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5日,沙河校区乘车去神泉峡,参加校工会组织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 神泉峡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1941年7月昌宛县佐公署在炭厂村成立。</p> 这座美丽山村在抗战历史中写下了璀璨的一笔。 神泉峡侏罗纪火成岩地貌,地质构造奇特。 柳溪桥 <p class="ql-block">迎宾石</p> 九龙桥 神泉峡泉水充沛,自然风光秀美。看来是前些年规划的北京乡村旅游景区,从溪上的小桥、溪边石头上的红色字迹可见一斑。据说冬季打造的是冰瀑景观,只因去年7·31大水破坏了这里的景观,目前清理了冲击下来的石头,修复了路面,水中景观尚未恢复。 珠連璧合 <h5><p class="ql-block"> 北京神泉峡风景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是国家 AAA 级景区。景区距京城约45公里,距109国道7.5公里。神泉峡景区自然风光秀美,地质构造奇特。东部是5亿年前的寒武纪灰岩。绝大部分由1.5亿年前侏罗纪火山岩构成。独特的火成岩地质构造出了众多奇特的景观:落落石、垂直解理崖壁、红石谷、岩墙、丹石峡等等。总面积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00余米。</p><p class="ql-block"> 来神泉峡景区游玩,春天可以踏青赏花,夏天可以避暑纳凉,秋天可以果品采摘,冬季冰瀑如林。每年入冬后总能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师前来观看。在峡谷中,冰瀑景观连成一片,冰柱、冰笋、冰瀑、冰花、冰挂、冰塔,一簇簇,一团团,在冬日的暖阳下晶莹剔透,瑰丽夺目。远看近看都是美景,宛若千百只利刃出鞘,酷似大象吸水,犹如小蘑菇丛生。冰凌与灌木丛连在一起,相映成趣,在冬季里,展现出大山中最绚烂的北国风光。是京城难得一见的自然山水风光。</p><p class="ql-block"> 景区集生态、休闲、娱乐、健身、攀岩、拓展、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是京郊旅游的好去处。</p></h5> 看了上述景区介绍,联想到景区讲解人员对恢复景观的期望以及闲置的空中骑车设置,真不希望原样恢复,不如深挖文化内涵规划沉浸体验旅游项目,保持这里旅游资源的原生态。 <p class="ql-block">岩浆集块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三块巨石是火山集块岩,大约1亿6千万年前侏罗纪中期火山爆发的产物,属于中性岩浆岩。</span></p> <p class="ql-block">火山碎屑沉积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火山喷发碎屑物经过沉积和变质作用,形成的火山碎屑岩,极其坚硬。</span></p>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溪则意溢于溪 景区深处 我们的队伍 烧炭 抗日 军民鱼水情 <h5> 炭厂村坐落在京西妙峰山镇,曾为平西抗日斗争的中心区域,一条京西驼铃古道更是连接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拱卫京畿的防御隘口。</h5><h5> 1937年7·7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1939年2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进驻斋堂川,同年3月斋堂地区成立昌宛联合县政府,随后斋堂川被日寇控制,游击队和昌宛县政府的工作人员转移至苇甸沟一带。1941年7月,晋察冀边区冀北办事处决定在昌宛县境内,永定河以北地区成立昌宛县佐公署(相当于现在县政府办事处)。昌宛县佐公署在炭厂村成立。由于炭厂村位于苇甸沟中心地带,致使日本侵略者对炭厂村进行了多达13次的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但是其残暴的行为并没有磨灭炭厂村人民的革命斗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村民积极抗战,协助八路军,保障后勤,组建民兵队伍,配合挺进剧社宣传,加强情报联络,坚持斗争最终迎来抗战胜利,全国解放。</h5> <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河沦陷</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呐喊声遍及中华大地。同时,日军在山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封锁和控制,先后在妙峰山、田庄、下苇甸等地建立据点。炭厂村位于敌人据点中心。</p><p class="ql-block"> 1938年﹣1945年期间,日军多达13次到炭厂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搜山时打死区干部董秀峰、张宽的父亲、李全、李印、张全,烧死李殿义小女儿,刀砍负责转运军鞋的张永孝大爷并放狗舔其血。扫荡过后,残垣断壁,满目凄凉,不闻鸡鸣,不见炊烟,老百姓被迫离村躲入深山搭草棚居住。村内残破,无人居住,八路军初到村时,食宿贫乏,生活和工作环境严峻。</p></h5> <h5>奋起反抗<br>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工作组分赴各个村庄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抗日救国运动在平西展开。一条由隐蔽战线人员开辟的从敌占区——妙峰山——斋堂川——延安的交通运输线,在平西抗战中形成,被称为"红色走廊"。炭厂村作为这条线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作出重大贡献。<br> 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三十四大队来到炭厂村,以此为基地开展游击战。三十四大队走后,来了昌宛支队,这支部队初来时人数不多,后扩大到近300人,他们机动灵活,打击日寇,骚扰敌人,袭击日本据点,杀死日军8人。<br> 1941年7月,晋察冀边区冀北办事处决定在昌宛县境内,永定河以北地区,成立昌宛县佐公署。昌宛县佐公署在炭厂成立,办公地点在炭厂村西沟。<br> 在长达8年抗战期间,炭厂村村民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英勇抗战。</h5> <h5>支持抗战<br> 敌人的残暴,没有动摇炭厂村人如火一般的抗战热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炭厂村人组建了妇救会、民兵武装,配合八路军与敌人开展顽强的迂回斗争。当时村内青壮年都参加了民兵,站岗、送信、抬担架、打岗楼,做石雷;妇救会给八路军做军鞋、补衣服、护理伤员、缝弹袋。儿童团给站岗的民兵送饭。<br> 四大进步女子石沟白丫头、李文学姐姐小娃娃、西沟小梅花、李宗元妻子刘常平为工作组提供情报、给百姓提供信息躲避日本鬼子扫荡。<br> 1939年,挺进剧社在平西根据地成立,社长陈靖。剧社多次借妙峰山庙会演出期间,宣传党的精神,动员群众抗战,剧社平时驻地就在炭厂村,村里的百姓为剧社提供了各种便利与帮助,使挺进剧社能够更好的为抗战服务。</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报联络</h3><h5> 作为平西隐蔽战线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八路军的情报部门(民运组)住在炭厂村东沟的马家沟、石儿沟一带。<br> 村里每天派人站岗放哨,监视敌人的动向。发现敌人来扫荡,立即发出信号,以便群众和干部转移。<br> 1941年2月,驻扎在妙峰山的日军扫荡上苇甸后继而扫荡炭厂村,因事先得到消息,村民转移到深山躲避,只有房屋被烧毁,没有人员伤亡。<br> 炭厂村共产党员李成祥以往城里送木炭为掩护,为共产党情报部门与阜成门内的陈记果局联系,送情报取电台电池。<br> 当时,因密泉村被敌人占领,电台转移至炭厂村马家沟,便于情报联络。这部电台为以后中共华北局平西情报站指挥机构在炭厂村的设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奠定清风店战役胜利的一条重要情报便是由平西情报站发出的。</h5> <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p><p class="ql-block"> 1948年12月10日始,昌平、海淀、丰台先后解放,门头沟守敌闻风丧胆,纷纷逃亡。14日凌晨,七区干部傅长友率队到达西山煤矿,开始维持社会秩序,武装保卫矿山,防止坏人破坏。14日夜,北岳军区三分区司令员侯正果率队从斋堂马栏赶往门头沟。</p><p class="ql-block"> 1948年12月14日,炭厂村随同门头沟区解放。</p></h5> <h5 > 在长期的抗战中,炭厂村村干部、村民多人牺牲在敌人的铁蹄下,但是炭厂村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出不畏艰辛、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红色革命精神英勇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并为新中国的建设继续贡献炭厂村的力量,继续发扬红色精神。</h5><h5 > 红色是炭厂村的底色、本色,"红"的精神已成为炭厂村发展的特色所在,更决定着炭厂村发展的方向、高度。秉承着"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村庄发展的整体方向,积极落实区委提出的"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战略,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广大村民,谱写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新篇章!</h5><h5 > 山清水秀、村容整洁、乡风文明,这是炭厂村创建生态文明新乡村的写照,也是炭厂村贯彻"生态兴则发展兴"理念的缩影,生态红利让炭厂村发展更具活力。</h5> <h5><p class="ql-block">弹药库</p><p class="ql-block"> 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三十四大队(又称独四旅),来到炭厂村附近,以此为基地开展游击战。携带诸多精良武器,有重机枪、轻机枪,小炮等,及各种武器弹药,并依山而建弹药库。</p><p class="ql-block"> 此弹药库为原址翻建。</p></h5> <h5><p class="ql-block">防空洞</p><p class="ql-block"> 昌宛县佐公署工作人员为防止日军偷袭,依山而建防空洞。</p><p class="ql-block"> 此防空洞为原址翻建。</p></h5> <h5><p></p><p class="ql-block">晋察冀边区冀北办事处</p><p></p></h5><h3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任命通知書</h3><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进驻斋堂川,同年3月斋堂地区成立昌宛联合县政府,随后斋堂川被日寇控制,游击队和昌宛县政府的工作人员转移至苇甸沟一带。</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晋察冀边区冀北办事处决定在昌宛县境内,永定河以北地区,成立昌宛县佐公署(相当于现在县政府办事处)。昌宛县佐公署在炭厂村成立。任命宋恩庆为工委书记,汤万宁任县佐,汤万宁未开展工作即被调走,彭福余(后改名彭诚)调任炭厂村主持工作。</p><p class="ql-block"> 现址是在原县佐公署旧址复建。院内房屋作为当时县佐公署办公人员办公、住宿等用房。 <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昌宛县佐公署</p> <h5><p class="ql-block">昌宛县佐公署</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晋察冀边区冀北办事处决定在昌宛县境内永定河以北地区,成立昌宛县佐公署(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事处)。任命彭福余(后改名彭诚)为昌宛县县长,到炭厂村主持工作。</p><p class="ql-block"> 此房屋为原址翻建。</p></h5> 外间 里间 这套家具是原装 柳条箱 室外灶 厨房 <h5> 炭厂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西北部,面积12.5平方公里,截止到2018年村居总户数210户、居住人口417人,党员39人。古时村民以烧木炭为生,所以取名"炭厂"。</h5> <p class="ql-block">地名传说1裂裂寺</p><h5 class="ql-block"> 相传古时,碧霞元君娘娘路过此山,观此处为宝地,欲在此建庙。后有一南方生意人经过,看出此地山中有宝﹣﹣一对金鸽子,便四处寻找开山取宝的钥匙。寻至河南台,见一农户的黄瓜架上,结有一对双棒黄瓜知为取宝钥匙,即找农户高价定下这架黄瓜。农户生疑为何高价定瓜?反复询问,并要毁掉此瓜,生意人无奈告知取宝之事。不日,瓜形将成,农户好奇,自己提前三日摘瓜取宝,不料宝飞。生意人到期前来取瓜,闻情,责备数语,失望而去。娘娘前来建庙因金鸽子已飞,此地已非宝地而东行另寻它处(今金顶妙峰山)建庙。此地也因金鸽子飞走,山开裂缝被称为"裂裂寺",又名"一线天"。裂缝处正对河南台村。</h5><p class="ql-block">传说2望儿坨</p><h5 class="ql-block"> 相传宋朝时杨宗保、穆桂英领军出幽州与辽国交战,将孩儿杨文广寄养在附近村庄(据传后来穆桂英为此地起名养儿峪,今狼儿峪村)农户家中。行至此山时,在山梁最高处,忽然思念孩儿,回首望向寄养村庄,然后继续西行,后人把此处称为望儿坨。</h5> <h5> 炭厂村主要有三大文化传承:一是黑色文化。明清时期为皇宫御用木炭基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退出烧炭业;二是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7月昌宛县佐公署在炭厂村成立,村庄曾先后13次被日本侵略者烧毁,炭厂村11人在对敌斗争中壮烈牺牲,今天的炭厂村依然生机勃勃,被称为"烧不掉的炭厂村";三是绿色文化。炭厂村从守护绿水青山,维护生态平衡,到利用绿色资源促进绿色发展。</h5> <h5> 炭厂村经用了三次产业转型:第一次由烧炭业转型到大农业:第二次由大农业转型到林果业:第三次由林果业转型到生态旅游业,实现了产业兴村。</h5> <h5> 党的十八大以来,炭厂村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功打造神泉峡景区,走上了生态旅游绿色发展道路,开发了一批民俗旅游项目,实现了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集体经济。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五个好"村党组织,"先进村民委员会""市级民俗旅游村""首都文明村""首都绿色村庄"等,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h5> 买卖地产的契约 主席像 这套鼓不错<br> 锥子,鞋底,鞋垫,布鞋 鞋楦,怎么没有纳鞋底的夹板? 茶壶 茶杯 ,梳妆匣<br> 古瓷碗 燕牌缝纫机 摊黄工具 铁水壶 铜暖炉 铜水壶 梳妆台 <p class="ql-block">嚓咯床子</p><p class="ql-block">捏咯床子</p><p class="ql-block">饴馅床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