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2024年2月6日(上篇)

chxiyan

<p class="ql-block">“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汇聚两位中国艺术大师200件(组)代表性作品,以全新的策展和恢弘的气魄,为观众奉献一场两大画坛巨匠的史诗级艺术对话。</p><p class="ql-block">同是描绘自然景象,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各成体系、大相径庭。“中国式风景”的展览主题,之所以用“风景”而非“山水”字眼,是为表明在中西交融过程中中国艺术借鉴西方成果的史实,同时亦包含自然风景(风光)、社会风景(风情)和精神风景(风骨)等意味,涵盖林风眠、吴冠中多元的创作题材;而以“中国式”作为展览立场鲜明的定语,则为强调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对具体艺术实践的价值定位和文化判断。</p><p class="ql-block">展览划分五大板块——主题演绎区、林风眠展区、吴冠中展区、流风余韵区和生平文献区,是对两位艺术大师毕生创作、经历与影响的一次全面梳理,亦是一次深刻致敬。</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主题演绎区”,透过理论与文献资料,对林风眠与吴冠中艺术探索的共性加以分析梳理,围绕“中西之调和”“笔墨的转向”“为人而艺术”三大话题,展现二人在各自历史时空下面临的困惑、困难、奋斗和选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为人而艺术(灵肉之争,内外之维,艺术本质的探索,个人风格的形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艺术为何?学界素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之争,重形式或重内容之争,而实际上皆是为人。艺术最关键的无非是表现人生、人性和人心,表达真实的感受、感想和感悟。面对这道选择题,林风眠和吴冠中再一次做了异于时人的解答,都主张艺术应表现生命、表达情感,服务于人类;都强调艺术中的形式美及其独立价值;既不是去迎合套用时代潮流的模版,也不是为新而新、纯形式的天马行空,他们也为自己不迎合俗流的独立探索付出了代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风眠为了精神的超越而苦求形式,认为形式本身的价值可以超越主题范围之外,不能拿同一个模子去套所有作品。吴冠中强调 “形式美”的自律性,反对“题材决定论〞,批评狭隘的写实叙事性艺术。艺术家正是以其具有高度的个人化探索定义并拓展了艺术的本质和内涵,并以此实现艺术为人的社会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捧白莲红衣仕女 ,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是一位中国传统古装仕女,她黑发高绾、修眉细眼,脸微领、目低垂,着淡粉色衣衫,双手捧一枝莲花,席地而坐。背景为中式圆窗,窗外景象作虛化处理。仕女右手边置一白色细颈长瓶,瓶中花叶滃然。</p> <p class="ql-block">绣球花 Hydrangea,作者:林风眠,创作:197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采用方纸布阵,近距取景,色彩绚丽的绣球花充溢画面,显得饱满旺盛。充分体现了林风眠将印象派的色彩技巧与中国的水墨技法融合一体的努力,其色彩将主观的色彩感觉与自然的新鲜、活力融为一体,具有体量感,色泽层次盈满画面;同时又饱有水墨空灵的笔意,善于运用明暗冷暖的对比关系,于富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画面中呈现东方含蓄空寂的审美意味。这种大胆将西式的色彩元素和技法运用于宣纸之上的做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视觉元素,画界往往称之为“彩墨画”,以与传统水墨相区别。</p> <p class="ql-block">黄河 The Yellow River,作者:吴冠中,创作:1998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创作了多幅黄河题材的作品,有油画,也有国画,形态各异。此油画《黄河》应描绘的是他所见到的山西壶口黄河大瀑布:奔腾、咆哮,层层叠叠的翻滚,没遮拦的撒野,天崩地塌,似乎将吞噬一切,是黄浆浊水,排斥了“洁白”“银亮”等歌颂美丽的形容词,呈现出一泻千里的形态,令人畏惧,突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和壮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风眠曾以社会化的艺术运动提升民众,改造社会,挽救中国,但最终转向了个人化、内向化的艺术探索实践:“你必须真心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他反复画的花,是少女,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其仕女画也是对母亲、对女性的深情致意。他画的正是人味,是生命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世纪30年代以后,吴冠中的足迹从国内各地扩展到世界各地。无论何时何地,他总优先考虑造型原则和形式美感,以点线色提炼物象,他画出了自己内心的风景,也画出了所有人的故乡。艺术家真挚的个性化表达里包含着普遍的人性和情思,表达了我们理想中风景的样子,我们想去的地方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八) ,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静物画是传统的西画题材。大约1940年代,林风眠开始了静物画的创作,一直持续到晚年,静物画的风格也有所变化。这组作品是他早年的静物画,侧重结构与空间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白手套 White Gloves,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此画近看细节处是粗犷的笔触和极写意的线条,而远看却是扎扎实实的结构与存在感。这种颇有</p><p class="ql-block">“移步换景”之妙的视觉效果源自林风眠最大胆的创新:为了强化作品的表现力,他创造性地将水墨与水粉、水彩交替复合使用,产生浑厚强烈丰富多变的艺术效果。《白手套》这幅的透视或许也应从一定距离之外才可得其真味。</p> <p class="ql-block">人之家 Households,作者:吴冠中,创作:1999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很重视作品中的平面性和构成性,装饰性和简洁性,而不是完整性和精致性,所以他总是会采用分解、变形、扭曲等现代艺术手法去改变或突出一些元素,减少或加进去一些元素,而这正好使他可以赋予景物静止的轮廓以韵律感与新颖的形式,如果说,他的画具有音乐一般的视觉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了。</p> <p class="ql-block">都市之恋 Love of the City,作者:吴冠中,创作:2002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艺术的形式美和抽象美是吴冠中一生追求的东西,《都市之恋》代表了这种可贵的探索。这是2002年所画,当时的画家已经83岁高龄,他一生画过多幅表现城市题材的作品,是国内比较早注意到对城市的审美与艺术表达的画家。他以他对审美的敏感,将城市的表现纳入自己的笔下。他甚至不考虑房屋的结构,以形式美的眼睛放眼看去,房屋是山,路是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风眠东寻西找的成果是创造了不论媒介、画种区分的“彩墨画〞,借西画的光、色、造型、构图等使传统国画的面貌大为改观,完成了光、色、墨的有机结合并拓展了国画的色谱和色彩观念。吴冠中则水墨油画并进,自由出入于梵高、马蒂斯、郁特里罗、蒙德里安等西方现代艺术家,为水墨艺术开创了抽象的一种范式,也为世界油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笔墨的转向(古今之争,纵向之维,时代风格的探索,传统出新的魄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笔墨当如何随时代?中国绘画界形成了以笔墨为核心的品评习惯,各种笔墨程式和规范限制了创作的白由挥酒。林风眠认为,现有艺术法则一旦不适合创新表达了,那就应该去打破。吴冠中甚至特别研究了 《石涛画语录》,以石涛的案例来证明凡创新吉皆要有打破成规的勇气和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舞 Dance,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所有作品中,以“敦煌”题材最为稀见,而出自20世纪50年代更显金贵。林风眠极推崇敦煌艺术。1952年更直言敦煌石窟的壁画是东方最好的美术品,更是许多欧洲大画家理想中所追求而没有得到的境界。“其两线之间的平涂,中间色的度数,几乎是人手不能画成”。而这不可能的任务,经过他反复探素,最终达成登峰造极的高度。此画表现两位女子,一位坐而抚琴,另一位闻声起舞,不见明显勾线,而采用色彩平涂方式,颜色以青绿冷色调为主,以赭色涂面,领口袖口涂白,色彩层次和谐而丰富。</p> <p class="ql-block">舞蹈 Dance,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类別: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敦煌系列是林风眠仕女画中极为珍贵稀少的种类,此面创作于1950年代,同《舞》风格类似,都是一女坐而抚琴,一女舞蹈,但人物衣饰以黑色杂以青绿,背景也以黑色为主,风格更为沉郁。</p> <p class="ql-block">紫藤 Chinese Wistaria,作者:吴冠中,创作:1991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与紫藤的渊源来自苏州拙政园中那株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初次见面,正值秋冬,其时并无花朵,但枝藤蔽天,密线织网。几年之后,画家作了几幅以藤线为主题的画面,都命名紫藤,点缀了紫色的花朵,并题款曰:“偷来名园紫藤,移植自家庭院,手忙脚乱,恐难成活。紫藤早已是中国传统绘画常见题材,子孙继承遗产者多兮,我恐非嫡系,故只能坦白是偷的。”</p> <p class="ql-block">情结 Emotional Complexes,作者:吴冠中,创作:1992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苏州留园有巨大的山墙,墙上爬满爬山虎的枝藤,1980年吴冠中带学生来上课,邂逅了这面山墙。那时他只有一个小小的速写本。返京后,他多次创作,尤其陶醉于枝条之间的缠绵穿插。1992年画家索性抛弃了具象之约束,一味发挥抽象之情爱纠缠,于是诞生了这幅《情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风眠从各类民间艺术广泛吸取养分,通过中国戏曲重新认识立体主义对时空的自由处理,借皮影的几何形打造中国式抽象效果。其流畅、迅疾、灵动、露锋有时粗重的线条糅合了汉画像砖、宋瓷、皮影、敦煌壁画和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认为笔墨应绝对服务于艺术家创作情感的表达,并试验了排笔、针筒滴洒等方式经营画面。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强调书法用笔的传统笔墨规范,拓展了笔墨的范围和概念,也因此曾被拒之国画门外。</span></p> <p class="ql-block">松涛 Roaring Pines,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此画充分利用了淋漓的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效果,整幅画面基本全用赭色,但又有一种丰满的色调,表达出了景物的质感、空间感和掺入了画家深情地面对自然的特定意境。</p> <p class="ql-block">黄河 The Yellow River,作者:吴冠中,创作:1997年 ,类别:纸本设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传统笔墨标准来看,林风眠吴冠中的行笔运墨的确不符合常规。二人以融贯中西的学养、新鲜的时代经验、个性化的笔墨塑造了水墨画的新面貌,让文人审美为主导的国画创作融入活泼的民间血液和时代要素,打破了传统国画相对单一固化的评判标准,开辟了国画发展的新航道,让后来抽象水墨、新水墨、实验水墨等多元发展的现代水墨艺术生态成为可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中西之调和(东西之争,横向之维,中西融合的探索,中国立场的表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中国绘画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我们无法避开西方的影响和不同文明间的互鉴。西方现当代艺术是人类文明共同的新近遗产,是否有能力应对以及如何应对也是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此外,中国传统非常厚重,借他山之石攻玉是讨巧的办法,因而“如果中国会产生世界级大师,他必是融贯中西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画借鉴西方艺术进行现代转型主要有三种样本:一是徐悲鸿结合西方古典艺术的新写实型水墨,二是林风眠调和西方现代艺术的新写意型水墨,三是吴冠中接续林风眠写意型进一 步发展的抽象型水墨。</span></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广泛学习研究了各类民间艺术,同时取法唐宋美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等。吴冠中始终在探索:如何同时做到让群众点头,专家鼓掌?一言以蔽之,两位艺术家都做了雅俗共赏的努力。林风眠通过中国戏曲重新认识了立体主义对时空的自由处理,并借皮影、剪纸的几何形打造中国式抽象效果。吴冠中富有构成感、去中心化的满铺画面和民间艺术连续纹样的设计感频多关联,其汉柏、河流与长城等题材的作品往往蕴藏龙腾之势,在龙年到来之际,结合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展览特别遴选部分馆藏剪纸, 皮影精品,借以呈现饱含民间民俗,民族意味的中国式风景。</p> <p class="ql-block">猫头鹰 / 剪纸</p> <p class="ql-block">鱼戏莲 / 剪纸</p> <p class="ql-block">二龙戏球 / 剪纸</p> <p class="ql-block">旦角•观音头茬 / 皮影</p> <p class="ql-block">头荏•旦角•翎子头(二) / 皮影</p> <p class="ql-block">净角•甩头头茬(四) / 皮影</p> <p class="ql-block">小旦影人 / 皮影</p> <p class="ql-block">头荏•小旦(一) / 皮影</p> <p class="ql-block">龙王头荏 / 皮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林风眠个人展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风眠(1900 -1991)</b></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先生是 20 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中西融合”思想的开拓者,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其艺术生涯也是 20 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他的创作实践,中西调合的主张,“为艺术战”的呼吁,引领中国艺术革命的家国情怀,构筑了富有民族性、时代性、创造性的艺术,不仅丰富了 20 世纪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创作探索,也给众多后来者如吴冠中、赵无极、 朱德群等以启蒙,开启了中国艺术的新时代。 英国牛津大学学者苏立文评价说: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p><p class="ql-block">“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谓林风眠其人其艺的写照。为人方面,他温润嫌和,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乃至时人对自己作品的误解差评能泰然处之,一副画自己的画,让别人说去的态度。并生张“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和德艺兼修:“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就建筑在道德的基础上。所以,一个美术家,同时得自勉是个道德家。”艺术方面,他笔耕不辍,反复打磨技法,强调真情和“人”味,喜欢读书,注重思想,其创作文质兼优,哀而不伤,从形式到内涵都扎实、醇厚、<b>隽</b>永、圆融。</p> <p class="ql-block">鲜花(一),作者:林风眠,创作:1975年,类别:纸本设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学习探索期 (1919-1950)</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此期包括三个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是留学阶段(1919-1925),艺术观形成的时期,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学习西方现代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是执管院校阶段(1926-1938),开始艺术革新,以外向的、社会化的艺术运动实施救国抱负,强调“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主张“平民艺术”,认为艺术家“应负相当的人类情绪向上的引导”作用。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艺术实践方面,以模仿现代主义的油画创作为主,同时进行水墨画材料的探索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是艺术探索阶段 (1939-1950)。因人事纷争离开学校,艺术社会化运动结束,转入个人化、内向化的艺术实践探索。抗战时期,条件所限,以较便利的水墨、水彩、水粉等进行绘画探索并打破画种边界。拒绝“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的写实主义,借西画要素改造传统水墨画,广泛吸纳各类中国民间艺术的手法和趣味,探素了方形构图,瓷绘和汉画像砖线条,敦煌壁画的平涂画法,以及光、色、墨的结合等,其代表性的山水风景、静物花卉、人物仕女、禽鸟等题材已全面展开试验并见“风眠体”雏形。</span></p> <p class="ql-block">江舟,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在山水画方面林风眠也进行了探索,用粗重的黑色线条勾勒山的轮廓,不见皴法,笔触随意潇洒。前景处用淡墨阔笔涂抹出江水和岸渚,作风相当大胆。</p> <p class="ql-block">风景(之四),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江上,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嘉陵江,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风景之二——沿江村落,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燕昵,作者:林风眠,创作:194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时,吴冠中是他的学生。这件林风眠为吴冠中结婚而创作的 《燕昵》,不但见证了吴冠中的爱情,也见证了他们共同追求艺术理想的师生缘。作品寥寥几笔画了两只立于紫藤架上的小鸟,依偎厮守,恩爱动人,生动的笔墨和巧妙构图,营造了一个旖旎的情爱画面。2009年12月吴冠中先生将这件作品无偿捐赠给浙江美术馆时,动情地说:“这是我的结婚证书,我把她托付给你们了。”</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二) ,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静物画是传统的西画题材。大约1940 年代,林风眠开始了静物画的创作,一直持续到晚年,静物画的风格也有所变化。这组作品是他早年的静物画,侧重结构与空间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红菊 ,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早期静物画受到野兽派的影响。这张作品里的玻璃花瓶和水果盘用白色刻画出高光部分,质感和光影的表现显示出来自西方现代派的影响,瓶中红菊的花瓣直接用色彩涂抹,则来自于中国传统花鸟的没骨法,而这二者被如此和谐的统一在画面中,毫不冲突。</p> <p class="ql-block">茶壶水果,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罐,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九) ,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静物画是传统的西画题材。大约1940年代,林风眠开始了静物画的创作,一直持续到晚年,静物画的风格也有所变化。这组作品是他早年的静物画,侧重结构与空问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一),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赏花,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仕女,作者:林风眠,创作:1947 年,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花朵,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少女,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白鹭 ,作者:林风眠,创作:1930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此画是林风眠早期花鸟画。林风眠的花鸟画主要有两种题材:一种是水鸟,包括鹤、鸬鹚、鹭等;另外一种是树枝上的小鸟,如麻雀、乌鸦、猫头鹰等。20世纪30至40年代他常画丹顶鹤,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多画孤骛、白鹭等。这张作品和他后期多用线条的花鸟画不同,用的是水墨渲染的技法,是探索期的另一个方向。</p> <p class="ql-block">仕女(之五),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仕女(西厢记),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品茗 ,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早期仕女侧身像,从带有花边的衣饰看人物应为时髦仕女。表现手法相当写意,衣服仅用流利的笔法几笔勾勒而成,然后用淡彩加以渲染,意态生动,元气淋漓。</p> <p class="ql-block">半女生像,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 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春天,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菊花花瓶 ,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玻璃质感的花瓶,黑色的、不规则透视的花盆,块面状的背景,均能看出来自于西方现代派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五),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一束花,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静物(之七),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金鱼,作者:林风眠,创作:194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成熟期(1951-1976)和晚期 (1977-1991)</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术教育推行苏联模式的现实主义,其新派画不被院校埋解,后移居上海。在艺术实践上,林风眠不囿于画种的门户之见,其创作是中国绘画在现代的一种全新样本。认为不能"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看得太狭隘”,“决不是也不可能拿历史上过去的东西,如自然主义或学院派的东西来替代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美术上传统的技法很多,不能拿同一个模子去套所有作品,否则“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的产品就大量出笼,霸占艺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多次参加上海美协组织的下乡写生活动,有了接触新生活、 新题材的机会,作品以农村生活、戏曲人物、仕女、静物花卉、风景、禽鸟等题材为主。其存世作品以该时期的创作占大部分,“风眠体”已臻成熟,格体严谨,光色交织,色墨无碍,意蕴隽永。尤其 70 年代以来的作品更趋简率,表现性强,用笔造型恣纵肆意,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宣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生命最后的 14 年里移居香港,创作体现出更深的人生思考和宁静淡定的特点。出于形式研究、 艺术探索和情感慰藉的需要,林风眠重绘思索人生和命运的早年创作题材,对成熟期同类题材进行回忆再创作,有如回旋曲,乐章结尾又走向了对开篇的呼应和变奏。</span></p> <p class="ql-block">松园,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1950年代的风景画系列之一,构图近乎特写,近景的松树用浓墨画成,稍远处则处理成朦胧的绿色调,形成节奏感,对比鲜明。这张描绘的相当细腻,地面上的草丛,远处树干上的脉络,皆用细笔描出,甚至树下还有一张白色的座椅也被一笔一笔画出,使得画面充满了细节的生动。</p> <p class="ql-block">秋,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山庄(之一),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村舍,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山溪,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风景(之一) Scenery (1),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此画为林风眠1950年代创作的风景画,采用近景构图,数间白墙黑瓦的村舍掩映在高大的乔木中,景物皆用粗线勾勒加以点染,信笔而成,形式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秋天,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山丘,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成熟期的风景画,并不仅限于西湖和秋林两类题材,还有描绘松林、山村、农舍、溪流、海浪等题材,打破了陈陈相因的绘画程式,冲破了深厚的文人题材,将民间艺术的情趣注入绘画,带来清新而鲜活的生命力。此画为林氏少见的深远构图。</p> <p class="ql-block">金秋 Golden Autumn,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眼的《秋林》 系列作品是迷人的,唱主角的景物由西湖变成了五彩缤纷的树林。秋林系列作品的构图,多采用近景的水、中景的树和远景的山相结合的方式,画家往往通过亮丽的色彩来拉近中景,拉长树木的高度,有意压缩远山的空间,来增强整幅画的视觉张力。秋林系列最突出的特点是背光色彩的强烈对比。浓重的山色与光亮鲜艳的树叶的对比,光线和明暗的对比,把水墨的透明感和色彩的光亮感融为一体,表现出秋景的灿烂与明媚。画面凸现出厚重而欢快的风格,博大宽广。</p> <p class="ql-block">湖滨,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柳林,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独立,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山村花坞,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双鹜 A Pair of wild Ducks,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暮色阴雨之中,双鹜疾飞过苇荡的景象。画幅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画家以浓墨横扫,阴云密布的天空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面积,墨色深浅而造成的肌理变化,形成乌云翻滚、疾风暮雨的效果。前景中墨色的芦苇以迅疾锐利的线条勾绘,讨于深暗的背景之上,剪影般地顺风偃抑,参差错落,与横涂的天空、堤岸、水面相穿插,打破了横向的秩序,形成画面富于张力的平衡感。画幅中央一对鹜鸟逆风疾飞,虽然形体娇小,简笔勾绘,却形成视觉的焦点,将一种勃发的生命之美灌注于阴沉压抑的画面之中。透露出画家孤寂而不平静的内在情怀。这幅画充分运用了墨的变化来描绘物象,但在构图、画法上又有别于传统。</p> <p class="ql-block">芦苇孤雁 A wild Goose Flying over Reeds,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秋风萧瑟中,孤雁过苇塘的情景。画幅右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和印鉴。画家以水墨渲染出天空、水域,再以赭色横涂,表明由近而远的道道沙渚,近景中有稀疏的芦苇随风摇荡,以税利迅疾的墨色线条勾绘,参差起伏,纵向排列,与横涂的天空、沙渚、水面相穿插,形成纵横交错的韵律。沙渚之上,孤雁从右向左低飞而入画面,将一种生命的动感灌注于清远萧瑟的画面。画面水天相交、氛围清冷孤寂。</p> <p class="ql-block">夏天 Summer,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多画秋色而少画夏天。这幅夏天没有秋色系列鲜明的色彩,反而整体采用冷色调,深浅不一的绿色和白色,地面上星星点点的各色野花,共同交织出了和谐的夏季交响。</p> <p class="ql-block">池塘 Pond,作者:林风眠,创作:1958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风眠依托彩墨的鲜明表达,大胆而敏说地采用「墨迭色、色叠墨」的技法,塑造出霞光万丈、光色流转的独特视觉韵味。作品以浅墨铺底,墨线勾形,再以秋林的橘黄、金黄、柠檬黄、山岚的群青、紫红、瀑布的留白渐变,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对比,如现斑斓奇境。漫天碧透、层林尽染,并逐渐向下汇聚于中景的碧草秋林,色彩由浅转深,以浓郁重彩,渐之在墨底衬托下斑斓绽放,熠熠生辉,一展山林中池塘边的秋意正浓。</p> <p class="ql-block">农舍 Farmhouse,作者:林风眠,创作:1953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953年林风眠从苏州天平山游览回来路过苏天赐家,兴奋地对苏说去天平山收获很大,可以画一种新风景了。在天平山风景中,林风眠发现了一种色彩上、造型上、空间上都富有诗意的景色。他这个时期风景画,以平原秋景最具特色。远山树林、小河、房舍是其风景画的主要语言。这幅树林中的村舍就是他这个时期刚刚开始时的作品,已经具备了此时风景画的重要元素。</p> <p class="ql-block">松 Pines,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苍松耸立的景象。画幅左下角有“艾青兄正画”的题跋,另有林风眠的题款,印鉴为“林风暝印”(朱文)。画家以粗笔勾绘树干,浓墨涂抹松枝,再以淡墨或掺以赭色晕染树干。松树参天立地,造型古拙,相互掩映充塞画面,画幅上方微露阴暗的天空,整个画面显得苍凉朴拙,不同于林风眠其他类型画作那种优雅唯美的风格。画面采用方纸布阵,满构图,中近距离取景,被描绘对象显得鲜明突出,这得益于西方现代美术的构图与关照模式;而以中国式笔墨皴擦的松枝,以墨色晕染和留白共同呈现的天空背景,又让观众看到传统元素的运用;同时画家墨中参色,大胆将西式的色彩运用于宣纸之上,画面色彩显得浓厚、饱满、沉着。这种中西融合的方式,显示了林风眠探索中国绘画现代化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青桃盘仕女,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青衣仕女 Lady in Blue,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是一位正面端坐的中国传统古装仕女,她黑发高绾、颀颈削肩、眉目低垂,着青色衣衫,双手捧一莲花,席地而坐。背景按中式屏风样式被切分为三段,仕女左侧身后置一淡蓝色细颈长瓶,瓶中花叶滃然。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另有钤印:林风眠印(朱文)。画面采用方纸布局,中近距离取景。背景差不多被均匀切分为三段长方形,左边一块深褐色做底,上饰黄褐色团花,中、右两块分别以黄、灰涂抹作虛化处理,右侧交色背景前的瓶花,与右侧团花和前景人物相呼应,灵活地平衡了画面。人物占据画面构图的三分之一,画家主要通过白粉在蓝色底子上勾绘出的流畅弧线来表现人物的仪态之美。以圆弧曲线为基本元素的仕女造型冲破了方形布局中那种四平八稳的秩序,使画面看起来既重心稳固,富于装饰意味,同时又充满灵动的飘逸感。</p> <p class="ql-block">白莲仕女 Lady Holding a White Lotus,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是一位中国传统古装仕女,她黑发高绾、颀颈削肩、眉目低垂,内着白衣,外着深蓝色长衫,双手捧一莲花,斜倚而坐。背景为一花枝弥漫的屏风,顺着仕女斜倚的角度摆放。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这幅画采用方纸布局,近距离取景,仕女斜倚的身形几乎占据画面二分之一的面积。屏风背景将画面作了纵向矩形切割,而仕女斜倚于前,打破了单一的纵向秩序。画家以圆弧色块高度简括地勾绘出仕女的身形,既调和了画面矩形直线造成的生硬感,又传达出温婉的情调。</p> <p class="ql-block">琵琶仕女,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绿衣仕女 Lady in Green,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是一位斜倚而坐的中国传统古装仕女,几乎占据画面二分之一的面积。她发髻斜绾、颀颈削肩、修眉秀眼,内着白衣,外罩绿色衣衫,姿态慵懒缱绻。这幅画采用方纸布局,近距离取景,画家以圆的各种变体高度简括地勾绘出仕女的身形,如椭圆的脸、浑圆的身躯、柔软微曲的纤臂,阴阳鱼似的双腿轮廓,等等。这些圆弧线条和圆形色块打破了方形画面的规整秩序,在严道整饬中传达出灵动的气息。色彩主要运用同系色调,通过内衣的亮白形成感光点,既提亮画面,又造成光影朦胧的效果,画家大胆将西式的色彩运用于宣纸之上,丰富了中国画的视觉元素,画界往往称之为“彩墨画”,以与传统水墨相区别。画面整体氛围朦胧含蓄,富于中国古典审美的情韵。</p> <p class="ql-block">弹琴仕女 Lady Playing the Qin,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在浅灰黄的底色上,绘有一位弹拨古筝的中国古装仕女,她黑发高绾、领首低眉,内着淡蓝色衣裙,外罩青交色衣衫,侧身坐于赭红色坐凳上,纤手轻抚琴弦,背景只以简笔勾勒出窗楼、书籍、瓶钵之类,仕女身后是深灰色垂幔,画作右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印鉴为“风”。这幅画采用方形布局,斜角构图,人物置于前景,画面单纯明朗、主题突出。仕女的形象由取自唐宋瓷器上的那种流畅圆润的弧线勾勒,再以饱含水分的浅青淡蓝渲染,最后以白粉在仕女的衣领、袖口、下裙处抹刷了几笔,于清冽的色泽中造就一种素雅而半透明的效果,类似于唐宋瓷器的素净和清新。</p> <p class="ql-block">琵琶仕女 Lady Playing Pipa,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类別: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是怀抱琵琶的中国古装仕女,她黑发高绾、颀颈削肩、眉目低垂,着淡黄色衣衫,抱黄色琵琶席地而坐,仕女左侧是简笔勾勒的书与花瓶,身后几道朱线表示栏杆。画面其余部分以深浅不一的淡粉色涂抹,暗示出空间的变化。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印鉴为“风”。画家以流畅爽滑的弧曲线勾勒人物,林风眠曾说曲线可谓“美与生之线”,他创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圆弧曲线来勾勒人体,虽然摒弃了细节的真实,但却能完美地表达女性的温柔婉约之态。画家再以饱含水分的墨、色渲染,色彩素浄透明,人物之外以浅灰作浓淡不一的涂抹,与前景人物的色调调和统一,书、瓶、栏杆等以简笔勾勒,只在领口、袖口、瓶身处以白粉提亮,加强了画面的光感,使大面积使用的同系色调不至于混沌一片。意境含蓄典雅,技法与风格都接近传统水墨人物。</p> <p class="ql-block">读书仕女 Lady Reading a Book,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仕女黑发高绾、颀颈削肩、着淡墨色衣衫,手执书卷坐于凳上,身后是朱笔勾勒的中式栏杆,以及水墨涂抹的立柱和垂幔,余下部分,作留白处理。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印鉴为“风”。这是一幅富于传统水墨韵味的仕女画,画家以流利的线条作简笔勾勒,再以饱含水分的墨、色作大面积的晕染,但用墨用笔都有独特之处。该画的线条不追求传统绘画讲究的书法力度,而是吸取了唐宋瓷器上流畅灵动的绘线风格,以能呈现体量为目的。简单的勾绘之后,以水墨晕染,画家以墨为色,笔触轻重不一,通过笔的走势和墨色深浅浓淡的变化,表达出物体的体量和质感以及空间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吹笛仕女,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梳头仕女 Lady Combing Her Hair,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仕女颀颈削肩、领首低眉,着淡墨色衣衫,外罩透明纱衣,举手捋发坐于凳上,身后为矮几花瓶,以及虛化的背景。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印鉴为“风”。这幅画采用方纸布局,中近距离取景,人物居于正中。画家以流利的弧线作简笔勾勒,线条不追求传统绘画讲究的书法力度,而是吸取了唐宋瓷器上流畅灵动的绘线风格,以能呈现体量为目的,弧形的曲线勾勒出各种圆的的变体,抽象而又生动地描摹出仕女柔美的身姿。这些弧线和圆冲破了方形布局的整饬稳定,使画面看起来既重心稳固,同时又饱含灵动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小花,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渔妇 Fisherwomen,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张作品是1950年代画院组织去舟山写生时林风眠所画。当时随行的郑重多年后回忆当时的情景:“林先生写生的时候画当地的牛,那牛转来转去,林先生也跟着牛一起转来转去地画,他拿着画板,牛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后来我看到过他画的一幅画,是舟山的妇女捡鱼,这张画就是林先生在舟山写生回来后创作的。”这张根据写生创作的作品表现舟山渔场捡鱼的情景,相当生动,渔妇的穿着动作都符合人物身份,极具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轧钢,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农妇(收获),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绣鞋,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乡村学校,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农妇,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农妇(育花),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读书声,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农妇(劳作)(之二) ,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是林风眠创作的高峰期。他以中国水墨宣纸结合西方艺术的实验,已见成果。除仕女、静物、荷塘、秋景等林氏已了熟于胸的题材之外,农村、渔场、工地、工厂等具有时代标记式的作品,成为此一时期林风眠作品的新元素。这组 《农妇》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950年代画院常常组织画家外出采风写生,新的人物和场景进入林风眠的画面。这组作品呈现了不同劳动场景下的农村妇女们,用流利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块表现人物,虽然劳作空间不同,但是其中呈现出来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却是相同的。</p> <p class="ql-block">农妇(田间),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芦花 ,作者:林风眠,创作:197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很多作品会给人一种清静、空旷、抒情之感,独具个人特色。他描绘的画面,看似是对自然景象的采写,却不乏在市井烟火中求索的立意和追求宁静致远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芦花》的艺术语言表达得尤为自由洒脱。未经细致描绘的芦苇与花朵形态在宁静的海面上伸展,远方的落日余晖和天空中的云朵相互映衬,让画面多了几分温暖与鲜活感。画家让短促的线条化身为芦苇的花叶,这些高高低低、整齐排列的线条,让画面充满节奏感,仿佛一曲交响乐正在海边奏响。</p> <p class="ql-block">鹜群 ,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芦苇和孤鹜是林风眠最深入人心的绘画题材。苍茫天地间,飞离芦苇的群鹜让人感慨命运的百转千回,嗟叹人生的镜花水月。虽然林风眠一直坚持主题或文学性对于作品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然而这些作品的感人之处却在于其中“人生到处何所似,恰似飞鸿踏雪泥”和“秋水长天行人难觅”的诗词意境。</p> <p class="ql-block">芦苇,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 ,作者:林风眠,创作:1959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眼喜欢用方形的纸张来作画,不喜题跋,对此,林风眠说:“我为什么采用方构图呢?这是中国宋画的传统。”林风眠的静物画主要是“方纸布阵”,表现形式有特写式、平衡式等。特写式即绘一个主要对象并尽可能拉近它,减化环境描写,有如摄影的特写镜头。均衡式即将所绘的元素安置在不同的区域并将其和谐统一起来的构图样式。林风眠在静物画中强调饱满的构图,喜欢将画面密密麻麻的画满,虽很少留空白,却不给人以闭塞之感,达到构图的“饱满”与韵味“空灵”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静物 (之三) ,作者:林风眠,创作:1961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此画为林风眠创作中期的静物作品,以利落的白线勾勒桌面物体,此具呼吸感的细线令画面产生半透明的晶体感,为画境增添了些许灵动的轻盈,打破室内静谧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器皿,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野花,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百合 ,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艺术生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无论在色彩处理、构图选择还是线条运用上都独辟蹊径,别开新面,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时期也堪称其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室内花果静物画占据了极大比例。难能可贵的是,林风眠的这每一幅静物画都不重复,也都极为耐看。这幅 《百合》就是这段时期创作的佳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栖 ,作者:林风眠,创作:197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枝头小鸟是林风眠笔下常见的花鸟画图式。栖息在枝头的一群小鸟带来了春天的和谐气息。</p> <p class="ql-block">梨花小鸟 ,作者:林风眠,创作:197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生机盎然,春意盎然。小鸟是林风眠笔下常见的题材,此画用简洁的线条勾勒枝条,用粗放的笔触点绘出静立枝头的数只小鸟,自在逍遥之意,跃然纸面。</p> <p class="ql-block">红叶小鸟 ,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枝头小鸟,如麻雀、乌鸦、猫头鹰等,是林风眠笔下常见的花鸟题材。通常这些鸟儿并不会被仔细地进行细节的描绘,而更像是一种意象、一种形式化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猫头鹰 ,作者:林风眠,创作:196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画中形象为秋叶和静立的猫头鹰。画作左下角有“林风眠”的题款和朱文钤印。这幅画以水加彩晕染,再以墨色勾绘,描绘出秋日霜叶渐浓的景象。前景以淡墨晕染并以浓墨点画出兀然静立的猫头鹰,背景为大片留白。画家采用方纸布阵,特写式的近距取景,重视画面的平面构成而弱化纵深表现,这种处理使表现对象更显单纯、明朗。画面氛围温暖、宁静、安详。猫头鹰是林风眠笔下常见的题材,它们多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静观世界,专注而警觉。曾被时人批评为“令眼看世界”,就象画家本人一样。林风眠则在日记中自述到:“画就在于画鸟像人、画花像少女”,也许画家是默认这种评价,换个角度,这实际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这幅画的技法与风格都接近传统写意花鸟,画家充分发挥了中国画水晕墨章的效果,画面保有一种透明朦胧的美感,构图、笔法都简洁大气,色彩单纯却能见出微妙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秋鹭(之一),作者:林风眠,创作:197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立 ,作者:林风眠,创作:1963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此画作于1960年代,是林风眠的花鸟画成熟阶段的作品。立于枝头的小鸟是林氏笔下常见题材之一,小鸟的形象比中国传统大写意中的鸟儿更为抽象,也不见于西方绘画,是独属于林氏自己独特风格的花鸟画。</p> <p class="ql-block">雏鹭,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歇 ,作者:林风眠,创作:195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此画是林风眠1950年代在画院时期的花鸟画,画一栖息枝头的小鸟,墨简而用线凌厉,画面左下角有签名“风眠”,并钤朱文名章。</p> <p class="ql-block">菖兰 ,作者:林风眠,创作:1961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林风眠中晚期的静物画重视光、色和平面分隔技巧,而不大强调西方古典绘画所追求的三维空间感。</p> <p class="ql-block">鸡冠花 ,作者:林风眠,创作:1961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圆中有镜,寓俏于拙,这是林风眠画面迷人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缠绵”是林画的特色,“饱满”是林画的另一特色。他的画幅多方形,画中内涵多圆形。方与圆其实是一致的,方圆相套时适应得很协调,都骑跨在扩张与收缩的边疆上,最充分地托出了量感美:满满墩墩。团团的大理花、团团的罐、大团小团镇坐画幅中堂,排斥尽空虛与懒散。一丛浓艳的弧状鸡冠花盛在弧形的盆里,高处的弧线紧紧拥抱着低处的弧线,炽烈的感情溢于画面。</p> <p class="ql-block">蓝色花,作者:林风眠,创作:1964年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梨花,作者:林风眠,创作:197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绣球花 ,作者:林风眠,创作:1975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采用方纸布阵,近距取景,色彩绚丽的绣球花充溢画面,显得饱满旺盛。受印象派绘画明亮新鲜的色彩追求影响,画家也选用了鲜艳明丽的红、黄、蓝三色,但主体以偏冷的兰紫为基调,明亮的黄、浓烈的红占据的面积不多,却因色彩的强烈对比,而能从一片蓝紫的花丛中跳跃而出,与蓝紫的基调相互映衬,形成非对称的均衡效果,绚丽中包含冷艳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鲜花(之二) 作者:林风眠,创作:197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采用近距取景,构图饱满紧密。红色的花束填满画面,显得生机勃勃。花瓣和枝叶高低错落,穿插安排得别致、生动。这幅画既有粉彩油彩的浓郁,又具有水彩的轻盈。体现了林风眠探索融合中西艺术形式与技法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大理花,作者:林风眠,创作:1976年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九十自述</p> <p class="ql-block">风景 ,作者:林风眠,创作:1980年代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此画是林风眠晚期作品。上海时期的他仍在探索欧洲现代主义绘画、中国画与自己绘画语言的结合,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香港时期的林风眠则不仅是对这种语言自由充分运用,并对他以往各个时期题材,甚至画幅尺寸,都有温故重写,早年常作的横幅大画、宗教题材一一再现,新的题材也在尝试……作品数量之多、风格面貌之自由都成为林风眠一生巅峰。</p> <p class="ql-block">仕女,作者:林风眠,创作:1980年代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生平文献区</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艺术年表</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师承</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的论著</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与上海</p> <p class="ql-block">在本篇中主要介绍了展览的主题演绎区和林风眠展区内容;展览的吴冠中展区和流风余韵区内容将在下篇中介绍,详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iwjiy7"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2024年2月6日(下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