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简介 <p class="ql-block">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p><p class="ql-block">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开始。</p> 洪武之治 <p class="ql-block">洪武之治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治世之一。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即明太祖,年号洪武(1368-1398),明朝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洪武之治,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科举制度,恢复社会秩序。在经济上,促进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加强交通运输。在文化上,注重教育和文化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创造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军事上,加强军事力量,消灭各种割据势力,重新统一华夏。</span></p><p class="ql-block"><b>明初四大案:</b>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对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株连者达三万余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p> 永宣盛世 <p class="ql-block">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三十三年(1403-1435)的繁盛局面,大明王朝进入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1398年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早逝,孙子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宗,年号建文(1398-1402)。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朱棣。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攻占南京,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史称“靖难之役”。</p><p class="ql-block">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1402-1424)。并大肆诛杀曾为侄子朱允炆谋划和不肯归附的建文旧臣。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恢复锦衣卫,设置东厂,设置内阁,继续实行削藩以加强集权。明成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史称“永乐盛世”。</p><p class="ql-block">1406年,以南京故宫为样建北京故宫。</p><p class="ql-block">1407年,编修《永乐大典》。</p><p class="ql-block">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06年,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p><p class="ql-block">1410-1424年,朱棣五征漠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421年,迁都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朱棣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1424-1425)。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p><p class="ql-block">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即明宣宗,年号宣德(1425-1435)。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p><p class="ql-block">宣宗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但其执政期间并非毫无弊端,由于宣宗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p> 土木堡之变 <p class="ql-block">1435年宣宗驾崩,九岁的长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1435-1449)和天顺(1457-1464)。</p><p class="ql-block">1442年,遏制太监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大肆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英宗对他信任有加。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p><p class="ql-block">1449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p><p class="ql-block">兵部侍郎于谦拥戴英宗弟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1449-1457)。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决定坚守北京,整顿边防,积极备战。随后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p> 夺门之变 <p class="ql-block">1450年也先释放英宗。然而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遣使迎驾,后又把英宗困于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代宗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态,英宗、代宗因而严重对立。</p><p class="ql-block">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盟,欲拥戴英宗复辟。趁着代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顺。贬明代宗为郕王,并且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后,略有新政,废弃了有史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之后,因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曹石之乱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任命李贤等贤臣治国。</p><p class="ql-block">1464年,英宗驾崩,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1464-1487)。宪宗为于谦平反,恢复代宗帝号,时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宛若明君之资。琉球、哈密、土鲁番等国纷纷入贡。但其本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宠爱亦妻亦母的万贵妃,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致使宦官奸欺国政。晚年好方术,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造成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才全被裁撤。</p> 弘治中兴 <p class="ql-block">1487年明宪宗驾崩,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1487-1505)。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自英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孝宗先是将成化年间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免,逮捕治罪,并选贤任能以委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法治宽刑。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明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在其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p> 嘉靖的帝王之术 <p class="ql-block">1505年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1505-1521)。武宗即位后极好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外有鞑靼达延汗进犯、内有叛乱和民变等重大事件。执政后期,深陷后宫,沉迷女色,行事荒谬不经,性格放荡不羁、不守章法。但是,1517年的应州一战,让蒙古近十万骑兵溃不成军,使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得以展现,为明朝的边境换来了较长时间的安宁。1520年武宗平叛宁王之乱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驾崩。</p><p class="ql-block">明武宗去世后,其弟朱厚璁即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1521-1566)。嘉靖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是他中后期任用奸佞,妄杀忠良,宠好道教,信任方士。特别是</span>壬寅宫变后,他避居西苑,练道修玄,甚至三十多年不上朝。严嵩专权愈演愈烈,<span style="font-size:18px;">导致明朝国势日益衰微。</span>1567年,嘉靖帝驾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大礼议之争:</b><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世宗登基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导致大礼议之争。最终十五岁的嘉靖帝斗败了几十岁的“老狐狸”杨廷和等,扫灭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span></p><p class="ql-block"><b>壬寅宫变:</b><span style="font-size:18px;">1542年,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史称壬寅宫变。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避居西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庚戌之变:</b><span style="font-size:18px;">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戚继光抗倭:</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南沿海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并且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隆庆开关奠定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严世蕃:</b>严嵩的儿子。嘉靖后期基本不上朝理事,有什么旨意就下达“青词〞。青词类似猜谜,很多人吃不准帝王真正意思。能够准确摸透帝王想法的,首推严世蕃。据说,严嵩因此都养成了“待我于小儿商议再定”的口头禅,也难怪严世蕃被人称为“第一鬼才”。</p> 张居正改革 <p class="ql-block">明世宗死后,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1567-1572)。明穆宗即位后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首的世宗旧臣徐阶策动朝官弹劾高拱,高拱辞官回乡。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后策动朝官弹劾徐阶。徐阶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实际政务渐渐落到了张居正的手上。隆庆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内阁首辅。</p><p class="ql-block">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p><p class="ql-block">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明神宗,年号万历(1572-1620)。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因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则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p><p class="ql-block">1577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史称夺情之争。最后在明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职权让亲子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家属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p> 日落西山 <p class="ql-block">张居正死后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在位期间有东林党争、国本之争等重大事件,对外有朝鲜之役与萨尔浒之战。万历一朝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期。</p><p class="ql-block"><b>国本之争:</b>关于册立太子的争议。当时朝中大臣根据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以及明朝皇帝多以长子继位的事实,支持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而明神宗因宠爱郑贵妃想立其儿子朱常洵福王为太子,为此导致了一场轰轰烈烈“国本之争〞。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作为报复,1587年后长居深宫不理朝政。</p><p class="ql-block"><b>梃击案:</b>1615年,一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枣木棒,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之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至前殿时被执。经审讯,供系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指使。朝臣或疑郑贵妃欲谋害太子。神宗和太子不愿深究,以疯颠奸徒罪杀张差。随后毙庞保、刘成于内廷。</p><p class="ql-block"><b>东林党争:</b>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争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兴起,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年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p><p class="ql-block"><b>万历三大征:</b>分别为平定蒙古人哮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三大征虽均获胜,但军费消耗甚巨,对晚明的财政造成重大负担。</p><p class="ql-block">1620年,明神宗驾崩。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在位一个月,猝死。朱由校即位,改元天启(1620-1627),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熹宗。</span>朱由校性格荒唐怪异,好油漆木工,房屋营造。又以“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为乐,喜机巧水戏,创演水傀儡戏,耽于逸乐,无心朝政。他一生重用阉党,致使魏忠贤专权,祸国殃民。朱由校在位期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辽东边境的危机也愈发紧迫。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驾崩。</p> 崇祯煤山自缢 <p class="ql-block">明熹宗驾崩后,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1627-1644)。朱由检继位后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大明皇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p><p class="ql-block">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军到达京城,兵临城下。派遣已经投降的太监杜勋、申芝秀进宫与朱由检谈条件,说只要“割地讲和”,让其在西北称王,就可以协助明朝平定其他起义军和辽东后金的军队。朱由检没有答应。当天下午,李自成下令继续攻城,城陷。朱由检见大势已去,遣人将皇子送走,命后宫妃嫔自缢,砍杀公主。后登上煤山,在一棵树上自缢。</p><p class="ql-block"><b>清兵入塞:</b>1629年,后金在皇太极率领下,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经六部九卿会审,最后杀袁崇焕,史称己巳之变。其后皇太极多番远征蒙古,终于在六年后彻底击败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直隶、山东等地区,史称清兵入塞。</p><p class="ql-block"><b>李自成(1606-1645):</b>明末农民起义杰出领袖。1630年,跟随高迎祥起义。1636年被推为“闯王”,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后被清军所败,在湖北九宫山遇伏身亡。</p> 吴三桂引清入关 <p class="ql-block">清军入关,指清朝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p><p class="ql-block">1644年,吴三桂突然发兵,夺取已为大顺军控制的山海关。消息传到北京,李自成便亲率主力进行征讨。吴三桂自知不敌,派使者与多尔衮联系,寄希望和清军联合作战。山海关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大败,退回北京。</p><p class="ql-block">战后,大顺君臣离开北京,退回西安。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对明朝士大夫采取安抚政策并为崇祯皇帝治丧。十月,清顺治皇帝在北京举行大典。</p><p class="ql-block">清政权建都北京以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政权等残留势力,清王朝在中国统治开始。</p><p class="ql-block"><b>一片石之战:</b>山海关一片石之战首先在大顺军和吴三桂军之间展开。多尔衮先按兵不动,一来窥测大顺军的虚实,并在作战中削弱其力量。二来检验吴三桂的投降是否真心。直到恶战了两天,双方消耗都很大,吴三桂军已明显支持不住,多尔衮才“使铁骑数万,以白标为号,绕出吴兵之右”,给予大顺军突然的冲击,战场的形势立即发生变化。在清兵和吴三桂军的合击下,大顺军由优势转化为劣势,损失惨重。“虽刘宗敏勇冠三军,亦中流矢,负重伤而回”。李自成不得不败退回京。吴三桂因功受赏,清政权封他为平西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