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西南,原名汾阴后土祠。创建于汉文帝之时,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扩建,定为国家祠庙。明万历年间被黄河冲刷,直至清代于现址重建,现存为清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后土与皇天对应,是对大地母亲的尊称,是古中国对土地的崇拜。后土祠是我国最早的后土(地母)发祥地,也是历朝历代皇帝祭地活动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皇家庙院。自汉武帝至宋真宗,先后有9位皇帝24次亲临后土祠祭地祈福。唐明皇曾两次亲临后土祠祭拜。</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后土祠,东西宽105米,南北长240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中轴线由南至北遗有山门、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等。宋真宗时按祭祀建筑最高等级扩建,面积是现在的25倍。虽然现在的后土祠规模小很多,但仍不失为一处庞大而辉煌的古代祠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有不少很有特色的看点:</p> <p class="ql-block"> 品字形戏台和双连戏台。 戏台由“前一后二”3座戏台连缀排列,形成品字 格局,为全国孤例而尤为珍贵。品字形戏台的前面一个戏台,俗称过路戏台,平时是山门,唱戏 时在高处放上木板,就成戏台。每逢庙会,台上 唱戏,台下走人。戏台对联写的妙:上联:游哉悠哉 头上生旦净丑。 下联:演也艳也 脚下士农工商。 过去东台唱蒲剧、西台演秦腔、过路台则是豫剧, 哪个戏台戏好,观众便涌到哪个台下喝彩观看, 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观。品字形戏台中的东边。戏台是道教戏台,西边是佛家戏台,戏台额枋上的木雕十分精美,采用透雕技法,刀工精湛,线条流畅、造型优美。</p> <p class="ql-block"> 正殿前有两棵古柏,也称龙凤柏,两棵柏树,树冠如云,枝叶茂盛,呈龙腾、凤舞之势,巧妙的构 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三绝:木雕、石雕、砖雕。正殿上方有四层镂空木雕,雕刻的人物形态各异 ,栩栩如生。正殿额枋下的一组挂落是用整根核桃木雕刻而成,采用四层镂空透雕手法,雕出枝 干,再置花朵于其上,极富立体感。正殿前的柱础石雕为五层,采用浮雕、圆雕、平雕的多种技 法,是清后期晋南地区古建石雕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压轴建筑秋风楼。位于后土祠的最北端,因汉武帝《秋风辞》而名扬天下。此楼曾因黄河水涨被淹没,重修数次,现存楼体是清同治年间所修建。</p> <p class="ql-block"> 秋风楼整个楼身高32.6米,下部为一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楼分三层,四周有回廊。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结构古朴精美,形制巍峨劲秀,秋风楼是十字歇山顶,共有36个挑角,挑角十分漂亮,每个挑角上都有精致的武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13年秋天,时年44岁的汉武帝刘彻已解除北部边患,出巡河东,祭拜后土,正值秋风萧瑟,北雁南归,此情此景汉武帝突然心有所感,遂吟辞曰:《秋风辞》</p><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p><p class="ql-block">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p><p class="ql-block">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p><p class="ql-block">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 <p class="ql-block"> 秋风楼内现存“秋风辞”石碑两块;楼下的台基下面有一条古官道,可从楼下通过。据说,这条官道古时是秦晋要道,当年前往秦国以合纵连横之技成功帮秦王统一六国的河东人张仪,去秦时走的便是这条路。当地人传说,走过张仪道,仕途步步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