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句封神的诗 (二)

龙赞翊

<p class="ql-block">11,弱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史料记载有: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而下一句却无从考证。但是现代人喜欢用白居易的诗来接下一句: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结识不同的人,相逢是指结识新的际遇和情感,也是指随时随地你都会遇见知己、伙伴、或是对的人,无论曾经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能够结识对方又何必在意那些呢。</p><p class="ql-block">12,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p><p class="ql-block">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句话出自民间俗语。 </p><p class="ql-block">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人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意思是可恨之人之所以可恨,因为有一些事做的过度。如这人为啥要杀人?杀人不可恨吗?肯定可恨,可回头再想为啥杀人,被杀之人与他肯定有一些不可解开的矛盾,有他不得不做的原因,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p><p class="ql-block">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p><p class="ql-block">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作者是春秋时期的道家创始人老子。</p><p class="ql-block">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表达了老子对于天地和圣人的理解,以及他对于自然法则和社会治理的看法。其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味着天地并没有所谓的仁义慈悲,万物都像是草扎的祭品,在天地眼里并无特别。“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则表明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扎的祭品一样,让百姓自作自息,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14,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p><p class="ql-block">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出自宋代苏轼的《春宵》,诠释:为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夜晚的美景和表达了光阴的宝贵。 </p><p class="ql-block"> 春宵一刻值千金 这句诗意味着春天的夜晚,即便是很短的时间也极为珍贵。这里的“春宵”指的是春天的夜晚,而不是特指新婚之夜。苏轼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并提醒人们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花有清香月有阴 这句诗形容了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进一步描绘了春夜的美丽景象。 </p><p class="ql-block"> 诗句背后的意义 苏轼在这首诗中不仅描绘了春夜的美景,也通过对官宦贵族夜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批判。同时,这句诗也成为了后人形容良辰美景短暂和宝贵的经典语句。</p><p class="ql-block">15,近水楼台想的月,向阳花木早逢春。</p><p class="ql-block">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p><p class="ql-block">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它借自然景色来比喻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优先的机会。范仲淹很有学问,一看这诗句自然明白了苏麟的心思。这两句诗后来就流传开了,经过压缩也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不过有了些贬义。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牟利的情况。在流传中“易为春”也常常写作“早逢春”</p><p class="ql-block">16,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p><p class="ql-block">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愿做凡人不羡慕神仙。 </p><p class="ql-block"> 诗人以比目鱼和鸳鸯这两种常见的象征爱情的动物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看法。比目鱼是一种特殊的鱼类,它们的眼睛长在同一侧,因此在游动时总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鸳鸯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夫妻恩爱的鸟类,它们通常也是成双出现,被认为是忠诚和爱情的象征。在这首诗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意味着如果能够和心爱的人像比目鱼一样亲密无间,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也无所畏惧。“愿作鸳鸯不羡仙”则表达了诗人宁愿放弃成为神仙的机会,也要和心爱的人像鸳鸯一样,相爱一生,相守一生。</p><p class="ql-block">17,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p><p class="ql-block">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思是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p><p class="ql-block"> 诗人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全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p><p class="ql-block">18,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p><p class="ql-block"> 天涯何处无芳草:出自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全词为:</p><p class="ql-block">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枝上柳绵吹又少”反映了春天渐渐逝去,柳絮随风飘散,越来越稀少。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则表达了即使柳絮不再,但天涯海角,处处都有茂盛的芳草,寓意着希望和生机无处不在。这句词出自宋代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整首词通过描绘春末夏初的景色,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p><p class="ql-block">19,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p><p class="ql-block">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是用来形容老夫少妻,或者说是年龄差距较大的夫妻关系。</p><p class="ql-block"> 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戏赠张先》,原文是:“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而“海棠”则是指红颜少妇,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整句诗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描绘了老年丈夫与年轻妻子的结合,因此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类似的情况。</p><p class="ql-block">20,殚尽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p><p class="ql-block">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意思是父母为了子女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和心血,这种无私的爱是值得我们深深感激和珍惜的。</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诗出自清代慈禧的《祝父母诗》,整句诗如下:“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