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589p7t" target="_blank">【漫步遐思·0002】※“中国式嫉妒”易患抑郁症※</a></p> <p class="ql-block">※浅谈作家的人格与担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顾彬先生曾对中国作家发出忠告,他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有一个法国作家说:如果你想做一个非常好的作家,你先沉默二十年。意思是说,你这二十年应该继续写,但东西可以不发表,放到抽屉里头,过了二十年你拿出来。不少中国作家应该沉默二三十年,如果二三十年之后,抽屉里还会有好的作品,那才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顾彬先生是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研究中国文学愈三十年,曾主持翻译《鲁迅作品集》和系列中国作家作品,撰写过《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德国汉学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这应该是顾彬先生长期研究中国文学,经过缜密思考之后给中国作家的建议,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受什么政治立场的影响。于是随即在某专栏发了点感言,表示附和与赞同。想不到却招来某作家的反感,愤愤地怒骂一通,说顾彬先生的言论是“屁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真是万万想不到,这种话竟然出自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之口。当时看到他的留言,我几乎惊掉了下巴,半晌合不上来。所以就无话可说。当然也说不出话来。可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如此往上买?仿佛他就是“不少中国作家”之一。只可惜他那颗心是玻璃做的。真的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并且那屁股的伤疤被狠狠地揭了去,血流一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据我看来,能否对人和事包容,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人格完善的起码标尺;对作家而言,还要有在此基础之上的悲悯情怀。这两点是一个作家的人格是否完善或趋于完善的基本特征。我对上述这位作家没有丝毫个人恩怨,只是透过他的不逊之言,窥见某些作家玻璃做的心,以及由此对这类作家的人格,乃至是否有担当产生些些怀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久前我谈到有关作家目光平视、远视的话题时说:“作家”不过是个标签。他首先是个体的人,作家的人格完善是从作为人开始。我们应有的普遍共识是:不是因为有了“作家”标签,人格就完善了。从我自身经历看,人格的完善,贯穿于作家职业的全过程,乃至一生的付出。何况,这个标签现在与过去与世界的可比性并不高,也就是性价比已被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度时期以来,一些孜孜矻矻创作纯文学作品,有社会担当,可敬的作家几乎是“穷困潦倒”的代名词,甚至被卫道士们美其名曰为“穷者而后工”。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无论是“穷困潦倒”,还是“穷者而后工”,都是不受待见的。相反,那些以写言情、悬幻、穿越及武侠小说等通俗作品为主的写手,日子过得倒挺滋润,几乎年年荣登“富豪榜”,个个如沐春风一般,然后把这春风沐向一颗颗对文学渐趋冷淡又稚嫩的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人们可能要问:你说的“担当”指什么呢?当然是指社会担当,是作家以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感染人启发人烛照人;或通过揭露时弊、批判丑恶以警示人向往美好、憧憬未来,实现精神升华。他们往往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做“弄潮儿向涛头立”,却“手把红旗旗不湿”。而对于以吸引大众,换取更多银两的通俗写手,这种严肃又沉重的话题,自然不在解析他们的方程式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杰出的秘鲁作家略萨说:“文学抱负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地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他的这番话,被我解读为:真正的作家就是文学的殉道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据我所知,全国有统计的数以千万计的作家,大多数都是在选择至少一份工作之余,通过勤奋写作获得“作家”的头衔。但是我不知道,当初为了这个头衔,有多少人想过“文学抱负”问题?哦,是的,想过。后来大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他们曾经有而现在不仅没有反而学会了以“作家”的头衔混饭吃,甚而沽名钓誉、谋取私利?……说到底,这与一个作家的人格是否完善、有无社会担当都有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一位师友曾对我说,他现在基本不读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他指出的主要问题是:写作者普遍学养不够。听闻此言,你可能会质疑:不读怎么能评断?这里,请容许我对这位师友做点简单介绍:他出身书香门第,那个年代也算高门望族,博览中外古今名著,有文学博士头衔,研究魏晋南北朝史论,一流名牌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实践性的艺术家,有多件艺术品在国外巡展或被私人收藏。据我了解,他并非真“不读”,而是读了之后,“触类旁通”不再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正所谓“旁观者清”。恰如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经过三十余年研究中国文学之后,对中国作家发出的忠告一样,这位师友是看到了作家们普遍存在的病症。而我则由此“病症”作了如下推断:学养不够的作家会阻遏人格的完善,也不会有社会担当,更不会写出有成色的作品。所以我这位师友“基本不读”。当然编故事的写手另当别论,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还是略萨说得好:“只有那种献身文学如同献身宗教一样的人,当他准备把时间、精力、勤奋全部投入到文学抱负中去,那时他才有条件真正地成为作家,才有可能写出领悟文学为何物的作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文学的殉道者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想,撇开人文环境不谈,作为真正的作家,要能够或者愿意担当,首先是能沉下心来提升自己的学养;其次是在其间不断找寻失落的灵魂,自我完善人格;再次通过文学写作净化自己感染读者,乃至影响社会。只有这样,才配称得上真正的作家。</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589p7t" target="_blank">【漫步遐思·0002】※“中国式嫉妒”易患抑郁症※</a></p> <p class="ql-block">【附注】高诚,曾用笔名:高成、新岛。国家二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新地》(人民文学出版社)、长篇纪实文学《77天,汶川大地震亲历记》(海天出版社)、长篇纪实文学《生死吟》(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计两百余万字。</p> 漫步遐思·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