p> <p class="ql-block">  3.五代十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于武义二年的920年升昇州为金陵府,南京首次建置为府。天祚三年的937年金陵府更名江宁府,杨吴权臣徐知诰代吴称帝,以江宁府为国都,史称南唐,南唐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4.宋代(北宋南宋)</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的1129年,南京改称健康府,定为行都,后改为留都,仍有帝王行宫在此。宋绍兴八年的1138年,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府为陪都。宋代的南京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宁府是北宋时期中国南方唯一的府级建制,是江南和东南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机关。时人称曰“国家之根本在东南,东南之根本在建康”,“非据建康无以镇东南”。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p> <p class="ql-block">  5.元代</p><p class="ql-block"> 元代的南京是监临东南诸省、统领东南各道的江南行御史台驻地,掌管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十道的监察事务。它作为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城内有专业工匠六千余户,南京云锦为皇家御用品。</p> <p class="ql-block">  6.明代</p><p class="ql-block"> 明元至正十六年的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于应天府置南京,这不仅是南京地名之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南京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京师人口逾7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根据天象和礼制营建的南京故宫作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建筑形制布局成为后来明中都、北京城和明代王府的设计蓝本。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在南京称帝。永乐三年1405年,南京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造船基地和始发港,郑和从南京龙江关今下关启航,开始第一次远航。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改为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行双京制,应天府南京和顺天府北京合称二京府。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游历中国后,在《利玛窦评传》中写到:“目睹南京这座大城,未免眼花缭乱…明代的南京城极其雄伟壮观,堪与十六世纪的欧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拟。本朝开国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迹,东方所能见到的一切都无法望其项背”。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1644年朱由检殉国后,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建立南明。</p> <p class="ql-block">  7.清代</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定为江南省省府,成为统辖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军民政务的两江总督都署驻地。康熙、雍正年间,南京人口达百万,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在南京设立的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府,生产丝织品以供应皇家需求,南京丝织业规模在全国居首。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占天京,重置江宁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称天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p> <p class="ql-block">  8.中华民国时期 </p><p class="ql-block">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起义的17省代表齐聚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国号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改江宁县主城部分为南京市;成立南京市政厅,为南京成为现代意义的“市”行政建制的开始;后改市政厅为市政府,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市行政区。民国十六年1927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定都南京的这十年,被称作中国的黄金十年,期间南京进行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京城市人口增加到100万以上,为中国六大城市之一。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40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p> <p class="ql-block">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为直辖市,1952年9月,南京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定为江苏省省会。1989年,国务院批准南京市实行计划单列,被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中央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国务院将南京在城市规模等级上定位为“特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  (四)南京文化</p><p class="ql-block"> “南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京派”文化的古典、“海派”文化的浪漫、长安文化的雄浑、广府文化或称岭南文化的务实、天府文化的乐观。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汇古今中外于一体,熔东西南北于一炉,它的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中华文明的变迁。南京文化基因属于特色鲜明的长江文化,包括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青铜时代的湖熟文化,战国时代的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等。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京文化形成了勇于创新、海纳百川、坚忍不拔、崇文尚读、开放进取和舍生取义等多方面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  (五)风景名胜</p><p class="ql-block"> 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四十景或四十八景之说,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圣境”,冬观“石城霁雪”。截至2023年,南京市有国家等级旅游景区52家,其中AAAAA 级景区2家,AAAA级景区27家,AAA级21家,AA级2家。南京还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  1.明孝陵 </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陵寝,始建于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于此,到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经32年之久。明孝陵景区以明孝陵陵宫区为主,包括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等附属设施,以及周边的下马坊、梅花谷、梅花山、明东陵、紫霞湖等景区。明孝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2.秦淮风光带景区 </p><p class="ql-block">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是孕育金陵古老文化的摇篮,其内秦淮河全长五千米,史称“十里秦淮”,也是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精华所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山水园林、庙宇学堂、街市民居、乡土人情为一体的国家AAAAA 级旅游区。景区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以十里内秦淮河为轴线,东起东水关公园,西至西水关公园今水西门。秦淮河蕴涵着南京城市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南京城市最早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南京历史上最热闹的文化、商业中心,代表了南京历史上的繁华。沿岸有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瓮城﹣中华门瓮城;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的瞻园,园内坐落着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史专题博物馆;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私家花园﹣白鹭洲公园;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等著名景点。在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上,还有东晋豪门贵族王导、谢安故居,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故居,明末清初演绎“桃花扇”的传奇人物李香君的故居,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著有《儒林外史》的吴敬梓的故居,秦大士故居,以及乌衣巷、桃叶渡、东水关、西水关、古长干里、凤凰台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  3.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 以台城、鸡鸣 寺、玄武湖、高淳老街、清凉山、石头城、莫愁湖、朝天宫、栖霞山等的“历史怀古游”;以明孝陵、明城墙、明故宫、玄武湖、阅江楼、鼓楼、阅江楼、中华门等的“大明胜迹游”;以中山陵、总 统府、颐和路公馆、中山陵美龄宫、音乐台、中山码头等的“民国建筑游”;以大报恩寺、鸡鸣寺、栖霞寺、灵谷寺、毗卢寺、佛顶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等的“宗教文化游”;以夫子庙秦淮 风光带、夫子庙、老门东、江南贡院、乌衣巷、瞻园等的“秦淮风情游”;以中山植物 园、南京海底世界、红山森林动物园、南京直立人博物馆等的“自然科技游”;以南京博物 院、南京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的“文化博览游”;以侵华日军南 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等的“红色之旅”;以南京长江大 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四桥、狮子山等的“滨江风貌游”;以汤山温泉旅 游度假区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汤山温泉、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的“旅游度假游”;以石塘人家、 石塘竹海珍珠泉、世凹桃源、水墨大埝等的“自然美景游”。</p> <p class="ql-block">  二、栖霞山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第一金陵明秀山”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南京东北郊,北临长江,占地742公顷,以山高景美、古迹遍布、红叶满山、钟灵毓秀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自明代以来就有“秋栖霞”之说,“栖霞丹枫”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山麓下的栖霞古寺,至今有1500多年历史,是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唐代便是佛教“四大丛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  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素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是观光、旅游、科普、休闲度假的首选胜地。</p> <p class="ql-block">  (一)明镜湖</p><p class="ql-block"> “彩虹明镜”是乾隆皇帝御赐栖霞十景之一。根据《摄山志》记载,“山上有流泉散漫无归,清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始凿为池。水从桃花涧与中峰涧流下直喷池内,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其间怪石林立,错落崎嵌,中筑壩桥,扶栏以渡。更依山结屋,就水为亭,仿佛明圣湖边风景。“乾隆二十七年的1762年,乾隆皇帝临幸此地,赐名“彩虹明镜”。</p> <p class="ql-block">  明镜湖中竖立的是高达数米的石刻观音菩萨雕像,面对天下众生慈颜微笑。其后九曲石桥形似彩虹,中有六角小亭,丹楹黑瓦,翘角飞檐,上书“彩虹亭”三个大字,是当代高僧茗山法师在1991年题写。亭柱上有这样一副楹联:“满天星斗落明镜,十地圣贤来摄山”,由遵义田光烈撰书。今天的明镜湖,湖水澄碧,清澈见底,恰似明镜;彩虹曲桥,贯通其间;涟漪乍起,波光浮动;湖光山色倒映水中,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二)栖霞古寺</p><p class="ql-block"> 栖霞寺位于栖霞山西麓,因山就势,坐东朝西,龙虎二山左右怀拥,南象山、北象山拱立寺前,形成了天然门阙。山川形势得天独厚,名胜古迹遍布其间,寺院之中殿阁巍峨,庄严气相之中又不失禅房幽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栖霞古寺创建于483年,由山东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始称“栖霞精舍”,这就是栖霞寺的起源。栖霞古寺历经千年朝政更迭,战火洗礼,自然风雨沧桑,屡建屡毁。乾隆南巡,曾在这里修建乾隆行宫,栖霞山与栖霞寺均因帝王驾临而增辉添色。</p> <p class="ql-block">  可惜,规模宏大的栖霞寺又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之中。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宗仰上人矢志恢复这座六朝古刹,得到孙中山先生支持,并率先捐献1万银元,众人纷纷效仿。宗仰上人圆寂后,其弟子若舜上人继承他的遗志,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今天的规模。现在的栖霞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古老的寺院,经历代高僧主持传灯弘法,这座三论宗的祖庭如今已是名扬中外,成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 1.金刚殿</p> <p class="ql-block"> 2.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  3.受降井</p> <p class="ql-block"> 4.明征君碑</p><p class="ql-block"> “明征君碑”立于公元676年,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唐碑,是为纪念明僧绍舍宅为寺而立。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由碑额、碑身和碑座三部分构成。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王知敬之手,碑额两侧雕刻六龙拱额图案。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纹饰,碑身正文为行书,一共33行,每行74字,全文共2376字,文采华美,碑文由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碑阴“栖霞”两个大字,出自唐高宗李治御笔。</p> <p class="ql-block">  此碑石材非同一般,碑面上可见许多的梅花状白色斑纹,它因此被称为“梅花石”,据考证,这是二叠纪“栖霞灰岩”,梅花斑纹则是动物海百合茎的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距今已有2.8亿年。经推算,全碑正面海百合动物化石达22000多个,世界罕见。碑座龟趺头部还有球斯瓦格虫筵化石,这又是用2.9亿年前石炭纪船山灰岩雕刻而成。作为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的珍品,也是地质学界化石标本的珍品,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5.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6.毗卢殿</p> <p class="ql-block">  7.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舍利塔是供奉舍利的宝塔,据《舍利感应记》载,隋文帝杨坚未登基之时,“有婆罗门沙门诣宅,出舍利一裹”相赠。杨坚登基后,深信自己能当上皇帝是佛的保佑,并“重兴佛法”,诏令天下83州建塔供奉舍利,而栖霞寺位列第一。隋文帝仁寿元年,栖霞寺在全国率先建成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高18.73米,五级八面密檐式,全为花岗岩雕琢而成,坐落于八角形台基之上,每边长5.4米,高0.75米,直径13米,周围有石栏,南门垂阶,台基之上又有两层台座,之上以须弥座承托五层塔身。整个舍利塔布满佛教雕刻,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精细、精湛,装饰华丽,美轮美奂,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是我国建筑史及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历经千年风雨,几经损毁新建,但主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重要的是塔下地宫安然无损。据记载地宫内应珍藏佛祖舍利,真相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  (三)千佛崖石窟</p><p class="ql-block"> 千佛岩,又名千佛岭,也叫千佛崖,是南京唯一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造年代早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7年,晚于山西大同云风石窟31年。</p> <p class="ql-block">  千佛岩现存石窟佛龛200多个,石像500余尊,石窟大小不等,错落有序。石窟中的佛像有的五六尊一龛,有的二十余尊一室。龛内布局有的是一佛一弟子,有的是一佛二菩萨。窟门两侧大都有天王力士雕像,以示护法,佛座还常常雕有双狮。</p> <p class="ql-block">  1500多年来,千佛岩石窟佛龛佛像历经沧桑,曾遭受多次人为破坏,历代屡有增补和修葺。千佛岩上题刻很多,历代文人墨客游历栖霞山,赏景拜佛,留下不少动情的诗篇。更有将诗或题名镌刻在山岩上、佛龛上、石碑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墨迹,成了具有观赏、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给景区增彩添色。</p> <p class="ql-block">  1.栖霞飞天</p><p class="ql-block"> 飞天是源于佛教天龙八部中乾达婆和紧那罗的艺术形象,在极乐世界里弹琴、歌唱、凌空翱翔,在敦煌壁画中表现最为典型,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飞天的痕迹。“栖霞飞天”壁画位于千佛岩“中102号”洞龛顶部,长80厘米,宽约40厘米,表现的是双飞天,其没有云彩烘托,仅凭彩带凌空飞舞,随手散花。</p> <p class="ql-block">  专家认为“栖霞飞天”集西域、中原和南方风格于一身,填补了敦煌文化向东传播的空白,揭开了敦煌文化东传日本的路径之谜,南京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以飞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传播的中转。这幅“栖霞飞天”是至目前为止,栖霞山千佛岩众多洞龛中发现的第一幅,也是唯一的一幅完整的壁画,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2.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3.乾隆行宫遗址</p><p class="ql-block"> 据《南巡盛典》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次均驻哔栖霞,前后共计45天,为恭迎圣驾,栖霞山在龙山和中峰之间建造行宫,由两江总督尹继善督建,用时6年,于1757年建成。乾隆行宫依山势而建,北接玲峰池,东临青锋剑,西连春雨桥,南与春雨山房相互依偎,包括春雨山房、太古堂、武夷一曲精庐、有凌云意、白下卷阿、夕佳楼、石梁精舍等建筑在内,共有殿堂馆舍约200O余间,是乾隆南巡诸行宫中最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如此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群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仅存遗址。遗址尚留存宫门、古桥以及完整的排水系统、部分墙基和一些柱础、青砖构件等。行宫内完整发达的排水系统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每当雨水过后,山中的溪水顺流而下,沿着古老的排水沟流至山下。乾隆行宫遗址2014年被列为南京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四)纱帽峰</p> <p class="ql-block">  (五)栖霞环山道</p> <p class="ql-block"> 1.饮马池</p><p class="ql-block"> 饮马池位于龙山之巅,紧邻小营盘遗址,这里是当年乾隆皇帝驻哔栖霞行宫时,守卫乾隆皇帝御林军马匹饮水之处,故称饮马池。由于这里的岩石主要是易风化的栖霞灰岩,岩石风化后与水混合,在水池下形成黏土层,黏土充塞水池下石灰岩的缝隙,形成天然的防水层。再加上饮马池所在之处植被覆盖良好,水分蒸发少,所以饮马池的池水常年不干。2016年,景区对饮马池及周边进行了环境整治,池边“饮马池”三字由书法家无墨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 2.小营盘萌宠园</p><p class="ql-block"> 皇家鹿苑萌宠乐园位于景区小营盘,园内有梅花鹿、羊驼、白鲇鹿、特兰矮马、小香猪、山羊等萌宠,总计近百只小动物。乐园打破了隔着玻璃围栏观看动物的模式,让游客朋友和萌宠零距离接触、喂食、拍照。</p> <p class="ql-block"> 3.太虚亭</p><p class="ql-block"> 太虚亭位于栖霞山东峰龙山山脊,清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1757年曾题写匾联“太虚亭”,后太虚亭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民国25年936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及戴季陶、孔祥熙、居正、何应钦等国民党要人共33人捐款4300银元,重建太虚亭。新建的太虚亭为四方形,重檐尖顶,匾额上“廖廓虚明”四字由林森亲自题写。同时还建造了一座碑亭,碑亭内有国民党元老褚民谊撰写的《重建摄山太虚亭记》碑,碑额为国名党元老吴稚晖所题,碑的正面介绍了栖霞山的历史,背面为捐建人名单及捐建款数。可惜的是当时的碑亭和牌匾今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说:道大而虚静,“太虚”即为之“道”。太虚亭是栖霞山的一处道教文化景点。登临太虚亭,山风拂面,栖霞胜境,尽收眼底,正所谓“道法自然”。太虚亭是栖霞山最佳红叶观赏点之一,深秋时在此倚栏欣赏栖霞山红叶满山、银杏叶黄,尽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妙意境。</p> <p class="ql-block"> 5.始皇临江处</p> <p class="ql-block"> 8.桃花湖</p><p class="ql-block"> 桃花湖与李香君墓隔路相望,古枫、桃林环绕其畔,叠浪岩、天开岩、乾隆御花园与之相邻。湖中有一小亭,名为珍珠泉亭。珍珠泉为“金陵二十四泉”之一,也是乾隆御封的“栖霞十景”之一。原址位于栖霞寺北桃花涧旁,开凿于明朝,相传游人在泉边拍手呼笑,就有白珠点点上浮,“其吐如珍珠,号珍珠泉”。1979年,泉眼被埋,泉水枯竭,仅存镌刻在泉侧墙基条石上、由明代李言恭所题的“珍珠泉”三个篆体字。2004年,景区将珍珠泉碑石移至桃花湖畔,并建造珍珠泉亭,其上雕刻的《题珍珠泉诗》为清乾隆撰写。桃花湖虽为人工开凿,但环境宜人,复古清幽,春可欣赏桃花朵朵,夏可见睡莲依依,秋可览古枫倒影,冬可观瑞雪飞舞,是游客登山之余休憩、小坐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 9.红叶谷</p><p class="ql-block"> 红叶谷位于御花园和凤翔峰西南山腰的交界处,内有“铺翠”“揽红”两处水池,并建有“夕佳亭”观景长廊。此处奇石嶙峋,古藤缠绕,曲折通幽,别有洞天。其特有的气候环境,使这里不仅古枫矗立,还生长着栖霞山特有的山蛙、赤红石蟹和变色龙等生物,以及甘草、当归、沙参、桔梗等多种珍贵中草药。</p> <p class="ql-block">  该景区以崇尚自然为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地保持原生态风貌,将地貌、水体、植物和设施和谐搭配,谷内各类红叶树木近万株,每到深秋时节,枫叶如丹,层林尽染,红叶谷成为以红叶为主景观,融翠山、奇石、理水为一体的红叶生态观赏区。</p> <p class="ql-block">  10.桃花扇亭</p><p class="ql-block"> 桃花扇亭建于古桃花涧畔,砖木结构,长约10米,进深5米,仿明清风格,白墙黑瓦飞檐。桃花扇亭的造型设计与亭名相得益彰,亭子整体为扇形,后墙窗户也为扇形,两边小窗则采用桃花花瓣造型。桃花扇亭取名于清初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作品《桃花扇》。明末清初时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不仅才艺出众,更因其爱国情操被世人乐道,根据她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孔尚任撰写了著名的剧本《桃花扇》,在该剧本中,李香君因执守气节,与侯方域情尽恨绝,最后在葆贞庵出家为尼,从此青灯古佛。据考证,香君出家的葆贞庵就在栖霞山,香君死后亦葬古桃花涧畔丛林之中,可谓故事始于桃花扇,传奇终之桃花涧。为此景区沿涧建亭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许结束游览,驱车前往南京市栖霞区,入住清沐精选麒麟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