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南历史上有两位郑姓的伟人不能不提:一位是唐朝天宝年间的郑回,另外一位是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p> <p class="ql-block"> 郑回是唐代相州人。南诏王室教师,清平官(丞相)。</p><p class="ql-block"> 郑回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举明经,任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期间为南诏所俘。因通儒学,得到南诏王阁罗凤的赏识,担任凤迦异、异牟寻、寻阁劝三代南诏王室子弟之师,并协助其继承者异牟寻改革内政,恢复与唐王朝的臣属关系。</p><p class="ql-block"> 郑回积极推进了南诏的汉化,并促进了唐与南诏的经济文化交流,被后世评价为“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p><p class="ql-block"> “南诏德化碑”的碑文,一说即为郑回所作——这个3800多字的德化碑好生了得,她详述了南诏与唐朝的历史渊源关系和被迫起兵造反的缘由,史实详尽,文字优美!</p> <p class="ql-block"> 发思古之幽情,凭吊天宝将士写的最好的,则非明代文武双全的邓子龙将军莫属。</p><p class="ql-block">唐将南征以捷闻,可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p><p class="ql-block"> 郭老才子幽幽地说:“我爱将军诗句好……他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无法与邓将军相比!”</p> <p class="ql-block"> 下西洋的郑和名声可就更大了,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世称三保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