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天一首古诗词|李白《静夜思》:诗中的“床”至今有多种解读版本!</p><p class="ql-block">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他游洞庭,登庐山,自南京至扬州。</p><p class="ql-block">公元726年,9月15日,这时的李白26岁,他暂居在扬州的一家客栈里。那天晚上,月明星稀,李白抬头望见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晓的名诗《静夜思》。</p><p class="ql-block">静夜思</p><p class="ql-block">唐·李白</p><p class="ql-block">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p><p class="ql-block">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p><p class="ql-block">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遥望那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出现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上,堪称名诗中的名诗,经典中的经典。耐人寻味的是,诗中的“床”至今有多种解读版本。</p><p class="ql-block">版本一,“床”取本义,就是指我们平时睡觉的床。</p><p class="ql-block">版本二,“床”指井台。有学者撰文考证,诗中的“床”指古时的井台。</p><p class="ql-block">版本三,“床”指胡床。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p><p class="ql-block">版本四,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p><p class="ql-block">版本五,“床”即“窗”的通假字。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