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编写《透过碑刻看观音》一书,最近我又细细的翻阅了一下相片库。当重庆合川钓鱼城元刻《千手观音碑》出现我眼前时,我的心中竟然涌起了一丝丝激动。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当年去拍这组照片时种种情景。当其时,既没有导航,更没有定位,一切全靠问询。来回折腾几个小时,好不容易拍完了,却又找不到下山的路。要多狼狈,有多狼狈。差一点误了去西安的火车。几乎成了下不来的钓鱼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钓鱼城,原为钓鱼山,位于重庆市合川钓鱼山上,其地当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控扼三江,自古为“巴蜀要津”。钓鱼城总面积2.5平方千米,整个山顶东西长1596米,南北宽960米,三山耸峙,三江汇流,山水相拥。主要景观有城门、城墙、皇宫、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等遗址,有钓鱼台、护国寺、悬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飞檐洞等名胜古迹,还有元、明、清三代遗留的大量诗赋辞章、浮雕碑刻。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历史厚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著名的元刻《千手观音碑》就位于钓鱼山钓鱼城中。该碑为一块高5.6米、长5.91米的巨石。石头前方被凿为平面,平面四周镌刻有放射状花纹。平面中间是一尊高3.7米、宽2.4米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左侧有3尊小佛,右边有2尊小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一般读者所不知道的是,该碑并不是元代原刻的,是在宋碑基础上的改刻。这可由碑中残留文字作证:在“千手观音”神龛两侧,残存着一些可读的文字:“汉……跨开达……逆丑元主。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据专家考证,上述残文中的“逆丑元主”指的是率部攻打钓鱼城的元宪宗“蒙哥可汗”,“王公坚”指的是率领钓鱼城军民守城抗战并击毙“蒙哥可汗”的主将王坚。文字褒扬了王坚“以钓鱼城一柱”“支撑了南宋半壁河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这通碑的真实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背后又藏着怎么样的秘密?原來,1259年正月,蒙哥大汗亲自率领蒙军主力逼近钓鱼城,并派降将晋国宝入城招降,王坚严词拒绝,并把晋国宝押到练兵场,斩首示众,军声大振。蒙哥遂以重兵围攻钓鱼城,王坚率宋军据城坚守,采取“战火挠敌,守以固城”的策略,白天率军抵抗,夜间派兵袭击,将蒙古大军死死阻于钓鱼城下。钓鱼城久攻不下,使蒙哥不胜其忿。盛怒之下,蒙哥亲率蒙古大军于钓鱼城下督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某日宋军从城上抛下一块巨石,在蒙哥附近的观察台上碰碎爆裂,几块碎石瞬间嵌入蒙哥体内。即使身着黄金甲,也抵抗不住石块锐利的锋棱,蒙哥大叫一声,摔于马下。蒙古诸将疾驰会集,把蒙哥抬回营帐。由于创口过大,时值溽暑,很快感染,蒙哥没挺多久就命丧钓鱼城,时年五十二岁。蒙军无奈,只得从钓鱼城下撤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蒙哥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巨大的。其一,它直接导致了蒙古此次灭宋攻势的全面瓦解,使南宋暂得以延续20年之久。其二,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威胁。其三,它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从而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可见,钓鱼城之战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可以不夸张的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分明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有关史料记载,该碑大约刻于王坚继任者张珏离开钓鱼城前的公元1272年至1276年之间,是张珏为纪念王坚的战功而镌刻的。元(蒙)军占领钓鱼城后,因王坚记功碑歌颂的是击毙元宪宗“蒙哥大汗”的指挥官,且有“逆丑元主”等侮辱性文字,元(蒙)军遂令工匠开凿“千手观音”取而代之。而开凿“千手观音”的工匠却有感于王坚的忠勇与功绩,有意留下了上述重要的字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