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无锡博物院坐落在运河边上的太湖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大早从惠山出发,十来分钟就到了。车停在地下停车场。路上,家人们对“无锡博物院”的名称不解,为啥叫“院”而不叫“馆”,是“院”的规模大历史长吗?似乎都不是。查资料得知,无锡博物院之所以被称为博物院,是因为它是由原无锡博物馆、无锡革命陈列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而成的大型综合场馆,于2007年10月15日正式命名。院与馆无本质上的区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乘电梯直接上到一层。先参观历史馆“无风锡韵”,讲述无锡从古至今的历史。无锡市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太湖之滨,境内以平原为主。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南奔梅里,筑城立国,自号句吴。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无锡县,属会稽郡。1995年6月,无锡县改置锡山市。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融入了苏锡常经济圈,创立了苏南模式,但她比较低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层专题展出“钱裕时代”,即元代钱裕墓出土的文物。钱裕是何许人?他是吴越王钱缪的后人。生于南宋淳柘七年,卒于元延柘七年,经宋历元,主要生活于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的江南。从这个展厅,可以看到无锡一带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称为“钱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元朝的统一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融合,中西方交流的急剧增加,还带来了艺术上的丰富创新;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统治者,实行南北异制,“安业力农”、重“商”、重“市舶”的江南政策,造就了元代江南农商并重的经济结构,维系保护了“唐宋变革”后江南“富民”农商秩序且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b></p> <p class="ql-block"> 三层有泥塑雅韵和紫玉金砂专题展,还有二胡专题展。四层有两个展厅,“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和“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虽是走马观花,也对无锡有了大体了解。无锡历史久远,经济繁荣,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出过很多名人,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江南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博物院,才发现其建筑外形颇似水波纹。取无锡水多的缘故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运河向北,来到古运河与新运河交叉处的运河公园。这里西临惠山,三面环水。园基为无锡米市和新中国成立后粮油运输、仓储、加工业的集中地。难怪圆形的米仓仍高高耸立着,也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地。园区很大,有音乐水体景观,有体育景观,有修复的文物建筑(1910年建的九丰面粉厂与清光绪年问的储业公会);有艺术石刻,《运河无锡图纪》浮雕长卷、古画线刻和《歌唱祖国》浮雕,还有特色展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最感兴趣的是站在运河交叉口看大运河。每次来无锡都少不了这一环节。运河依然繁忙,来往船只频繁穿梭。往西的船由于货物重压,船的吃水线很低,像要没进水里一样;往南的船则翘起高高的船帮,轻快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京杭大运河从无锡洛社而来,经过吴桥,在这里一水二分,一水到无锡老城区,见证无锡城市千年繁华;一水是当代开挖的新运河,从锡山脚下飘过,发挥当下运河水运功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阴着,依然能隔河看到水中央那个河心小岛。岛上四周长满垂柳,绿荫丛中有一座仿古建筑。从岸边看过去,它四面环水,就像飘浮在运河中央的一个盆景。从无锡博物院得知,那个圆形的小岛叫黄歇墩,也叫黄埠墩,面积只有220平方米,石砌驳岸。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两千多年前,他在这一带兴修过水利。百姓感恩,把这个湖中小岛称为“黄歇墩”。这一段运河原来是一个湖,叫“芙蓉湖”,后来因为明代以来的围湖造田活动使它不断收窄,逐渐成为京杭大运河中的一段河道。黄歇墩曾处在古芙蓉湖中心,原名小金山。也不知道它如何形成的,千百年来,它既不沉没,也不增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比黄歇留踪黄埠墩还早的是,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凿邗沟。曾在黄歇墩上大宴文臣武将,为争霸中原而做动员。想象一下,岛上美酒飘香,吴歌楚舞,水边战船森森,岸上战车烈烈,锦旗如林,骏马嘶鸣,何等壮观,何等威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不要小觑这个小岛。“二帝”(清康熙帝、乾隆帝)、“二相”(战国楚相黄歇、南宋文天祥)、“一青天”(明代名臣海瑞)都曾登临此地,闻名遐迩。尤其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三次来过黄歇墩,第一次赶考,赞叹小岛美,考中了状元;第三次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元军囚禁于此,写下了《过无锡》诗一首:“金山冉冉波涛雨, 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乡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歇墩,一个有故事的小岛。如今,它仍像一位老人,观望着这奔流两千余年的运河。逝者如斯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雨中游了寄畅园。寄畅园与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其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当时的寄畅园还是惠山寺的一座僧舍,明嘉靖初年一个叫秦金的人得到,将之开辟成园林,秦金去世后,园林转至族侄秦瀚手里,秦瀚对园林进行修葺并取名为“凤谷山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值秋菊盛开,为寄畅园平添色彩。其实她不需要多少色彩,她的“知鱼槛”亭式水榭,凭栏观鱼观后花园;她的七星石桥横跨水池,被乾隆赞誉为“一桥飞架琉璃上”;她的月亮门,假山,古树,亭廊……,本身就是寄游心怀的美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惠山寺西、陆羽亭下,是著名的二泉。由此,引出热爱二胡的老王寻找瞎子阿炳墓之念。在三嫂的带领下,终于在锡山脚下找到了阿炳墓。一个石砌的墓台,墓前一尊身着长衫,头戴破帽,手持二胡的阿炳塑像,寂寞地立在那里。耳边似响起了《二泉映月》低回哀怨的琴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无锡是个低调的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10.5</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