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消失的白下区注释

穿越时空

<p class="ql-block">翻开世界城市史,恐怕很难找到比南京别称更多的城市了。</p><p class="ql-block">白下,南京的别称,特殊的符号。作为曾经的行政区,白下区历史典故和古迹遍布全域,被誉为南京母城的朝天宫,明朝皇宫遗址午朝门,明清民居典范的甘熙故居,对外交流文化主题公园的郑和遗址公园等等,如珍如珠散落于大街小巷。</p><p class="ql-block">清初著名学者、诗人王士禛曾作《秋柳四章》,有“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之句,深中明亡后士人心怀,一时全国和着无数,成就了“白下门”在古代文学史上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白下”一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因春秋时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在这里住过而称白下。第二种说法是,因东晋在白石山(今幕府山)筑垒,南朝宋又在此山与金川门之间建了一座“白下城”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东晋咸和二年(327),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叛乱,荆州刺史陶侃率兵6万来解救京师。陶侃当时采纳了部将李根的意见,筑垒于白石陂以拒敌。而唐灭隋后,于武德元年设了金陵县,筑城于白石山下的白下村(今象山、宋家埂一带),唐武德九年(626年)又改金陵县为白下县,移治于白下城,所以白下就成为金陵的别称。</p><p class="ql-block">自五代十国杨吴天佑十四年(917)起,南京城以秦淮河为界,南为江宁县,北为上元县,白下区域隶属上元县。</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南京,江南主城的区名都是“老江湖了”:“玄武”、“白下”“秦淮”得名于六朝;“建邺”首次出现是晋太康二年;“栖霞”得名于南朝;“鼓楼”则得名于明代所建的鼓楼;“雨花台”在三国时期叫石子岗,直到唐朝才更名为雨花台。</p><p class="ql-block">“区”的概念始于民国。</p><p class="ql-block">民国16年(1927)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第一次将南京市以数字按功能区划,区域定为第二区,1955年更名为白下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前,白下区的辖区范围基本稳定在西至中山南路,东至中山门古城墙,南至建康路、通济门一线,北至中山东路的范围,面积8.73平方公里。1995年和2012年,区域两次变动后,总面积扩大为27.76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呜呼,白下区今已不存。</p><p class="ql-block">2013年2月,经国务院、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南京区划调整,撤销白下区、秦淮区,成立新的秦淮区。归并前,白下区辖有五老村、淮海路等7个街道59个社区居民委会,常住户籍人口 45.5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6419人。</p> <p class="ql-block">盖棺方能定论。</p><p class="ql-block">为白下区过往的历史注释,留下前人难以或却的记忆,记录后人寻迹觅踪的线索,2016年,应白下区地方志办公室之邀,本人与杨献文、王庆顺、陈家荣等有幸参加《南京市白下区志(2005-2012)》编写。全书由总述、大事记、正文及综录,百余万余字组成。本人承担了第一编建制区划、自然环境,2章5节;第二编人口,3章8节;第四编城市建设与管理,5章15节;第五编房地产,3章9节;第九编经济管理与监督,8章28节的编写。前后历时3年有余,千辛万苦,呕心沥血,终成18余万文字。</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至2012年,是白下区城市面貌变化最大,取得成就最为辉煌的时代。</p><p class="ql-block">新街口商圈(白下片)入选全国首批十大著名商业街区,太平南路、洪武路、中山南路、王府大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蓬勃发展,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和创新发展平台。</p><p class="ql-block">朝天宫、甘熙故居、南捕厅文化街区等明清历史文化风貌得到较好的修缮、保护和利用,午朝门公园、东华门遗址公园、西华门遗址公园、西安门遗址公园及汉中门、正洪街、月牙湖等特色文化广场的建成,一批景观道路及背街小巷的整治出新,使人居环境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记录这一历程的《白下区志》全书25编114万字,近日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白下虽成过往,但留下不仅仅是记忆和辉煌!</p><p class="ql-block">变幻后的白下区如虎生翼,如鱼得水,增添了新的能量,步伐更加自信,更加坚定!</p><p class="ql-block">新秦淮区,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将变得更加美好,未来一定可期!</p> <p class="ql-block">肖振才,学者、作家,长期从事史志研究和文学创作,曾参与《中共中央南京局》、《南京百年风云》、《南京抗美援朝运动》、《新四军与南京》、《南京市志》、《南京辞典》、《中共南京历史辞典》等多部史籍编写。先后出版专著10余部,代表作有《大智大勇—周恩来在1946》、《南京典当史》等,先后在省市以上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著述多次获省市优秀作品或“五个一”工程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