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与王弗

远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中旬的眉山,还没感觉到凉意。树木花草依然郁郁葱葱、蓬勃茂盛,只有高大的银杏树,叶子微微泛出一点微黄,给人一丝秋意。这个时节的四川,天气总是阴乎乎的,使习惯了海边灿烂阳光的我,略微有了一些压抑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到眉山的第一站,一定是到三苏祠。“一门三父子,两代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纪念地,非三苏祠末属。三苏祠不大,但足够让人抒发对“三苏”的欣赏、景仰、追思之情。其实,我对去王弗墓拜谒的願望,要比到三苏词看看强烈得多。我对王弗原是一无所知的,是网红意公子的自媒体视频,让我与王弗在冥冥之中相遇,是意公子讲述的苏轼与王弗的感人故事令我心动,是意公子在王弗墓前流泪低吟苏轼写给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使我为之潸然雨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出生在眉州(现四川省眉山市)。眉州青神县岷江畔有座中岩山,风光秀丽,山水如画。山里有所中岩书院,少年时的苏轼在这里求学。书院先生王方,是苏轼第一位正式的老师。王方学位不高,只是个乡贡进士,就是未能进入科举府试的文化人。但此人学识不浅,是苏轼从少年步入青年阶段的重要引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岩书院不远处有座中岩寺,规模与名气在寺院众多的蜀地并不大,但中岩寺中的一个清水池却远近闻名。清水池由山泉汇集而成,池水清澈甘甜。这个清水池平时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但只要在池边击掌,数不清的小鱼就会从池壁的岩缝中摇头摆尾的游出来,把本来平静的水面搅出了十二分的生气,令人啧啧称奇。清水池虽奇,却没有名字。中岩寺的方丈便拜托王方给水池赋名。文人多雅兴,王方不願独占这个有兴致有情趣的机会,便邀来几位好友再加上自己的学生,一起来为清水池起个合适的名字。这帮文化人连续写出十几个名字,但都不令人满意。这时苏轼把一张纸交到老师手上,几乎在同时,王家待女走过来也把一张纸交到王方手上。只见“唤鱼池”三个字同时跃然两张纸上,众人无不为这个动静兼备、形象生动的名字拍手叫好,也为两个“唤鱼池”的巧合感到惊奇。原来,王方的女儿王弗,知道父亲召集的这次活动,便在不远处聆听观察着,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给中山寺清水池起的名字,竟然与父亲那位翩翩少年学生起的名字一字不差。两人心有灵犀,冥冥中自有天定,苏轼与王弗从此结识并携手踏上不平凡的人生道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55年,苏轼与王弗成婚。苏轼十九岁,王弗十六岁。两人婚后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不得而知,但相敬如宾是肯定的的。因为苏轼在婚后的生活中,逐渐认识到王弗绝非等闲女子,一些事情让他刮目相看。苏轼是典型的文人,性情豪放,多愁善感、容易轻信,古代知识分子的臭毛病他一样不缺。王弗非常留意苏轼与他人的交往,她不敢松懈,因为他了解苏轼性格和为人处事的软肋,她不能让托付了自己一生的男人犯大错。王弗时常给苏轼分析交往从密之人的人格和优劣之处,提醒他应当注意和修正的地方。苏轼后来所经历的险恶官场,不断印证王弗的先见之明,否则生性硬朗的苏轼,怎会让妻子隔屏静听还要指点说教。婚后的苏轼仍然苦读学习,“学而优则仕”是他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王弗陪伴苏轼读书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每天伴其左右,终日不去。苏轼有时忘记了书中的词句,王弗会随口说出。苏轼有时向王弗提出一些问题,王弗大都能很得体的回答。王弗凭自己的聪慧不断给苏轼创造意外的惊喜,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同寻常的味道。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考中进士,开始了一生辉煌壮阔、起伏跌宕、成就斐然的仕途,王弗在其中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弗短命。在与苏轼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后,于北宋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1065年),病逝于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王弗的逝去,对苏轼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但苏轼在王弗逝后的十年间,除了王弗迁葬眉州苏氏墓地时,为王弗写过墓志铭外,未留下只言片语。是苏轼寡情绝义吗?当然不是。一个男人越是沉默寡言,说明他把真实的感情藏得越深。苏轼对王弗的厚重感情和无限思念,终于在王弗去世十年后的一天里爆发了。苏轼梦见了王弗,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悲不能寐,流泪满面,在沉痛中写下了这首字字是泪的《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p><p class="ql-block"><b>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b></p><p class="ql-block"><b>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窗外冬雪飘落,案前烛光昏黄。苏轼用他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对王弗的思念。这首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词,在那个飘雪的冬夜,给了王弗心灵的慰藉,也成为后人世代传诵的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三苏祠,我却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不到王弗墓的所在地。几经打听,才知道王弗安葬在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富牛镇永光村的苏洵家族墓园。苏洵家族墓园始建于北宋,占地600余平方米。历朝历代多有修缮,“文革”中遭严重破坏。1986年眉山市政府出资重修,成为纪念、研究苏氏父子的重点保护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洵家族墓园建在一处山坡上,坡下有一条小河,还有一口古井,非常的安宁幽静。墓园中共有四座墓,一座是王弗公婆苏洵和程夫人的合葬墓,两座苏轼、苏辙衣冠墓,另一座就是王弗墓。王弗墓距公婆墓只有几步远,坟茔规模与制式,与另三座完全相同,这在“重男轻女”的古代,已经是苏氏家族给予王弗非同寻常的地位和荣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王弗墓前,我在揣度着一千年前苏轼与王弗充满温情和智慧的爱情故事。我想,无论什么人在此时此地,都会羡慕苏轼和王弗,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深情厚意,更是一种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亲人般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已经升华为一种境界,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尽管王弗的生命短暂,但是她留给苏轼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王弗墓与苏轼的衣冠墓相距不足十米远,这十米之距却是隔着千年时光、千里之遙。葬在河南的苏轼终未能与王弗相伴,确实是非常遗憾的!天虽不能遂人愿,却能增添后人追思的力量,使其更加神秘、浪漫和富有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人的一生需要有好的父母、好的老师、好的领导、好的伴侣。其实,最重要的是好的伴侣。你生活的质量、生命的长度、事业的成败等等,都与你的伴侣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好妻子、好丈夫可遇不可求,这是每个人人生最重大却又是最无奈的课题,能交上及格的答卷就相当不错了。每对夫妻的生活不可能都可圈可点、光彩夺目,绝大多数平淡无奇。这并不是婚姻重量的砝码,真正衡量夫妻感情份量的砝码,是当一方的生死成为了永恒,生的把逝去的视为人生最大的遗憾,能做到这一点就足矣。婚姻没有榜样,爱情就是故事,思念只能自知,而无奈和遗憾才是终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苏辙兄弟曾在墓园四周载下数万棵松树,被苏轼在词中写成为“短松冈”。我觉得用“短松冈”来称呼苏洵家族墓很适当,既有诗意又好记。风声起,吹落几片树叶,给深秋中的苏洵家族墓园,凭添了几分肃穆和悲凉。不远处的高铁列车呼啸驶过。村子里大片橙子林硕果累累待收获。现实在提醒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在改变。但王弗在我的心里驻下了,她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开手机,找到意公子讲苏轼与王弗的视频,再一次被感动得泪眼婆娑。寂静山林中,似见东坡先生时隐时现……。<b>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王弗在九泉之下,看到落魄到黄州的老公,在困境中竟是如此的自信、洒脱,说不定会给他点个赞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