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预约很火爆,一周内根本预约不到。我等是采取了特殊手段,才得以入场参观的。之前,通过媒体也了解到不少大运河的相关信息。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系统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是我一直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博物馆7号馆,是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灵韵流淌,匠心传承,汇聚成运河两岸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也孕育出了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技艺、医药、民俗、体育、游艺与杂技,继往开来,焕发出运河的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产生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一带,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形式。乾隆南巡期间,评弹艺人王周士曾御前弹唱,并随驾回京。苏州评弹的历代名家创造了诸多流派唱腔,目前有陈调、俞调、马调、魏调等二十余种仍在传唱。</p> <p class="ql-block">扬州清曲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是在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用扬州方音表演,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琵琶。扬州清曲沿大运河向北,经山东到北京,沿长江向西经武汉到四川,全国十四个省的二十三个戏剧或曲艺品种都曾受过扬州清曲影响,"船歌"是其重要的活动载体之一。</p> <p class="ql-block">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主要流行在华北及东北地区。清嘉庆以后,山东大鼓的小北口派在河北境内流传,其中一支叫"怯大鼓",在流传过程中演变为木板大鼓。木板大鼓沿着京杭大运河进入天津、北京等城市,逐渐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形成京韵大鼓。</p> <p class="ql-block">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国粹”。它起源于清代,融合了徽剧、汉剧、昆曲、秦腔等多种戏曲元素,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p> <p class="ql-block">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称“昆剧”。它发源于14世纪中国苏州昆山,后经改良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被誉为“百戏之祖”,对中国戏曲艺术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木偶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演员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皮影的制作要经过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缀结等七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大运河流域比较著名的木版年画有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开封朱仙镇年画、衡水武强年画,题材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侍女娃娃、吉祥喜庆、世俗生活等。</p> <p class="ql-block">扬州雕版印刷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反向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优秀的传统工艺,其工艺流程非常复杂,可分为备料、雕版、刷印、套色、装帧等环节。</p> <p class="ql-block">缂丝是苏州一种高难度织造工艺,独特繁复,纹样越复杂、颜色越多,用工越大、耗时越长,可谓"缂丝织成费工绩,渍渍千声不盈分",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p> <p class="ql-block">南京云锦,中华瑰宝,色彩斑斓,织造精细,尽显皇家风范,为中国传统丝织品之翘楚,享誉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桌丰盛的宴席, 有趣的是每一道菜都对应着一个节气。运河沿岸的传统节俗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农事、水利、交通、风俗等内容,是农业社会中生产、贸易、信仰等活动的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我可能不能算一名美食家,但我一定是一位吃货,必须要给大运河非遗美食露个脸。北京爆肚、天津狗不理、山东德州扒鸡、安徽臭鳜鱼、南京鸭血粉丝汤、浙江金华火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