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的寺庙。始建于乾隆36年(1771年),是乾隆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此庙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一个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因此被人们称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布达拉宫”。</span></p> <p class="ql-block"> 寺庙建筑布局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颠,壮观醒目。因为这座寺庙是仿照拉萨的布达拉宫形制而建因而又称为“小布达拉宫”。该建筑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五塔门,高10多米,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白色墙上设有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白台之上排列有五座喇嘛塔,分别为红、绿、黄、白、黑色,代表藏传佛教五个教派,门前有石象一对,雕刻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由一道曲折蜿蜒的宫墙包围。共有建筑60多处,依山峦地势建筑,色彩鲜明,是中国古代皇家寺庙中的代表作。主要建筑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楼,白台,大白台,大红台,东红台等。</p> <p class="ql-block"> 五塔门后面,是一座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楼。各楼覆盖绿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拱。明间正楼前额有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四汉字和相应满文,后额为“莲界庄严”,二次间额各镶黄琉璃双龙戏珠图案。牌楼前有月台,周围砌女儿墙,正中及左右设有踏道,月台上还有石象一对。</p> <p class="ql-block"> 大红台位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正面基层是白台,实心,高17米,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灰挂面,壁设三层梯形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登道直达白台顶部。</p> <p class="ql-block"> 万法归一殿在大红台群楼空井正中,是一座正方形七进间大殿,四角稍间收进一半,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使用头等金叶14000多两。该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p> <p class="ql-block"> 再上到楼上平台,就看到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使人们为之惊叹!</p> <p class="ql-block"> 慈航普渡亭是寺庙的最高点,位于大红台群楼顶部平台西北角。是一座重檐六角形亭。上面有平台,在平台上可以俯瞰金顶,也可以瞭望四周美景。</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仔细看金顶,会发现下面房檐的“金瓦”有些已变成了黑色,据说是当年日本兵来到此处,以为上面都是金瓦,上去却后发现是镏金,就用刺刀刮,下层房檐上的镏金被刮掉了,带队的鬼子上到金顶上,就滚下去摔死了,以为被天谴,就跑了,房顶的“金瓦”才保存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普陀宗乘之庙是这座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建筑,展示了藏传佛教与汉式建筑的完美融合,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 2024年10月</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p><p class="ql-block">拍摄制作: 小小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