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真是高鹗续写的吗?

光影随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云亦云,是因为不了解内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楼梦》后40回是高鹗续写的”已经在我脑海里定格,也经常大言不惭地与大家交流起《红楼梦》来说,后四十回到底是续写的,与前八十回还是有差距的,这差距就在高鹗与曹雪芹的文学功底差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看胡文彬的《历史的光影——程伟员与<红楼梦>》一书,发现自己真是读书少,见识浅,人云亦云,不懂内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文彬是中国红学会副会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显亮的头衔说明人家是真正的红学专家,对《红楼梦》可有话语权,对《红楼梦》的一些定性有一定的权威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当然包括我)为什么都认为曹雪芹只写了80《红楼梦》,后40回是高鹗续写的呢?这种认识源中国近代大咖胡适的定论。胡适在《找书有甘苦,真伪费推敲》一文中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楼梦》都是一百廿回本。这种一百廿回本并非真的《红楼梦》。曹雪芹四十多岁死去时,只写到八十回,后来程伟元、高鹗合作,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完成了后四十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咖一说话,观念就固化: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80回,高鹗是后40回的续写者,程伟元是一个地道的“书商”,是《红楼梦》的印刷出版的推动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大家只把《红楼梦》当小说看,不问《红楼梦》的来世今生,也就没有了红学研究,红学专家了。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红楼梦》是一部清代历史的百科全书,好事者不当小说读,而当百科资料研究,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红学家”,“红学”研究成了中国近现代最热门的课题。其中就有专门研究《红楼梦》版本的专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适是红学专家,但他不是红学版本专家,所以,后来就有学者敢打破“胡红专家”的定论,寻找力证来“曹雪芹只写80回”为伪命题。</p><p class="ql-block">胡文彬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程伟元是一个什么人?他与高鹗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文彬说他是“能书”、“擅画”、“工诗”的大才子,说他是“东华东都一冷士”,在《程伟元家世的推测》一文中,用大量的史证材料得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程伟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崇尚“礼义”的世家大族。祖籍河南,伊川先生三十一世孙,自称“古吴程伟元”,根据早年与同学李楘的交往,推测为“苏州人”。为了科考,在乾隆三十六七年(1772年左右)离家北上京都。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参加本年恩科考试,结识高鹗,两人皆落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鹗落榜后心情糟糕极了,曾作诗表达了当时心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分春过无风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浓阴扫不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是客边头一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潇潇又作打窗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意多应为杏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曲江年少属谁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懒人自笑关情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怕泥沾择偦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程伟元呢,很乐观很阳光,家庭经济并不据拮,在北京逗遛期间,曾在“鼓担”上(旧货市场)不惜花重金购下《红楼梦》抄本残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春, 四十六岁的程伟元携历年竭力搜罗的百廿回抄本《红楼梦》,想整理印刷成书,好让力世之作广于流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落榜的高鹗“闲且惫矣”!于是力邀他共同整理。高鹗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释诺,“遂襄其役”。至本年冬至,程高二人经“细加釐剔,截长补短”终将“漶漫不可收拾”之抄本“抄成全部,复为镌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理完成后,“工既竣”,程、高各写一序置于卷首。是书题名《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以萃文书屋名义活字印刷,公之同好,世称“程甲本”。程伟元在《序》文中,叙其搜罗经过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祗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祗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潘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程甲本”问世后,第二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两人再次修订《红楼梦》。程伟元、高鹗“因坊间再四乞兑”,从上年冬至后至本年二月花朝日前“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以便阅读。对后四十回“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无矛盾。”对前书“未加评点”与“间有纰缪”,略作说明。世称此本为“程乙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程乙本”与“程甲本”的最大区别是,其不收程伟元序,独保留高鹗序;列程高联署《引言》七则。增删字数达21506字,前八十回增删15537字。前后移动字数不计在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程乙本印后,高鹗写《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诗云:“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以纪感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红楼梦》最初印刷成书流传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是由于程乙本《红楼梦》没有了程伟元的序,后来就被人误解了。特别是大文学家胡适先生,估计看到的是程乙本《红楼梦》,所以他才说“后来程伟元、高鹗合作,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完成了后四十回。”程伟元成了一个不学无术、唯利是图的“伪书牟利”的书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在程乙本《红楼梦》序言中,删去程伟元的序言呢?红学专家胡文彬分析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因程伟元来自文化之乡的“古吴”,地域文化的熏陶,使他的性格具有深沉、内向的特点,尽管他是此次整理《红楼梦》抄本的主人,但在如何完成“接榫”的过程中可能较倾向谨慎从事。但生性狂放的北方人高鹗,则可能认为程过于“保守”,常有自作主张地删改或大量增加北方语言,不同的主张造成二人之间的分歧。到了程乙本时候,分歧会更大,程伟元对程乙本的整理结果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因而根本不想署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高鹗是一个看重功名的人,他在程乙本问世后即写出《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一诗又不提程伟元一个字,把“重订”的功劳据为己有。后来特意刻了一方“红楼外史”'的印章,并将合作整理《红楼梦》事特意告诉了好友张问陶,并在张诗后小注为“八十回以后俱兰墅(高鹗)所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是不求功名利禄、行走江湖的文化使者,编辑整理《红楼梦》,只为名著流传开去;一个是年轻气盛、追名逐利的庙堂人物,编辑整理《红楼梦》是为垫高进爵的文化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态不样,表现迥异,结果也就不样。人们只记住了高鹗为《红楼梦》续写者,而真正的主编程伟元却湮没在读者的视线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楼梦》后40回与前80回在人物塑造、文学品味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这也成了程伟元这个“书商”“牟利”的证据:为了赚钱,胡编乱造,狗尾续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前80回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写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后40回的作者既要照应前面的框架结构,还得揣摩作者心理,丰富人物形象。作者阅历不样、心态不样,文化修养不同,文本当然也就有了许多差别,这应该很正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适,作为红学专家,虽然在版本问题上有失细察,开骂过《红楼梦》后四十回,他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中又评价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平心而论,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居然替中国文学保存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先生也曾评论过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认为后四十回故事情节“大故迭起,破败死亡之相继,与所谓有’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虽有贾氏“兰桂齐芳”,但仍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所以得出结论:“前后起伏,尚属接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程伟元不是出版商,高鹗也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尽管在文学品位上,后40回有差异,但还算不错。整理不易,补遗订讹更难。能让《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程、高二人功不可没,特别是作为主编程伟元,更让后人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