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简乐</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71236405</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唐寓之起义</span></p> <p class="ql-block"> 唐寓之起义是发生在486年南齐时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反对南齐政府的“检定户籍”。</p><p class="ql-block"> 东晋、南朝的户籍问题,由来已久。</p><p class="ql-block"> 西晋灭亡前后,北方南迁的世族和人民,在江南建立了许多侨郡(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在原有领土沦陷后在他地建立的侨制机构)、侨县。这些侨郡、侨县的土地和人口不在政府户籍上登记,自然也都免于向政府交租税和服徭役。东晋政府实行“土断法”,把侨寓的人登上户籍,强迫他们向政府负担租税、徭役。364—413,东晋政府两次大规模地实行“土断法”,把不少侨郡县裁去。南朝刘宋孝武帝时,继续推行土断法,一次把雍州所属的三郡十六县,合并成为一郡。到了南齐时,土断法基本上在南方推行了。但是,户籍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完全解决。</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一种,“黄籍”,是政府掌握的基本户口簿。由于黄籍关系到南齐政府征收赋税、徭役,所以他被齐高帝萧道成称为“民之大纪,国之治端”。“黄籍”上面还详细注明编户祖上的爵位。因而它又是政府定“贵贱”“尊卑”,判别世族和平民的依据,所谓,“夫简贵贱,辨尊卑者,莫不敢信于黄籍”。但是,南齐时黄籍制度已经非常混乱,有些人偷注爵位,把自己改成“百役不及”的“世族”;有些人户虽存,但黄籍已消;有些人还在,黄籍上却注了“死亡”;有些人明明在家,却写着外出隶役等,明目繁多,不一而足。这些“改注籍状”,破坏黄籍制度的情形,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p><p class="ql-block"> ⑴、一般非世族地主为了免除对政府承担的租税、徭役和隐庇更多的人户,而篡改黄籍。</p><p class="ql-block"> ⑵、自耕农民为了逃避政府沉重的租税、徭役剥削,不得已而迁徙去来,公违土断;“属役不满,流亡不归”,甚至“宁丧终身,疾病长卧”,这当然也破坏了封建政府的黄籍。</p><p class="ql-block"> 前者是地主和封建政府年间,为了争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权利,而进行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后者也是农民反抗封建剥削、压迫的阶级斗争。</p><p class="ql-block"> 为了扩大封建政府控制的土地、人口,增加收入,南齐政府从齐高帝时就专门设置了校籍官,严令全面检定“黄籍”。</p><p class="ql-block"> 在检籍过程中,被清理出来的作假的户籍,称为“却籍”。“却籍”的民户要全家补兵,罚充远役。一些官吏借检定户籍贪污作弊,趁机向人民敲诈勒索,发财致富。有钱的就“应却而不却”,没有钱的却“无须却而却”。结果,大受其害的仍然是广大人民。一人被检,十家都受牵连。被却籍的民户终于在唐寓之的领导下起义了。 </p><p class="ql-block"> 486年,唐寓之利用会稽太守王敬则去“朝正(正月朝拜皇帝)”的机会,举兵起义。起义军首先攻下了富阳,“三吴却籍者奔之,众至三万” 。接着,起义军袭破桐庐,进占钱塘、盐官、诸暨、余杭。唐寓之又派遣一支起义队伍攻陷东阳郡,杀了太守;另一支起义队伍由孙弘率领,攻取山阴,一直打到浦阳江(曹娥江,因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此名)。唐寓之攻下钱塘后,便称帝,设置百官,建立了吴政权。</p><p class="ql-block"> 齐武帝急忙派中央亲兵前往镇压。经过激战,唐寓之被俘牺牲,起义军也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萧齐统治者对起义区的人民大肆烧掠,跟随唐寓之起义的“却籍”人民被罚去修筑白下城,一部分人还被发配到淮河一带做戍卒十年。但是,人民反检籍的斗争却没有停止。490年,萧齐政权被迫停止检籍,宣布“却籍无效”,恢复刘宋末年户籍所注原状。唐寓之起义的成果应当值得肯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