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灞桥老集市牙家交易与农村的婚姻

高五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五幸:灞桥老集市牙家交易与农村的婚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灞桥街的初冬,清晨总是被一层淡淡的雾气所笼罩。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在沥青路面上,泛起一片清冷的光。街边的垂柳树,叶子经霜后变黄在微风中落下,似在低诉着久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灞桥还是那条街道,市场取缔后,却没了记忆中的繁华和热闹。我旧地重游,想到集市还在的时候,这儿曾活跃着这样的一类特殊人,被称作牙家,亦称谓经纪人。他们活跃于牛马驴骡等家畜的交易市场,那是一片尘土飞扬、充满着牲畜嘶鸣声的热闹之地,各种气味混杂其中,而牙家们就在这里发挥着牵线搭桥、促成买卖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次见识牙家是袖筒“捏码子”的议价方式,我内心充满了好奇。那时候,我在集市上目睹同村马克轩叔,他是干这行的老手。集市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我站在一旁瞧见他,分别与买家和卖家在袖筒里捏手指,“这个大,这个小。”心里直犯嘀咕:“这看不见动作,怎么就能确定价格呢?”这种独特的议价方式,旁人虽不明就里,但他们却能通过手指的微妙动作,确定牲口的买卖价格。每次交易成功后,买家和卖家都会给克轩叔一笔“劳务费”,关系近的则请克轩叔到馆子咥一顿,街边简陋的面馆里,弥漫着面香与烟火气,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禁对“牙家”在集市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认识,暗自感叹这行当的门道水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牙家,或美曰“月下老”,在农村的婚姻嫁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就拿我大哥高四幸的婚事来说,当时家里穷,但按照习俗,彩礼却不能少。普通人家一份彩礼是 240,由于我们弟兄们多,女方提出要两份,想想也是,女方家长也是为女儿以后的生活考虑。家中的土坯房里,昏暗的灯光摇曳着,当克轩叔来告知彩礼之事时,父亲脸上布满无奈与忧愁,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既埋怨这高额彩礼的重压,又期待克轩叔能有办法促成此事。克轩叔为了婚成,其中周旋,为双方沟通协商,后以360元才使得这门婚事得以促成。虽然过程中充满了无奈与艰辛,但也凸显出牙家(媒人)在农村社会关系里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就像桥梁,连接起不同家庭的需求与期望。当时我就想,这门婚事虽成,可背后的苦涩与不易,又有几人能真正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在村里流传。据说有个媒人给一对男女说媒,男方一个眼睛有萝卜花,女方则是腿有毛病。媒人引男娃相亲的时候,是在女方家的小院里,斑驳的土墙爬满了青苔,院子中间有个简易的碾盘,驴拽碾子转圈圈,女的在簸包谷。相亲并非像现在双方直接见面,而是背见,只能从侧面偷偷看一眼。媒人给男方介绍女方时,只说女方是簸包谷的那个,给女方介绍男方时,则只说男方戴着眼镜。成婚之后,双方发现彼此的缺陷,都很不满意,去找媒人秋后算账。媒人却巧妙地回应男主角:“你自己是个独眼龙,一个眼睛有毛病,还嫌弃人家脚跛,跛脚又不影响生活,去,回去好好的过日子。”人背后又劝女主角,“要知道咱也是个地不平,人家不嫌弃,你烧了碌碡壮的高香。”锅盖配上锅,能用便凑合”,这虽然是个略带诙谐的故事,却也深刻地反映出牙家在说媒过程中,有时会对双方的情况有所隐瞒或美化,他们的言语和手段对婚姻的促成起着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咀嚼这个故事,我忍俊不禁,笑后思索,在那个消息闭塞的年代,牙家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到底是乡村习俗的无奈,还是人性中对利益与结果过度追求的体现呢?个中是非曲直,难以简单评判,只是让人感叹这乡村旧俗背后的复杂与微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存在就是需要。“牙家”“经纪”“媒人”之行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房屋租售服务中心”,或“婚姻介绍所”的高大上名字出现,万变不离其宗,其作用就是个牵线搭桥,调剂余缺,互通有无,惠及双方,和谐社会,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摄影:赵小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介绍:‌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爱文学,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