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草禪書屋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的林荫大道</p> <p class="ql-block">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颜楷题字(南)</p> <p class="ql-block">吴之英题字(东)</p> <p class="ql-block">赵熙题字(北)</p> <p class="ql-block">张燮阶题字(西)</p> <p class="ql-block">  日前在文庙后街校书稿,路过人民公园,沿路走到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前, 不来此处已经多年。立于碑下,记起儿时家住陕西街188号,离人民公园很近。节假日,父母常带我们来公园游玩 。如今,七十年倏忽而去,园中景致沧桑巨变,不复旧观。只这纪念碑,仍矗立眼前,昭示后人:今天的幸福,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出生时,这座碑已在此屹立了四十年。碑侧有说明文字:</p><p class="ql-block"> 1913年,为纪念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死难的同胞,川汉铁路公司兴建此碑。聘请王楠为总监工,负责图纸设计和施工。纪念碑修造历时一年,在"成都血案"纪念日之前举行落成典礼。碑坐东北朝西南,砖石结构,呈塔形,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顶四部分组成。圆基座直径约9.8米,方碑身边长约4米,塔体总高约31.85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碑体四面的题字,自东向北分别为书法家吴伯(朅)(字之瑛,清末成都尊经书院院长)的汉碑、颜楷(清翰林编修,川汉铁路公司董事长)的北魏碑体(楷书)、赵熙(清翰林编修,文学家)的汉碑、张夔阶(字学潮,清末贡生,工笔画家)的汉篆,字体各具特色,字字苍劲挺拔,是珍贵的书法杰作。纪念碑样式继承了我国碑塔建筑的民族传统,仿照北京白云寺、山西凌云塔的体型,同时参照国外建筑的艺术特点修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2016年,经四川省文物局批准加装红砂石材质护栏对其进行保护。</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于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历经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作为纪念四川保路运动的重要实物资料,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四川近现代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查百度,吴之英(1857-1918) 字伯朅,号蒙阳渔者,四川雅安市名山区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曾任资州艺风书院及简州通材书院讲席、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国学院院正。曾响应“康梁变法”,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自任主笔。戊戌维新失败,愤然回乡隐居,研究学问,专心著述,有《寿庐丛书》七十二卷著述传世。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赵熙称赞:“其书瑰玮”。纪念碑说明将伯朅的“朅”字空缺,名与字错排,并将赵熙与张燮阶的书法颠倒,不知何故。</p><p class="ql-block">甲辰立冬廣鍳记于草禅书屋南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