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初冬的温柔怀袍中,我和楼国强老师、王根亮茶友踏上了寻觅古老村落的旅程。目的地是那隐匿于大山深处、被岁月轻柔抚摸的古村落。这个季节,大自然换上了它独有的淡雅装扮,山峦层林尽染,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水墨画,而我便是那画中不经意间闯入的一抹探秘者。</p> <p class="ql-block">金竹村,这颗镶嵌在浙江省松阳县枫坪乡的明珠,距离县城62公里之遥。昔日名为苦竹,并非因其竹笋味苦,而是源于一段传奇:相传村边曾有棵空腹大树,内生一竹,竹身被树紧紧束缚,村名原本应为“箍竹”。然而,经年累月,乡音流转,最终定名为“苦竹”。解放后,村民们怀着美好愿望,将村名改为“金竹”,寓意山上的竹子生命力顽强,价值连城,如金子般珍贵。</p> <p class="ql-block">金竹村地处偏僻,已有500多年历史,却完好保存了成片的水口树、卵石拱桥、社庙、祠堂及老宅,与众多传统村落相似。村口竹林繁茂,其间点缀着几株柳杉、枫香,初冬时节,枫香叶红如火,为村庄平添几分生机。这片郁郁葱葱的林木,仿佛向过往行人透露了一个秘密:有风水树之处,必有人烟聚集。</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新城社庙,虽经翻修,仍保留着古朴风貌。雪白的墙壁,鲜红的琉璃瓦,屋脊上装饰着鸱吻与飞龙。对于深藏于森林之中、房屋多为泥木结构的金竹村而言,防火尤为重要。村民们寄希望于这些象征性建筑元素,祈求它们能将火灾隐患消弭于无形,守护家园平安。</p> <p class="ql-block">周氏祠堂坐落于村南,面向东方,静谧而庄严。祠堂一侧矗立着一对旗杆石座,铭刻着“同治十一年三月”的字样,历经140多年的风雨洗礼。祠堂两侧石碑分别镌刻着“祠堂”与“碑记”,后者详细记载了祠堂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周氏家族自徽州迁徙至松阳县城东大井头三角坛的历史。始祖伯义公携家眷定居于此,历经数代繁衍,至显贵公时已有163名子孙。南宋末年,周秉信因避乱隐居松阳,带来了徽州的文化与财富。其后代弘道公迁居金竹,开启了这片土地上的新篇章。尽管外界风云变幻,金竹村却宛如世外桃源,保持着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周氏祠堂内部供奉着始迁祖伯义公,两侧依次排列着历代祖先牌位。祠堂碑记中还记载了一些规章制度,如禁止在祠堂内堆放杂物,新增男丁需缴纳140文,娶妻者需缴纳100文。由于资金有限,族内五房成员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数额详尽记录于另一块碑记之上,彰显了周氏家族的团结与互助精神。</p> <p class="ql-block">金竹村村民自古以来便以淳朴著称。民国版《松阳县志》中记载了一位名叫周大林的人物,他是清代的附贡生(1872年)。尽管这一身份是通过纳捐获得,但周大林的品行却备受赞誉。他性格温和,遇乡邻争执总能出面调解;面对他人冒犯,他选择宽容以待。对于村中子弟不务正业、不敬长辈的行为,周大林总是耐心劝导,其言行举止堪称楷模,被誉为“木铎教化之人”。</p> <p class="ql-block">村口竹林掩映下,一条蜿蜒的古道通向外界。这条由卵石铺就的道路,曾是金竹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承载着村民们进出往来的足迹。2010年康庄公路开通前,这条古道不仅是物资交流的通道,更是文明传播的桥梁,维系着村庄的生命力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金竹村的古民居雕梁画栋,门窗、牛腿等细节处虽已斑驳,但仍透出昔日的华美。高耸的马头墙、坚固的院墙、精致的小窗,无不展现出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金竹村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寻访结束,我仿佛能听见时间轻轻的脚步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这份宁静与美好,超越了言语所能表达的范畴,它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感谢楼国强老师提供图9、图10和故事情节支持,使本文更加生动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