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0.14.下午,我们来到了法国巴黎著名的卢浮宫。卢浮宫别名罗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门前有一座巨大的玻璃金字塔,让我们仿佛步入了一个现代与古典交织的世界。阳光透过玻璃天花板洒下,映照在繁杂奇异的金属网格结构上,光影交错间,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简洁美完美融合。透过玻璃看到湛蓝色的天空完美无瑕!我不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份独特的建筑之美。</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是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p><p class="ql-block">贝聿铭的建筑艺术理念强调光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他以建材为纸、以光影为笔,在现代主义建筑史中折射出非凡的光辉。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美国摇滚音乐名人堂与博物馆等。</p> <p class="ql-block">大厅里熙熙攘攘,游客们或驻足欣赏雕塑,或坐在椅子上休息聊天。每个人的表情各异,但眼中都闪烁着对艺术的热爱与好奇。我随着人流缓缓前行,感受着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以上文字为AI图片自动识别配文。</p> <p class="ql-block">卡娅第德柱大厅的门柱雕塑,也有人称其为女像柱大厅。 女像柱大厅建于16世纪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统治时期。这座大厅主要于陈列卢浮宫收藏的古希腊雕塑。长廊尽头有四座古希腊女子雕像的柱体支撑门楣。</p> <p class="ql-block">一对外国游客在女神像立柱前品头论足地交谈甚欢。</p> <p class="ql-block">一尊雕塑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展现了一个男人抱着婴儿的形象。男人的眼神温柔而坚定,仿佛在诉说着父爱的伟大。我静静地站在雕塑前,心中涌动着温暖的情感。这个雕塑的名称叫《西勒诺斯与幼儿狄俄尼索斯》希腊 神话中,西勒诺斯是森林之神,狄俄尼索斯是酒神。 </p><p class="ql-block">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古典晚期著名的雕塑家留西波斯雕塑的。</p> <p class="ql-block">《凡尔赛的戴安娜》</p><p class="ql-block"> 作品约创作于公元1-2世纪,其原始作者是莱奥卡雷斯,这件是古罗马复制品,高度2.0米,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戴安娜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阿尔忒弥斯,她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与狩猎女神,又名辛西亚。这件雕塑中,戴安娜的圣兽,一只梅花鹿跟随着她,她的一只手正从背着的箭筒里抽出一支箭。</p> <p class="ql-block">《阿尔勒的维纳斯》又名《阿佛洛蒂忒雕像》</p><p class="ql-block">双臂俱在的维纳斯雕像《阿尔勒的维纳斯》,1651年出土于法国阿尔勒的古罗马剧场遗址,虽不如《米洛斯岛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有名,但却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版的维纳斯形象。《阿勒尔的维纳斯》是非常著名的维纳斯雕像。</p> <p class="ql-block">《受刑的马西亚斯》。马西亚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之神,他竟然向被尊为太阳神与艺术之神的阿波罗挑战,比试谁的奏乐技巧更胜一筹,落败后被判将身上的皮活生生地剥去。雕塑描绘的正是他被悬吊在松树上等待接受惩罚的情景,马西亚斯看着准备向其施刑的刽子手,痛苦万分的脸部表情被凹陷部分的阴影衬托得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与丘比特雕塑。由裸体的古罗马女神维纳斯和她的儿子丘比特组成,按照最为大家所接受的传说,丘比特就是维纳斯女神的儿子。小丘比特好奇的抬头看着母亲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这件雕塑叫做《戏鹅的小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幅名为《年老的半人马被爱罗斯捉弄》,半人马我们在很多西方神话电影大片里应该见过,是希腊神话中一种性格温顺的动物。爱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也长着一对翅膀。半人马(英语:centaur),是古希腊神话中一种半人半马的怪物。他们的上半身是人的躯干,下半身则是马身,也包括腰部和四腿。</p> <p class="ql-block">一尊三女神雕像背对着观众站立,她们的姿态优美,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我绕到雕像的正面,仔细观察她们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以上文字为AI图文识别。</p> <p class="ql-block">这是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是维纳斯(Venus)的侍女。她们以舞蹈般的姿势相互连接:阿格莱娅(美貌,Beauty)、欧佛洛绪涅(欢乐,Mirth)和塔利娅(丰饶,Abuandance)。她们为自然和社会带来最愉悦和最有益的东西:生育和成长、艺术之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一尊大理石雕刻的人体雕像躺在一个垫子上,她的姿态自然,仿佛在沉睡中。我静静地站在雕像前,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美好。这尊雕像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的艺术之美,不禁感叹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这个雕塑作品开始最吸引我注意的并非美妙的人体,而是人物身下所躺的床垫。无法想象意大利雕塑家贝尔尼尼竟然能用冰冷的大理石雕刻出这么有柔软质感的真皮床垫。目光上移,床垫上躺着一位“女子”,光滑的肌肤、优雅的体态和背部的曲线非常动人。</p> <p class="ql-block">这其实是个雌雄同体人,名字叫做海尔玛弗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本雕塑名为《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传说他原是一位俊美的青年。一次,他穿越一片森林时,在一处湖边停下来观看自己在水面上的倒影。湖中水仙萨耳玛西斯看到他后疯狂的爱上了他,但是赫马佛洛狄忒斯拒绝了她。为了逃避萨耳玛西斯的追求,他跳进了一条河中。但是藏在树后的水仙也跟他跳了下去,并将其抱住,开始亲吻他。萨耳玛西斯向诸神祈求要永远与赫马佛洛狄忒斯结合在一起。诸神遂其心愿。于是赫马佛洛狄忒斯变成了异性同体。赫马佛洛狄忒斯也向她的父母祈求,让所有在这条河中洗澡的人变成跟他一样的阴阳人。他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p> <p class="ql-block">法国卢浮宫“爱神丘比特吻醒普塞克”雕塑作品,作者是意大利的著名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希腊神话中美神维纳斯的儿子爱洛斯,在罗马神话中叫丘比特。某国王的女儿普赛克的美貌使维纳斯非常嫉妒,但丘比特见到普赛克后爱上了她,于是维纳斯施法术将这女子沉睡,丘比特找到了普赛克,发现她僵睡在地上,便用深吻唤醒了她。众神被普赛克和丘比特的爱情感动了,便赐予普赛克一碗长生不老羹,并封她为女神。从此普赛克与丘比特结为伉俪。雕塑表现普赛克被长着双翅的爱神丘比特吻醒一刹那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一个由金饰方块串联起来并覆盖在类似床或长椅上的艺术品感觉很奇特。这件艺术品的设计独特,让人充满想象。我站在艺术品前,感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一尊维纳斯雕像矗立在展厅中央,她是一位古希腊女神,代表着美丽与爱。她的姿态优雅,面容美丽,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爱的力量。<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穿着长裙,姿态优雅。她的面容平静,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静静地站在她面前,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平和。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span>我站在雕像前,感受到了一种神圣而美好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米洛斯的维纳斯》因为1820年发现于希腊的米洛岛而得名,又名《断臂的维纳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是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雕塑,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现存雕塑头部与身躯均完整,但左臂从肩下已失,右膀只剩下半截上臂。据说,它的手臂是在希腊和法国双方激烈的争夺中摔断的。雕像表现出的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思想化传统。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p> <p class="ql-block">雕塑头部与身躯均完整,但左臂从肩下已失,右膀只剩下半截上臂。雕像的上半身为裸体,下半身围着宽松的裹裙,左腿微微提起,重心落在右腿上,头部和上身略向右侧,而面部则转向左前方,全身形成自然的“s”形曲线。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女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特。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将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公元前150年左右,米洛斯的维纳斯被阿历山德罗斯创作出来,但在中世纪捣毁偶像运动中被埋入地下。1820年2月,米洛斯的维纳斯在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被一个农夫挖掘到,被分成上、下两截,农夫立刻将它们埋于原地,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正式接受米洛斯的维纳斯,米洛斯的维纳斯成为法国国家财产,从此一直收藏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除了站姿的维纳斯外,卢浮宫还有一尊独具魅力的蹲姿维纳斯雕塑。她的头臂和双手缺失,但肌体丰腴光洁,洁白如玉,宛若冰肌玉肤。</p> <p class="ql-block">《戴头盔的雅典娜》雅典娜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和战争女神,全称是帕拉斯·雅典娜(PallasAthena)。这件雕塑因发现于意大利中部的韦莱特里,所以又名《韦莱特里的帕拉斯》。和大多雅典娜雕像的婀娜坚毅不同,这件雕像从体态到表情都散发出一种硬朗刚健的“女汉子”味道,少了常见的女性味,呈现出无垠的冷峻和理智。</p> <p class="ql-block">华丽的大厅天花板上的壁画令人叹为观止,画面中央是一个金色的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许多天使和其他装饰元素。这幅壁画的色彩鲜艳,构图精美,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上的一幅壁画描绘了一个神话场景,画面中的角色栩栩如生,似乎在争抢着什么东西?这一定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我仰望着这幅壁画,感受到了一种神秘而美妙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个华丽的大厅内部装饰令人目不暇接,金色拱门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我漫步在大厅中,感受到了一种古典的美,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宫殿中。</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穹顶上有金色雕塑和五彩斑斓的壁画,两侧墙壁上的拱门也镶嵌着精致的艺术品。我感受到了一种宏伟而壮丽的美,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幅描绘一位男士肖像的艺术作品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位男士的面容英俊,眼神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我静静地站在画前,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珍藏的古希腊花瓶。古希腊艺术以其美丽、精致和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而闻名,古希腊艺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花瓶绘画,它为古希腊人的信仰、价值观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记录,花瓶绘画涵盖了广泛的风格、技术和主题,在希腊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现存于巴黎卢浮宫的古希腊大花瓶可追朔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由名为“Niobid画手”创作。在古希腊它通常被用来混合红酒和水。古希腊花瓶绘画是一种重要且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在希腊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花瓶绘画中的视觉意象、技术技巧和叙事内容提供了丰富而持久的遗产,继续激励着当今的艺术家。花瓶绘画是古希腊重要且价值很高的艺术形式,它在公元前 8 世纪开始发展,并持续了 600 多年,古希腊最重要和最广泛的花瓶绘画形式之一是瓶子绘画,它涉及用复杂的设计和插图装饰陶瓷瓶,古希腊瓶绘的起源和发展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涵盖了广泛的风格、技术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著名雕塑《胜利女神像》,又名《萨莫色雷斯尼姬像》,是世界最著名的人物雕塑之一,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现为法国卢浮宫“镇宫三宝”之一。这尊女神像高2.44米,尼姬女神犹如从天而降,那前倾展翅欲飞之态,被风吹拂的衣裙贴着身体,可隐见女性人体的完美。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凭借强大的气场和磅礴的气势,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女神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希腊萨莫色雷斯岛的一个山洞里,最早是艘船首装饰雕塑,随着船体的破损而沉入海底。这座雕像展现了胜利女神战胜对手的姿态,她向后倾斜的身体和飞舞的翅膀让她看起来正在移动,栩栩如生。她虽然没有头颅,但仍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站立于石台上。这尊雕塑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胜利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胜利女神雕像近景。这座雕像展现的是带翼的胜利女神尼凯飞降船头的瞬间,她的双翼展开,仿佛在飞翔,为胜利者带来喜讯。细致的雕刻赋予了雕像生动的表现力,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她的动态和神圣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一个女性头部雕塑吸引了我的注意,她的头发盘起并戴着头饰,表情严肃而庄重。这尊雕塑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古典的美,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耶稣被钉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耶稣被钉十字架这是一幅13世纪后期的作品,大致年代为1280年左右,作者已无法考证,但估计是位翁布里亚(Umbria)的艺术家所做。画的基础是个木制的十字架,作者将人类最大的悲剧,浓缩到悬挂于十字架上的人物:耶稣身上 五伤(即双手双脚与左胁),硕大的胸膛畸形地扩展,他的形体被拉长,脸部斜倒在肩膀上,圣母及约翰则泪流满面。这幅画1981年进入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天花板上有一扇大窗户,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亮了整个房间。天花板上的装饰图案精美绝伦,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富丽堂皇的美。</p> <p class="ql-block">华丽的大厅天花板上的装饰图案令人叹为观止,金色的花纹与中央的人物雕像相映成趣。我仰望着天花板,感受到了一种古典的美。</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里中外游客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游人虽然很多,但排队参观的人群却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圣塞巴斯蒂安》Martyrdom of Saint Sebastian 1480 坦培拉蛋彩画 255*140cm 巴黎罗浮宫藏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 1431-1506)</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描绘的是圣塞巴斯蒂安这位古代罗马士兵被描绘成一位英俊的年轻人,他被箭矢射中,但面容祥和,展现出坚毅不屈的精神。画作中运用了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以及精准的光影表现,展现出画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圣塞巴斯蒂安》这幅画作的主题为信仰、牺牲与坚韧不拔。通过描绘一位古代士兵被箭矢射中的场景,彼得罗·佩鲁吉诺表达出人类在面对生命威胁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坚定信念。此外,画面中的英俊年轻人形象,也传递出彼得罗·佩鲁吉诺对美与和谐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圣塞巴斯蒂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古代罗马文化的崇拜与传承。彼得罗·佩鲁吉诺通过画作中对古典元素的运用,表现出当时社会对古典文明的崇尚与追求。此外,作品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年轻英俊形象的热衷,这一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中有很明显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耶稣受难地 作者曼泰尼亚 意大利 画板油彩 1456年 96x76cm 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描绘了耶稣受难的场景。根据历法推算,耶稣受难日是格里历33年3月31日星期四──4月1日星期五,这一天是一个满月日。根据《马太福音》记载,门徒犹大出卖耶稣,致使“最后的晚餐”的当天晚上,耶稣在橄榄山的客西马尼被祭司长和长老带来的一伙人捉住。祭司长和长老们决定要治死耶稣,第二天早晨,他们把耶稣带到罗马巡抚彼拉多面前。巡抚有一个常例,每逢这节期,随众人所要的,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当时有一个出名的囚犯叫巴拉巴。众人聚集的时候,彼拉多就对他们说:“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呢?是称为基督的耶稣呢?”……祭司长和长老挑唆众人,求释放巴拉巴,除灭耶稣。……彼拉多说:“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呢?”他们都说:“把他钉十字架!”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当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 (右盗为善盗后来在十字架上悔改了,他就和耶稣一起进入乐园,左盗为恶盗没有悔改,结果可想而知)。从那里经过的人讥诮他,摇着头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他,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他。他倚靠神,神若喜悦他,现在可以救他;因为他曾说:‘我是神的儿子。’”那和他同钉的强盗也是这样的讥诮他。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然后气就断了。</p> <p class="ql-block">《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p><p class="ql-block">《自由引导人民》画面展示了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运用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充满着动势的构图,奔放的笔触,紧凑的结构,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描绘了硝烟弥漫的巴黎街道场景。画面中心是一位左手持枪、右手高举三色旗的年轻女性,她是自由的象征,引领着人们奋勇前进。她袒胸露怀,有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健康、有力、坚决且美丽。</p><p class="ql-block">在她的右方是一个持着双枪的青少年,急速向前奔跑,象征着全民参战。画面左侧有一位头戴黑色天鹅绒贝雷帽的少年,他右手挥动着骑兵手枪。在自由女神的脚下,有一名受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该作品是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对法国 “七月革命” 的有力呼应,也成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诗性作品,体现了法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这幅画对后来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对色彩的运用启发了许多印象派画家和现代艺术家。如今,《自由引导人民》成为了法国的艺术瑰宝和国家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巴那斯山》是由意大利艺术家安德烈亚·曼泰尼亚(Andrea Mantegna)于约1495-1497年间创作的一幅蛋彩画,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话题材作品。这幅画作尺寸为159x192cm,采用布面蛋彩技法,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巴那斯山》展现了众文艺神在大自然环境中纵情歌舞的欢乐场景。画面中央位置是众神之王宙斯和朱诺,左侧小爱神手持弓箭,与山洞旁的冶炼神瓦尔刚形成呼应。下方怀抱竖琴者为阿波罗,正为缪斯女神们的舞蹈伴奏。右侧与飞马相伴的人物是神使赫耳墨斯,他身着带有羽翼的靴子,手持和平之杖。这些神祇均为宙斯的子女,构成了以宙斯为中心的神族形象。画家通过此画作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人体之美,还表现了人间的欢乐景象。</p> <p class="ql-block">《胜利花园 》意大利 曼特尼亚 布上油画 纵160×横192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名画赏析之8</p><p class="ql-block">此画又名《弥涅瓦将罪恶驱逐出贞洁花园》。弥涅瓦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雅典娜,是智慧的女神。这幅作品中, 全副武装的女神正将代表形形色色罪恶的人驱逐出花园,体现了一种不可战胜的自信。画家也借此抒发自己不与罪 恶同流合污的清高格调。画面中的空间构成完整而具有层次,人物的造型有雕塑般的力度,色彩醒目,但又饱含着 隽智的冷静。</p><p class="ql-block">安德烈·曼特尼亚(1431~1506)是巴多亚画派的代表人物、北部意大利重要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重视形式 结构的完整与物体实体感的表现,风格显得庄严而冷酷,画面的人物具有古典雕刻般坚实的形体。他善于用古代英 雄的形象来颂扬文艺复兴时代人物英勇豪迈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施洗者圣约翰》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于1513年至1516年创作的一幅木板油画,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画作中施洗者圣约翰上身裸露,几乎整个身子没入黑暗中。他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在茫茫黑暗之中指着天国,脸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揭示了画家此时内心的苦闷与彷徨,暗示了对真理是什么和通向真理的道路问题的重新反思。</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费罗尼埃又名《戴头饰的女人》。作者达芬奇 意大利 木板油彩画 1490-1496年 62x44cm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达芬奇主要四幅有关女性作品中的一幅,其余是《蒙娜丽莎》、《吉内芙拉·德本奇》和《抱银貂的女子》。她没有蒙娜丽莎神秘,却比蒙娜丽莎沉静。她穿越时光,从文艺复兴时代来到现在,她宁静如晨曦中的湖面,她用深邃目光征服时间。一丝不苟的发丝,与发间、颈上、额上的黑色装饰浑然一体,让妆容更庄重、安静。</p> <p class="ql-block">圣母报喜作者 巴托尼 意大利 1741年 布面油画 100x60cm 巴黎卢浮官藏</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传统的圣母怀孕的题材,不同之处在于这幅画除了圣母含羞的表情和双手合于胸的手势暗示有孕外,没有天使来报的画面。巴托尼的画,在古典的风格中,透露着现实的美。他的作品充满“个人的文化”,极富个性,深得上流人士的青睐。18世纪,许多富有的有识之士迷恋于欧洲大旅行,旅行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请当时首屈一指的肖像大师巴托尼为他们作画。</p> <p class="ql-block">熟睡的圣婴耶稣,达·芬奇时期的代表画家之--北意大利画家伯纳迪诺·卢伊尼的作品。米兰画家乔瓦尼·安东尼奥·博塔费奥的作品,圣母圣子,圣洗约翰,圣塞巴斯蒂安及两位捐赠人。</p> <p class="ql-block">《加纳的婚礼》,是意大利画家委罗内塞于1563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横990厘米,纵666厘米,是卢浮宫珍藏的最大油画。画作表现了基督在加纳城参加一次婚礼宴会的情景,这幅画中的人物有138人,其中不乏达官贵人,绅士土豪,甚至还有欧洲、亚洲国家的君主,如法皇弗兰西斯一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等。他无意于刻画主角人物,却着力描绘婚礼宴会的浩大场面,把宴席摆在豪华的古典建筑围绕的庭院中,成百的宾客在饮酒庆贺,乐师、仆役则穿插其间,甚至猎犬也伴随左右,各种人物都画得栩栩如生,丝绸锦缎的色调光彩夺目,一片富丽堂皇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迦拿的婚礼》(也译作加纳的婚礼,英文:The Wedding at Cana)是一幅内容取自圣经故事的油画作品,作者为意大利画家 保罗·委罗内塞。原名保罗·卡利亚里,是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之一,他于1528年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于1588年逝世。该画作讲述圣子耶稣被邀请去参加一场婚礼,但喜宴上一早便用光了酒,耶稣施行神迹,把水变成酒的故事。此幅油画在1563年完成,长9.94米,宽4.77米,是这一主题的巨幅画作之一, 亦是卢浮宫收藏的最大油画。整个画面共画有一百三十多人。在银灰色基调的衬托下,一百多个人物的五彩缤纷的服饰更为跳跃,令你眼花缭乱,充分显示了宴会的盛大和热闹。</p> <p class="ql-block">《梅杜萨之筏》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里正在参观浏览巨幅名画的中外游客</p> <p class="ql-block">《苏珊娜和长老》作者 委罗内塞 意大利 布面油画 约1550年 203x200cm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题材取自旧约《但以理书》第十三章。苏珊娜是一位犹太富商的妻子,虔诚的信着上帝,一次在家中花园洗澡,遭到两名长老偷窥,两位长老想与她私通,被她拒绝,结果两个长老反告她通奸,被判死刑。苏珊娜于是呼唤上帝,上帝派先知但以理来审理,但以理把两个长老分开来审问,结果两人的说法对不上,于是长老按摩西法典判诬告罪被处死。所以长期以来,苏珊娜被看做是贞洁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珍藏于卢浮宫博物馆的《蒙娜丽莎》是1503至1506年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蒙娜丽莎》的画面用光和影塑造出一位温柔宁静、典雅高尚、端庄善良的神秘女性。画面构思自然流畅,背景为高高的地平线上,伸展着美丽的风景,充满了诗一般的意境。蒙娜丽莎身姿安详稳重,两眼望着远方,双手交叠着放在身前,脸色柔和,抿着嘴角露出一种刚刚可以察觉的微笑。达·芬奇运用了称作“晕涂法”的绘画技法,薄薄的颜料一层层叠加起来,营造出柔化朦胧的轮廓。</p><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与《米洛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并称为卢浮宫三宝。</p> <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蒙娜丽莎衣衫单薄,脸上始终带有神秘微笑,嘴角在微微地抿着。她的目光不断延伸,直至紧焦到图画右侧的某一点上。蒙娜丽莎的头发漆黑、柔顺,笼着一个薄薄的纱巾似的东西,她纤秀又丰润的手指,与衣袖、沙发扶手等周围的环境在色泽上显著不同。</p> <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与神像不同,她是一名沉思的女性,丝毫不为周遭人的欣赏与赞叹而动容,有着标准的女性气息,但无论是动作还是神情,都不包含一丝挑逗的意味。她的微笑中暴露了忧伤的内心,表达了一种因为无法得到所期盼的幸福而悲伤的情绪。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候觉得她的笑非常和蔼委婉,有时候又觉得有些哀伤,甚至还会觉得有些严肃、嘲讽或是揶[yé]揄。在蒙娜丽莎的脸上,还能感觉到微暗的阴影若隐若现。这是达·芬奇将早年发明的晕染法、明暗法等多种表现技法运用到作品中,蒙娜丽莎的眼角和嘴角消隐在阴影之中,使她的面部表情变得既生动又含蓄,脸上洋溢出一种具有魅力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梳妆的妇人 作者提香 意大利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514年 93x76cm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在这张半身肖像画中,提香通过美丽的容颜、温柔而自信的目光、丰满的面颊与裸露的肩和胸脯,塑造了一个发育完美、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美丽女性形象,她象一朵盛开的鲜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在此之前,在文艺复兴绘画中,还没有一幅作品描绘过如此健美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女性形象。</p> <p class="ql-block">田园合奏。 作者乔尔乔内和提香, 意大利 1510-1511年</p><p class="ql-block">110x138cm 布面油画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这是乔尔乔内的最后一幅作品,先是由乔尔乔内绘制,后由提香继续完成的。《田园合奏》又称《乡村音乐会》,是乡土自然美和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不仅表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充满阳光的乡村风景中,两位衣着华丽的年轻音乐家和两位体态丰艳的女神在乐器伴奏中欢乐,将人们引入恬静的诗意境界。画面将富有生机的自然风光与充满生命和谐的人体结合起来,展示了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人心灵交流的幻境,充满神秘的诗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梦幻般向往。</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与丘比特 作者:朗贝尔 荷兰 板上油画 1560年 184x132cm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 在罗马神话中,美神维纳斯有个儿子叫丘比特。丘比特一直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相传他是一个顽皮的、身上长着翅膀的小神,他的箭一旦插入青年男女的心上,便会使他们深深相爱。画面上一对鸽子在亲密嬉戏,丘比特拿着箭,抬头征询母亲维纳斯这一箭要不要插下去。</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四肖像》是法国画家亚森特·里戈于1701年创作的一幅肖像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它是路易十四最著名的肖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皇家肖像之一。</p><p class="ql-block">藏品的特点和特色:这幅肖像画真人大小,描绘了路易十四身着天鹅绒加冕长袍,右手柱着权杖的傲慢神情。画家巧妙地展示了路易十四的自信,画中还配上了他发明的高跟鞋,凸显了他在时尚方面的先锋地位。</p><p class="ql-block">藏品的价值评估:《路易十四肖像》被视为亚森特·里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卢浮宫的十大馆藏名画之一。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代表了路易十四时代的皇家肖像艺术。</p><p class="ql-block">藏品的收藏意义:收藏《路易十四肖像》能够欣赏到这一世界上最著名的皇家肖像之一,感受到路易十四时代的皇家威严和权力。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它展示了皇家肖像画的特征和意义,对于研究历史和欣赏优秀艺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的圣母 。作者拉斐尔, 意大利 150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122x80cm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拉斐尔的艺术作品典雅和谐、秀美诱人,创作这幅画还有一段趣闻。一天,拉斐尔在花园中散步,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花丛中剪枝,艺术家被她那富于魅力的形象所吸引,立即敏捷地将这位姑娘的形象速写下来。不久,他用这位少女做模特儿,创作了这幅名画。因这姑娘是园丁的女儿,故这幅画又称《美丽的园丁之女》。这这幅《花园中的圣母》表情最有特色,算得上是拉斐尔最优秀的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洛林大臣的圣母像作者 艾克 尼德兰 1435年 画板油画 66x62cm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的特点是所有细节非常的细致入微,远处风景中的城市、河流和塔桥,教堂内部的柱子、雕刻、地面,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服装上的装饰等等全部都处理的细腻逼真。教堂外的花甚至能分辨出有百合花、鸢尾花、牡丹和玫瑰。画的左边是大臣洛林,他虔诚地祈祷着,而他对面怀抱圣子的圣母,以及为圣母加冕的天使并不是现实的人物,而是大臣洛林幻想中的,所以洛林与圣母的眼神没有直视和交流。圣母身着的红色长袍也一反传统哥特式绘画中圣母的装束。这幅画是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的大臣尼古拉·洛林(1376–1462)在1435年委托作者为其所绘的祈祷画像。卢浮宫中仅有这一幅凡艾克的作品,所以显得非常的珍贵。这幅画一直挂在洛林的出生地欧坦的圣母院教堂,大革命后的1800年进入到了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狄安娜出浴》是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于1742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取材于罗马神话,57厘米×75厘米,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狄安娜出浴》表现的正是狩猎女神在池塘中沐浴完毕,坐在山坡上擦干身体的瞬间。布歇以其娴熟的技巧和善于描绘脂粉气的审美趣味,用柔腻、华美的笔法,鲜艳的色彩描绘着娇嫩皮肤的女人体,给观者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效果,从而把神话中的女神纳入了世俗的审美享受中,赢得了宫廷贵族的欢心。整幅画色彩华美柔丽,表现了布歇高超的想像力。该图描绘的是狄安娜狩猎回来,刚刚洗完澡,和侍女在山坡上休息时的情景。狄安娜坐在华贵的丝绸之上,头上戴着银色的月牙,她把脚尖搭在仕女的腿上,仕女的全部目光都集中在她的脚尖上。在画面中,狄安娜和她的女伴被描画成两个娇艳的裸女,正沉浸在自我欣赏的醉意之中。画面本身的神话意味已荡然无存,狄安娜和她的女伴就像两个刚从鸭绒枕衾里爬起来的娇滴滴的贵妇,尤其是狄安娜那纤小的手足、柔嫩的肌肤和她手中拿着的珍珠项链,更充分显示了宫廷贵妇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大宫女》是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于1814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该画作尊崇严谨的古典风格,以头包土耳其头巾、手拿孔雀羽扇的奥斯曼帝国的宫女为主题,整幅画面散发着美轮美奂的异国情调。《大宫女》是一幅油画,尺寸为91×162cm。画作描绘了具有强烈东方情调的土耳其宫女的裸体形象。画面上,裸体的宫女背对画面侧身倚躺在软床上,正回眸望着画外,表情沉静、木然,具有古希腊雕塑般的美。最令人称道的是她那略显夸张拉长的背部,刻画细腻,美艳绝伦。《大宫女》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东方氛围。在画中,她的裸体充满了感官的魅力,但同时又带有一种怪异的变形感。这种夸张和变形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超越了传统的人体表现方式。画家故意放弃了现实主义的准确性,创造了一种充满想象力和个性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蓬巴杜夫人全身像。作者 德·拉图尔, 法国 1775年</p><p class="ql-block">水粉彩画 175x128cm 巴黎卢浮宫收藏</p><p class="ql-block">这是卢浮宫里罕有的粉彩画永久展品,看一眼就知道是幅不可多得的名画。这幅画描绘了这样一位夫人:她坐在桌子前,手上拿着一本乐谱,脚边放着的铜版画和版画夹表明她在美术方面的才能。蓬巴杜夫人( 1721-1764),又译蓬帕杜尔夫人,被称为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妇、社交名媛,也是一个争议性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蓬帕杜夫人的美貌和情感上的天分让她登上了历史舞台,她对当时艺术的影响力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p> <p class="ql-block">瓦平松的浴女</p><p class="ql-block">安格尔 油画 1808年 146×97.5厘米</p><p class="ql-block">巴黎卢浮宫藏这幅《瓦平松的浴女》(此画后归瓦平松收藏,故得名)是安格尔28岁时创作的。</p><p class="ql-block">画家从这个美妙的女子背部看到了使他激动的东西,那就是微妙的色调变化,半明半暗的光色在这个柔嫩的背部微微变化着浮动着。色彩虽然相当原始,却也不无悦人之处。</p><p class="ql-block">安格尔用绿色的帘子、浅黄色调的身躯、白色的床单、白色带红花的绸子头巾——安排在这个背部的周围,就象镶嵌这个富有素描情趣的裸女背部主题那样,加强全画的细腻的绘画性。帘子与褥巾的褶皱成了这个女人的柔和肤色的陪衬。</p><p class="ql-block">浴女斜视着左前方;墙壁的灰调子没有干扰前景上的事物,它们被推得好像很远。空间与浴巾等物的装饰一如乐曲上的和弦,给人发出娓娓动听的细颤音。</p><p class="ql-block">这幅素描人体油画具有特殊的美感表现力。</p><p class="ql-block">《瓦平松浴女》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于女人体的整体感和细腻感来表现人体单纯、洁净、洗练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营救安杰丽卡的罗杰》</p><p class="ql-block">画 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p><p class="ql-block">材 质: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尺 幅:147cmx190cm</p><p class="ql-block">馆 藏: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份1819年</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取材马泰奥·马里亚·博亚尔多(Matteo Maria Boiardo,1441-1494,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作家)的传奇小说《恋爱中的奥兰多》。安吉丽卡是东方一位游牧族国王(有说是契丹)的女儿,时代背景是查理曼(查理大帝,公元800年登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战争。画中的安吉丽卡被赤裸地锁在海边的岩石上准备给海神献祭,这时非洲骑士罗杰解救了她。这幅作品叙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骑士故事,出自16世纪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的浪漫史诗《疯狂的奥兰多》。国王的女儿安杰丽卡被几个骑士所爱,其中有基督徒,也有异教徒。奥兰多是基督徒英雄,他因为安杰丽卡成为了摩尔人莫德罗的情人并最终与之结婚而发狂。异教英雄罗杰解救安杰丽卡的故事,非常类似于《珀耳修斯解救安德洛墨达》。</p><p class="ql-block">在19世纪初,这个故事曾经是流行的艺术灵感来源。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就是安格尔的这幅在1819年创作的《罗杰解救安杰丽卡》。在安格尔的画中,勇士罗杰身披盔甲,骑着鹰头马身的有翼兽,安杰丽卡则充分展示着人体美,一切细节都描绘得格外清晰。</p> <p class="ql-block">《爱神与仙女普赛克 》作者 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p><p class="ql-block">1817年 233cmx291cm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中有关厄洛斯与普赛克的爱情故事。画面中,丘比特和普赛克在清晨的微光中幽会后离开。室外天光熹微,普赛克仍在甜蜜酣睡中。画家巧妙地运用光线和色彩,将普赛克的美妙睡姿描绘得栩栩如生。画面中的普赛克,面容娇美,睡姿慵懒,给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感觉。而丘比特在离开前,转头不舍地看向爱人,这一细节更是将画面的情感推向了高潮。</p> <p class="ql-block">《凯罗琳·里维勒小姐的画像》1805年,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p><p class="ql-block">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出生于法国蒙托邦,是举世闻名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美学理论家和教育家。在8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孜孜以求地在艺术道路上实践着自己的理想,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凯罗琳·里维勒小姐》是一幅存藏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肖像油彩画,作品的背景平静如水,凯罗琳·里维勒小姐为了保持礼仪,展现出家庭的地位和财富,表情表现出一些自我克制。安格尔的这件作品是他一件非常著名的肖像画,画中的女主角与她以往的模特不同,即不是成熟的少妇,也不是天真无邪的儿童,而是一位刚满13岁,属于青春期萌动的少女。在这件作品中安格尔表现出凯罗琳·里维勒小姐完美的教养,同时,也许是第一次,展现出成长中的年轻人暗暗的尴尬和拙笨。</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大卫 法国 181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610x931cm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该幅巨作是大卫受拿破仑委托于1805年12月21日开始创作,历时近两年于1807年11月完成。这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大卫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p><p class="ql-block">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教皇庇护七世,他无力地坐着,默认这一情景 ,伸着手指为他们祝福。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后面中间坐着的女人是拿破仑的母亲,因不喜欢约瑟芬而拒绝到场,但也被路易大卫画在了里面。前排右边穿红色袍子的是瘸子外交部长塔列朗。左一是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也是没有到场后补上去的。左二是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后来拿破仑三世的爸爸。左边穿红衣拉着妈妈手的男孩,是约瑟芬的外孙查尔斯·波拿巴王子。</p> <p class="ql-block">许多中外游客在巨幅名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前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萨宾妇女的调停》作者雅克-路易·大卫,1799。收藏于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故事还是源于罗马。</p><p class="ql-block">传说在罗马建城之初,为了快速增加人口扩充实力,罗马人便想出一个计策。他们邀请邻邦萨宾人参加宴会,一边令人将萨宾人灌醉,一边派人悄悄潜入萨宾城,抢夺萨宾妇女回来为他们繁衍后代。</p><p class="ql-block">萨宾人清醒过来以后便到罗马复仇,双方常年冲突,战斗不止。</p><p class="ql-block">几年后,萨宾人聚集重兵攻入罗马,进行总攻。</p><p class="ql-block">此时,那些被罗马人劫夺的萨宾妇女有些已在罗马生儿育女,看到混乱血腥的战斗场面,她们恐惧不已,一方是自己的父兄,一方是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的父亲,战斗一开始,对于她们则言就没有赢家。为了阻止这可以预见的悲惨结局,萨宾妇女只好抱着婴儿来到战场,她们要尽自己的力量阻止这场恐怖的厮杀。</p><p class="ql-block">于是,大卫的画面中,柔弱的萨宾妇女成了主角。</p><p class="ql-block">那位一身白裙的女子,在战场上格外醒目,她张开双臂,用血肉之躯阻止着双方的战士。</p><p class="ql-block">头盔上装饰站红色盔缨的是罗马人,他的盾牌上清晰的母狼标志表明了他的身份,他稳稳站定,举起手中的长矛正要刺入对手,他身下跪着一个年迈的绿衣老妇,她把领口拉开,姿势是在说:要刺就先刺我吧!另一边的萨宾人脚边,一个妇女抱着婴孩紧紧搂住他的腿,极力阻止着他向前。可能是受到了影响,他此刻显然采取了防守的姿势,看起来没有罗马人那样镇定威武,剑尖朝下,也是准备收兵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他们脚下是一组年幼无知的婴儿此时也惊恐不已。</p><p class="ql-block">一个躺在地上的婴儿还太小,吮吸着手指,不明就时地看着观众。战士的勇猛和婴孩的无力,强烈的对比格外令人心疼。</p><p class="ql-block">他们身后,一身黄裙包着白色头巾的妇女迎着如林的长矛高高举起了婴孩,她的这一举动让进攻的矛尖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从背景中长矛的走向来看,它们大多是竖直的,还有人高举着头盔,这是停止战斗的信号。</p><p class="ql-block">显然,因为这些妇女的勇敢无畏,悲剧最终被避免。无疑,这里的英雄便是这些妇女。</p> <p class="ql-block"> 《强夺萨宾女人》作者: 普桑 法国 1637年 布上油画 159x206cm 巴黎卢浮宫藏</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普桑的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作品。描述的是罗马人因新建罗马城,需要很多年轻的妇女,但邻近的城市都不愿意把姑娘嫁给罗马人,罗马人的领袖决定智取,他们邀请邻近的萨宾人来参加盛会,当萨宾人携带家眷前来参加时,罗马人的领袖扬起了披风作为暗号,每个士兵就抢一个姑娘,而对其他萨宾人不加伤害,让他们逃走。15世纪,这个题材只是用作婚礼灯笼上的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装饰画。到16—17世纪,则被用来表现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果断精神。只要这种行动能保障民族的前途,允许任何强烈的甚至是最粗暴野蛮的行动。画中描绘的罗马领袖并不完全是一个发暗号的军官,而像一个庄严的宗教使命的履行者。他穿着红袍子,威严的站在海神庙的圆柱之间。普桑绘有两幅此主题画作,收藏于卢浮宫的此幅画(下)画面比较杂乱,普桑本人亦不满意。另一幅(上)也是作于1637年,159x206cm,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面比较简洁。这幅画与大卫画的罗马人与萨宾人之间的故事,区别在于这是抢夺现场,大卫画的是一年后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萨宾人是古代意大利的部落,他们定居在台伯河东岸山岳地区。因他们以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和习俗,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与罗马人发生冲突,后经多次劫掠,于公元前449年被罗马人击败。至公元前290年,为罗马人所彻底消灭,所有萨宾人被授予无选举权的罗马公民权。罗马人劫掠妇女已成了历史上经常提到的一件重大民族矛盾史,因而也常被艺术家所采用。</p> <p class="ql-block">《艾米丽和她的儿子》是大卫1795年的肖像画,温婉的母亲、可爱的宝宝,很恬静的美。这是画家妻子的妹妹艾米丽即皮埃尔·摄里奇亚夫人和她两岁的儿子埃米尔。画中少妇和孩子神态自然,显然是一幅写生肖像画。色彩用得不多,白色为主间以绿色,显得很明快,色调淡雅中有变化,帽子上的绿色饰带与腰带相呼应,衣裙的垂挂褶纹富有疏密节奏感,单纯的背景衬托出前景人物,画境纯洁美好。古典主义法则中是只重类型排斥个性,重理性排斥情感的,而在这幅肖像画中,达维德表现出更多注重个性和情感的描绘,使画中人物神情自然而真实。</p> <p class="ql-block">帕里斯和海伦之爱 作者:大卫 法国 1788年 油画 180x147cm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这是根据希腊神话进行创作的,传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了宙斯之女海伦,于是引发了特洛伊和希腊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大卫在《帕里斯和海伦之爱》这幅作品中,布置了极富古典情趣的房间背景,如壁间的神女柱像,极具古希腊美术的特点,但是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背景中,画出了两个雕像似的人物—海伦和帕里斯,人物的颜色非常明亮尤其是帕里斯腿部的亮度,使人物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观者仔细的品味画面的内涵。画面的人物不管是从比例还是结构等,画家都刻画的十分准确,尤其是海伦和帕里斯的面部表情表现的及其微妙,传神的效果十分突出。</p> <p class="ql-block">大卫自画像 作者大卫 法国 1794年 布面油画 81x64cm 现藏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这张饱经沧桑的脸上长满了深深的忧虑,这是难得一见的路易大卫的自画像。这幅画作于1794年,这一年7月,热月党人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因大卫参加了雅各宾党,他被罗列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一年前的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大卫加入了资产阶级左翼的雅各宾党,并被推举为国民议会主席。同年,雅各宾党的领导人马拉被刺,大卫怀着悲愤的激情创作了“马拉之死”。大卫因雅各宾党两次入狱。雅克-路易·大卫,又译: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达维德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妇人像 作者:委罗内塞 意大利 布面油画 1560年 119×103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原名叫保罗.卡尔亚里,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以表现16世纪色彩丰富壮观的威尼斯场景的大型装饰画而著称。他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维罗纳,在维罗纳和罗马求学,1533年奉召来到威尼斯装饰总督府的十人团会议厅。然后他留在威尼斯,与提香和丁托列托为作画委托展开竞争。艺术大师提香有两个伟大的弟子:丁托列托和委罗内塞,他们同时被誉为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三杰。</p> <p class="ql-block"> 皮埃尔·摄里奇亚画像 作者大卫 法国 1795年 布面油画 95x129cm 现藏巴黎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这是画家为妹夫的画像。1794年热月政变后,罗伯斯庇尔被逮捕,大卫也受牵连入狱,获释后住在他妻子的妹妹艾米丽和妹夫皮埃尔·摄里奇亚(pierre seriziat)家中。这幅为他的连襟所画的骑马装,也许是画家的练习之作,细节画的相当的清晰。</p> <p class="ql-block">远观卢浮宫《胜利女神像》的现场观众云集。</p> <p class="ql-block">博尔盖塞花瓶,又名奇力克斯花瓶,高172厘米,直径135厘米。花瓶的形状和装饰风格均源于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宴会上使用的大型金属水杯,花瓶底部雕饰着半人半兽形象的萨堤尔头部的面饰。瓶身上的浮雕装饰是酒神狄俄尼索斯欢快的游行队伍,我们可以看到浮雕展现的场景:萨堤尔和酒神侍女们,伴随着音乐在舞动。而萨堤尔似乎醉酒了,同行的年轻人搀扶着他。酒神被描绘成半裸的形象,他头戴常春藤和葡萄藤盘绕而成的花冠,握着由松果装饰而成的权杖。在酒神身旁的是他正在演奏小提琴的妻子阿里阿德涅。这些人物的模型取材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的希腊文化。这个博尔盖塞花瓶于1566年在罗马的塞勒斯特(Sallust)的花园中被发现,随后拿破仑(Napoleon)从其姐夫卡米洛·博尔盖塞王子那里购得了这座巨型的奇力克斯花瓶。1808年,这个花瓶连同《作战的斗士》和《受伤的葛拉提》一同成为了卢浮宫的藏品。自十七世纪中叶以来,博尔盖塞花瓶一直是最受人们赞赏的古典花瓶之一。它被大量地复制和仿造,尤其是用在凡尔赛宫莱托喷泉的装饰上。花瓶上的浮雕图案,在现代欧洲,也被应用到版画和石雕等艺术创作中,甚至在饼干装饰上也能看见其模型,可见它对欧洲艺术文化的影响颇深。</p> <p class="ql-block">1513-1516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为教皇陵墓,也为自己创作了现今名为“奴隶”系列的雕塑作品。《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完成的一尊充满成熟魅力的雕塑作品。画面中的青年面容俊美,比例匀称。《垂死的奴隶》中的人物,左手托住后仰的头部,右手似乎想要挣脱身体上的缚带,整个动态呼应自然,表现了奴隶遭受痛苦折磨而奄奄一息、疲惫不堪的形态,他在睡梦之中既有对现实束缚、压迫的试图挣脱,又有在梦中之外世界的一种安详,表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这尊《反抗的奴隶》则完全不同。这名奴隶虽然双手被反捆在身后,但却努力地扭动身体企图挣脱。脸上流露出愤恨的表情,仿佛是在做最后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除了女性人体雕塑作品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男性人体雕塑作品占了较大的比例,而且以躶体雕塑为多。这些雕像被视为黄金比例美男子,具有体格雄伟、体态优雅、肌肉壮硕、雍容高贵的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在欧洲文化发展史上,古希腊罗马时代是雕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而裸体雕塑似乎是这个时期创作的主流,几乎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裸露的女子和男子。人们在欣赏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时候,不由对其裸体雕塑之风产生了好奇。同时这个问题曾困扰了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的智者、学者和专家、研究者,他们的观点又各不相同。时至今日,这种争论仍在继续。一种观点认为古希腊的裸体艺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裸体风俗。农业社会之前的原始人,特别突出对男、女外生殖器的表达。原始人把性看做是大自然赐予的生命与欢乐的源泉,他们都以性为美,以裸体为美。</p> <p class="ql-block">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裸体艺术则达到了一个高潮。另一种观点认为古希腊人雕塑采取裸体的形式,是与当时战争的频繁与裸体体育的盛行有关。在古希腊人眼中,理想的人应是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和那些健壮美丽的肌体。所以裸体雕塑成为当时的主流艺术也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卢浮宫欣赏古希腊古罗马人体雕塑的同时那我们还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胸像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形态各异,做工精湛,极具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博物馆,拥有的艺术收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 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其中最著名的是镇宫三宝“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尼卡”和“蒙娜丽莎”。更有大量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陈列面积5.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在卢浮宫倒金字塔前留影。据统计,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法国人将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卢浮宫区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大厅长205米。显然,用一天两天的时间根本无法欣赏全部的稀世珍品。卢浮宫馆藏虽丰,但慕名而来的观众却难窥庐山真面目。因为它的6个展馆仅在星期一、三两天基本全部开放,其余4天轮流开放,星期日只开一半。而且展品仅占全部馆藏的1/3。如仅它的藏画就有15000件,但平时用以出展的不过2000多幅,因此有幸目睹卢浮宫全部珍藏的人寥寥无几。置身于40万件艺术珍品的包围之中,无论是谁都会面对艺术本身或隐含其中的历史的情绪的沉积浮想联翩──卢浮宫的魅力也正在于此。</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据统计,卢浮宫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公顷,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的右岸,两侧的长度均为690米,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参观这座艺术殿堂也够得上一次难以忘怀的美好享受。在卢浮宫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一直是比较分散的建筑群,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情况到1981年后得到了改变,1981年9月,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后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许诺:“让卢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这指的是让财政部搬出“黎塞留侧翼”。“黎塞留侧翼”建于1852~1857年间,长195米,宽80米,是卢浮宫的一个组成部分,自1871年以来一直由财政部占据。1989年7月当时的财政部长爱德华·巴拉迪尔在再三请求下方才离开这赏心悦目的地方。“黎塞留侧翼”的收回及开放,一下子使卢浮宫增加了2.1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3个庭院和165个新展厅,共展出艺术品1.2万件,其中3000件是从存放室取出的,卢浮宫博物馆的展品由此大大增加。</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共分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刻馆和装饰艺术馆6个部分,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卢浮宫拥有的艺术收藏达40万件以上,分为许多门类品种,展出希腊、罗马、埃及及东方的古董,还有法国、意大利的远古遗物,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参观了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1204年,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然而在其后的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并无国王居住。</p><p class="ql-block">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西斯还请当时著名的画家为他画肖像,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绘画。包括《蒙娜丽莎》等珍品。弗兰西斯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亨利喜爱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装饰,对意大利式的建筑并不感兴趣。他沿袭了父亲的嗜好,但却没有他父亲一样的审美观。</p> <p class="ql-block">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的走廊,走廊非常长,亨利在这里栽满了树木,还养了鸟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骑着马追捕狐狸。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王。他登基时只有5岁,在卢浮宫做了72年的国王――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路易十四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p><p class="ql-block">拿破仑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增强了宫殿的两翼,还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上取下来的。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也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这样的观点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所不能接受的。拿破仑失势后,他们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国人的说服力,仍然有许多他掠夺的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拿破仑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所遇到的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3个世纪以前想到的宏伟的设计图留给了拿破仑三世来完成,当它竣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修建任何东西的特点。这样,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广场,走近路易十四骑马雕像。当时看到有一只🕊鸽子正好落在路易十四的头盔上,等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手机拍摄快门有延迟)它已经展翅飞上篮天!</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广场又叫卡鲁塞勒广场,卢浮宫三面建筑围绕的部分叫拿破仑庭院。拿破仑庭院里的金字塔是整个广场的地标,是进入卢浮宫的主要入口。广场上一尊骑马雕像是路易十四,法国波旁王朝国王,号称'太阳王', 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张卢浮宫广场上的照片是法意瑞之旅同行团友拍摄。一位年轻女郎站在大理石基座(好像是个垃圾箱)摆pose留影。照片很有创意:把卢浮宫广场上的建筑和🇫🇷法国女郎浪漫、大胆和别出心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参观卢浮宫时间很短暂(导游只给了两个小时)六大展馆、三十八万件展品根本来不及细看!用走马观花,匆匆而过,“蜻蜓点水”来形容实不为过!尽管主观上想抓紧有限时间多看一些,多拍些照片,但结果还是与许多世界名画和经典雕塑失之交臂!(因为有些文物虽然近在咫尺,却由于匆忙走过而遗漏)。我浏览了大量有关卢浮宫的网络图片,(含画作、雕塑等)也阅读了一些以卢浮宫为题材的《美篇》,觉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图片的罗列和堆积,(制作美篇仅发发图片而不配文字是很容易的)而缺少更深层次的拓展,即读者期望了解知晓有关作品的详实介绍:如作品名称,作者生平、创作年代和所描绘的具体内容和历史典故(故事)等。正因为如此,我在卢浮宫拍摄的许多照片在查找核实资料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但还是有许多照片没有查到出处和有关内容介绍,只能留给读者探索和思考。有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目的是想弥补一下自拍照片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以飨读者。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有未注释图片内容知晓者请在评论区留言,仅此致谢!木土兴国编辑于2024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