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兄弟之师</p><p class="ql-block">范筠(1060一1130),北宋,元祐三年 (1088)登李常宁榜进士。初授承议郞,历任浙江提举,累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资政殿大学士,封长社郡公,进封荣国公,谥文清。他是范浚的父亲。范浚出生时(1102),父亲范筠出仕当官已有十多年。可见范浚出生在仕宦人家,书香门第,而且是官三代。其时,父亲在官任上,幼时是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而且七个兄长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到范浚20岁之前已有五位兄长科举得中,出仕为官。范浚的生活条件和读书环境都应当属于上乘。香溪先生的正统儒学应该是从父亲的熏陶开始,在诸位兄长的具体教导下成长。</p><p class="ql-block">《答胡英彦书》是范浚先生给胡英彦的一封信。信中首先写道“论学问师友之说,求所用心,见足下善学,与我同志,千里相望 ,欢喜无喻。”足见范先生与胡英彦同样是个善学之人,是为善学者。又说到“大抵古人之学,不越乎穷理,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取诸物理,皆可为吾法,能会万物之理,这己所用,非得师而何?”</p><p class="ql-block">关于胡英彦得从胡铨说起。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中国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名臣, 庐陵“五忠一节”之一,南宋四大名臣之一。</p><p class="ql-block">胡铨与范浚同龄。胡英彦是胡铨从子,年龄略小于范浚。两人虽相距千里,却情投意合,常有书信往来,是同为善学的携手与共的朋友之师。他也是无意科举入仕,如同范浚没有当官的经历。杨万里有诗一首《胡英彦得欧阳公二帖,盖训其子仲纯、叔弼之》是写胡英彦的。诗曰:</p><p class="ql-block">圣处眇安在,谈者一何昜。</p><p class="ql-block">注瓦务细巧,岑鼎丧良贵。</p><p class="ql-block">群儿有新舌,六学无故意。</p><p class="ql-block">向来孟韩息,不有欧苏继。</p><p class="ql-block">庸知後死者,未渠乡原弃。</p><p class="ql-block">同时鸱鸦噪,并起瓜觜利。</p><p class="ql-block">两公察膏盲,与世作姜桂。</p><p class="ql-block">挟山初作难,破竹忽乘势。</p><p class="ql-block">双明日配月,再立仁与义。</p><p class="ql-block">我有香一瓣,恨不生并世。</p><p class="ql-block">厥今圣域里,澹叟真守器。</p><p class="ql-block">怪来兰玉秀,渠以清白遗。</p><p class="ql-block">当家有学林,满腹惟典记。</p><p class="ql-block">人间市井言,眼底寇仇视。</p><p class="ql-block">独於两公帖,费此半生喜。</p><p class="ql-block">麝煤叩山骨,卧听丁丁美。</p><p class="ql-block">令我竹林老,亦复拜嘉惠。</p><p class="ql-block">敢云赓绝唱,颇欲与兹事。</p><p class="ql-block">朝来窗儿夹,尽室问何瑞。</p><p class="ql-block">宝帖更新诗,小子汝其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此可见胡英彦才名之盛,连杨万里都恨不能生与其时,与其相交。</span></p><p class="ql-block">有传言:一天,胡英彦与范浚相遇。聊天中,范先生讲到了自己主要是传承自“父子之师、兄弟之师”。又谈到了“棠棣鄂华,兄弟之师”这句话的来源和意义。</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句话出自《诗经》,形容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棠棣是指兄弟,鄂华是指姐姐或妹妹。“棠棣鄂华,兄弟之师”这句话的含义是,兄弟姐妹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因为他们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和老师。</p><p class="ql-block">范浚与胡英彦两人不是同门,也不是师徒,而是相互敬慕的携手与共的朋友,常通书信相互学习,成了朋友之师。范先生与胡英彦有过促膝谈心,两人曾互诉心曲。先生告诉了胡英彦,他小时候父亲在外,忙于官职上的事情,缺少教导儿子的时间,只是肩负督导之职。教授几个小儿子的责任便交给了几个稍大的儿子。几个较小的儿子相当于伴读。于是范浚的几个哥哥就成了他的老师,传承着正统的儒学。他的哥哥不仅教他读书识字,还教他做人的道理和道德准则。在哥哥的教导下,范浚逐渐成长为一位有才华、有品德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所以范浚对自己的兄长非常敬重,就是因为范先生是曾在兄长的教导下成为出人头地的大学问家。从先生的《不欺堂记》中可以看出,先生对四兄范浒的那热切敬重胜过了兄弟情。</p><p class="ql-block">胡英彦听了范浚的故事后深受感动,他也向范浚分享了自己的家庭经历。他告诉范浚,他的兄弟姐妹们也曾经帮助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成为他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范浚和胡英彦共同感慨“棠棣鄂华、兄弟之师”。</p><p class="ql-block">说了这么多,是说明范浚先生的学问确实没有特别聘请其他人作为老师,而是传承自父兄的传教,习学的是孔孟遗经,再经自己的“慎独之师”善学而成为大学问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