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历书史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书,过去叫通书或称时宪书。在封建帝王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布的,人们又称它为皇书。历书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贞元十七年(公元八0一年)以前,历书是装裱成轴,用毛笔缮写的。据《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到太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各地就有木板刻印的历书出售了。唐、宋时,每年年末,皇帝就把新历书赐给文武群臣。宋代苏轼在《谢赐历日表》中说:“夙颁温诏,宠拜新书,吏得承宜,民知早晚。”大意是:众臣子感谢皇上发放历书,使得当官的能按时行政听宣,老百姓也能知道根据季节时令安排农事。历书发展演变至今日已不能与封建时代的历书相提并论了!就其种类而言,有年历、月历、日历、台历、农历、怀历、挂历、电子日历等多种。在内容上有如农事活动、卫生知识、科技知识、天文地理、诗词、书法绘画等统称日历。也有商业公司、工业集团、民主党派、宗教团体自制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日历。设计形式丰富多彩,有的既是记日记事的日历(册、本),又是一种装帧精美的艺术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皇历”的由来:据传宋代掌握科举考试的机构叫学政,有一年考试官批阅试卷时,发现不少秀才把日期写错了。问其原因,秀才们回答:“书生昼夜读书,只能夜观星月计算日期,哪有不差一两天的。”于是,学政奏明皇上,请翰林院来年修撰历书,以便秀才们掌握光阴。由于是皇上授命编纂的,所以把历书称为“皇历”。后来,皇历流传到民间,成为劳动人民计月算日的工具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球地理学标明:在赤道南北各23.5度与赤道平行的圈线,叫回归线。在赤道南的叫南回归线;在赤道北的叫北回归线。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往来一次的时间称为一年,也叫做回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法学研究一回归年的精确时间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65.2424……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但一回归年天数跟历法年天数不完全相等,有+_4日的差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绕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四季——气候冷热变化的周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气候冷热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转动而产生的。回归年就是气候冷热变化的周期。我国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穿越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个省)附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我国的气候温度最高,即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的时间过程中,我国的气候温度逐渐变低,即由夏季 -一秋季;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归线时,我国的气候温度最低,即冬季。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时,我国的气候温度由低变高,即春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为0度时是春分节气)。(见附图所示)从古代起,人们就利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回归年作为制定历法的根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地幅辽扩。历法是根据黄河中下游流域(中原地区)从事农耕的全部过程(从准备、耕作、播种到收获)确定春、夏、秋、冬的。所以,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四季气候温度有显著差异,农事耕作的日历时间点也不尽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传承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掌握四季分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二十四节气的安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季);立夏、小滿、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由圭表测影来决定的。《周髀算经》和《后汉书.律历志》等许多古书中都记载着二十四节气的日影长度数值。这说明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太阳视运动的一种反映,与月亮运动没有丝毫关系。太阳每年在公历3月21日通过春分点,为黄经0度,以后沿黄道运行,黄经逐日增加,一个回归年绕黄道一圈(360度)。二十四节气实质上就是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分,每等分占黄经15度。太阳通过每等分的时间大致相等,每15天为一个节气。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上变化不大每个月份有两个节气。有两句口诀很好记:上半年来6,21;下半年来8,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这些日期可能有一、二天的出入,但不会差更多。在我国用二十四节气自然规律指导农耕活动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华夏文明的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代气象学关于四季的定义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季--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接下来即使有低于10度的日子,也不能超过连续5天,否则不认为是春季的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季--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季--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低于22℃。△冬季--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低于10℃。现代气象学对四季的定义更加详细区分了不同地区换季的节点,对不同地区的农事活动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很好的指导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后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中国人对气象物候的思维缜密和对自然天体透彻的感知能力,是绝无仅有的。一年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气象物候划分,科学地反映了天地自然规律,对指导农事活动、影响人类生活意义重大;对军事行动、政治决策、工业生产、工程建设、科学试验也有参考价值。我们为华夏祖先创造出“时令节气”这一伟大文明遗产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15日于廊坊 许玉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