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诫子书》一文被放置在七年级上语文的第四单元中,放在需要训练学生通过“继续学习默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的一个单元中,作为一篇论说型文本,对于七年级孩子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而且,从另一个方面,就这一篇文言文而言,它在句子词语理解及文章思路梳理上,也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即便是新的教学参考,也是出现了几个全然不同的观点。</p><p class="ql-block">于是,在几天的讨论,几天的反复交流及反复思考后,我再次尝试对其进行梳理。</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本文诸葛亮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刻写下的这封家书里,直接提到自己对儿子的期望,那便是“君子”,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名君子,并且告诉了他成为君子的方式“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让儿子通过“静”“俭”来“修身”“养德”。也就是通过“屏除内心的杂念和干扰,使自己达到宁静专一”的方式来修养自己的身心,通过“约束自己的欲望”来修养品德。这一句表明自己的观点: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p><p class="ql-block">第二句,阐述的是自己为什么这样说。</p><p class="ql-block">“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对表达的意思进行强调。“淡泊”的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其实就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便指向了上一句的“俭”,即为什么说“俭以养德”,是因为“俭”能够使人坚定自己的志向。“宁静”指一个人的内心专一而无其他杂念,这个词指向上一句的“静”,即在分析为什么说“静以修身”,因为“静”能够使人达成远大的抱负。因此,第二句话的内容在从“为什么”的角度来阐述第一句的观点。</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静”“学”“才”“志”四个词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两个句子里的“须”用的是“必须”的“须”,是在强调两个词间必要性。也就是强调学习必须要内心达到宁静专一才能达成,而成才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达成。而后面的内容又以双重否定句的句式从反面强调“学”与“才”与“志”间的关系。“学以广才,志以成学”,也就是强调学习的目的是要增长才干,立志的目的是要学有所成。这样,这个句子便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静”“学”“才”“志”四个字间的关系:静是学的前提,广才是学的目的,学习并学有所成是立志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因此,这一句是在围绕“学”分析,分析了学的基础,学的目的与学的方式。这一句便是在讨论“修身养德”的途径和方法是“学习”。</p><p class="ql-block">第四句,从反面进行论述。“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淫慢”是“放松懈怠”之意,与前文的“俭”相对,“险躁”是“轻薄浮躁”,与上文的“静”相对。所以,这一句再次从反面论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反面强调其危害,从而论述“静”“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第五句,是作者在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从反面描述出一个人没有达成“君子”后,不能够“接世”的惨状,以劝诫儿子一定要抓紧时间,使自己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接世”之人。而“接世”也应该是一个“君子”最终通过立志、学习而最终达到的目标。这几个句子,从前面的谆谆教诲,而至急切劝告,是结合自己人生经验而发出的慨叹,大有议论文的结尾呼吁、劝告的意味。</p><p class="ql-block">这样,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便符合一篇论说型文本最常见的写作思路:提出问题,即“是什么”,分析问题,阐述“为什么”,解决问题,即“怎么做”,最后发出呼吁号召,提出期望,照应前面的观点,深化主题。</p><p class="ql-block">转载自公众号《流水踪迹》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