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那一抹旧绿(第四期)】 竹笛伴青春

苏忠民

<p class="ql-block">  我从十三岁开始,自学竹笛。最先使用的一支笛子,是从成都百货大楼一毛钱买的一支丰收笛。笛身细、小、短,而且发音不太准,音量、音色根本就谈不上,与其说是乐器,不如说是玩具。</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西御街碰上一位卖笛子的人,为招揽生意,正在吹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那时我学笛心切,觉得这人吹得不错,所卖的竹笛一定不差。遂掏尽身上所有,再向同行的小伴伴借了一毛钱(小伙伴一再叮咛早点还他,那钱是他要拿来看小人书的),凑够六毛钱,买下卖笛人手中正使用的、一支涂了黑漆的竹笛。回到家里,死皮赖脸地向母亲要了两毛钱,还小伙伴一毛。又到百货大楼专门跑了一趟,用一毛买了一小包笛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一 </p><p class="ql-block"> 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一位吹笛子的音乐家,他的笛子能召来百鸟。我国最早的笛子是河南贾湖骨笛,距今约八千年。笛声悠悠,超古迈今。渊源流长,历史辉煌。</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正式向院邻(我家在成都西大街的一个十家大杂院内)会吹竹笛的刘二哥拜师请教,经数月练习,能吹一般歌曲了。</p><p class="ql-block"> 彝族歌曲《送公粮》吹得连贯并强弱比较自如时,在刘二哥那里算“毕业"了,他对我说:他只能平吹,什么“单吐、双吐、三吐”不会。再无其他技巧传授给我了。</p><p class="ql-block"> 哎哎,遗憾遗憾!只好自己瞎琢磨了好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后来,刘二哥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笛子吹奏法》的书送我。我如获至宝,依样画符地练习起来。同时到两位有唱机唱片的好友家里听唱片玩。听唱片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办法。我听过笛萧类的唱片有:《鹧鸪飞》、《卖菜》、《小八路勇闯封锁线》、《我是一个兵》。六十年代未,更有《扬鞭催马送粮忙》、《牧民新歌》等有巨大影响力的笛子独奏曲出现,这些曲子囊括了竹笛演奏的高深技巧;体现了中国民乐的巨大魅力和中国笛子演奏家极高的艺术水平,音色美,雄浑、清脆、歌唱性强,技法上变化无穷,常常教人如醉如痴,忘乎所以。</p> <p class="ql-block">  图二</p><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和同学留影:作者为前排右一</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秋,初中毕业,没有上山下乡,当起了待业青年。无所事事之时,遂用吹竹笛来打发时光。虽是自学,歌曲《珊瑚颂》、《洪湖水浪打浪》、《牧羊姑娘》、《请到我们山庄来》、《紫竹调》等,还是整得挺顺溜的,得到邻居街坊的称赞。只有一个例外,有一个夏天的晚上,几个小伙伴以听我吹竹笛的方式在西大街街沿上乘凉。到半夜十二点,“竹笛演奏会”意外地被街坊黄大爷跑来打断,他气呼呼地指责:“吔,也整得太晏了嘛,你还要不要我们睡觉哦?”</p><p class="ql-block"> 竹笛声音响亮,传远性能好。那天晚上兴致高,时间太晚,扰人清梦那是一定的。面对黄大爷的抗议,我一时不知所措,愣住了。</p><p class="ql-block"> 长辈呵斥,当然有理。我虽默然无语,却也是洗耳恭听。从此吹奏竹笛从来不会超过晚上九点钟。</p><p class="ql-block"> 这吹竹笛时间一长,技法、音色渐好。能运用三种指法: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在此基础上分别又购得A调、C调、G调、F调、降B调的几支竹笛,在转调的基础上,一支竹笛我就可以吹三个不同的音阶和乐曲,几支竹笛就可滿足不同歌曲和乐曲各调试的需求;同一乐曲,可以用同一支笛子的不同指法(转调)表现,这样,一支竹笛的用途和表现力得到很大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图三</p><p class="ql-block"> 渔樵互答</p><p class="ql-block"> 高山流水遇知音,渔樵互答何其乐。丝竹弹拨齐上阵,浩浩兮中华民乐。</p> <p class="ql-block"> 嘿嘿,有一点起色,新鲜事、好事就接踵而来。有朋友邀我出去“搭班子",参加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演出,为歌唱、舞蹈伴奏。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成都二十三中《交响音乐沙家浜》、成都丝绒厂文艺汇演、成都纺织厂节目《康巴的春天》、双流黄水乡(今黄水镇)到县里的专场汇报演出等等。 </p><p class="ql-block"> 我是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在排练和演出的间隙,观看聆听笛子、京胡、二胡、板胡、三弦、扬琴、小提琴、大提琴、小号、黑管等乐器业余高手的表演,观摩他们的技法技巧,欣赏他们演奏的国内外的名曲。这些乐器演奏高手,来自成都市各行各业,不是对音乐的热爱,不大可能聚集在一起;对我个人来说,不是“搭班子”参加文艺节目的排练演出,哪里去寻找能如此集中的欣赏观摩学习的好机会?在“搭班子”的学习观摩中,重要的是结交了朋友,拓宽了视野,增加了知识。还有一点实际的好处,那就是虽不挣钱,但邀请单位要管饭。嘿嘿,当年物质生活水平不高,有不错的伙食当然是好事一桩。</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凭竹笛参加了街道办事处的文艺宣传队。这正当的文娱爱好,帮助我在人生的道路清清白白地走到了今天。回忆当初这些经历,不是我竹笛吹得有多好,而是由于有共同的爱好,得到许多朋友、老师的帮助、提携。对此,至今我心存感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四</p><p class="ql-block"> 笔者所用小提琴 。</p><p class="ql-block"> 我 后来学小提琴,进展缓慢。一是二十多岁,学琴的年龄已大,二是小提琴技法艰深,是学习难度最大的乐器之一。几年下来,也只好居于初级水平。</p> <p class="ql-block">  喜欢上小提琴后(对邻居的干扰比竹笛小得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遂逐渐放弃了竹笛的吹奏。也曾一度练习书法,因为书法是有形的舞蹈,无声的音乐。其结果可想而知:学艺不专,一定不精。一个人的时间、能力有限,爱好一多,只能是“门门懂、样样瘟"。</p><p class="ql-block"> 回想与笛相伴的日子,快乐多多。后受朋友影响,自己定力不够,改学他样。几年下来,手指笨拙,“口风”锐减,想要吹响笛子都费劲。这多半是“小猫钓鱼”惹的祸。回忆过往,笛伴青春。韶华已逝,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可惜了,我的竹笛哟!</p> <p class="ql-block">图五</p><p class="ql-block">竹笛</p> <p class="ql-block">  有关笛子的点滴 </p><p class="ql-block">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也是典型的汉族乐器。经数千年的发展,于元代定型,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笛子。</p><p class="ql-block"> 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是竹子,因为竹笛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p><p class="ql-block">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由此可见,笛子作为民族乐器代表,渊源流长,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大师层出不穷,业余爱好者广泛。</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笛子演奏家,代表人物有陆春龄、胡结续、王铁锤、俞逊发、唐俊乔、张维良等。</p><p class="ql-block"> 独奏代表曲目有《鹧鸪飞》、《我是一个兵》、《小八路勇闯封锁线》、《扬鞭催马送粮忙》、《牧民新歌》、《秋湖月夜》、《秋空山》、《梅花三弄》、《太湖春》等,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拙笔简介,希望大家喜欢。</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一,五,感谢网络原作者;图片二、三、四,笔者摄。</p><p class="ql-block">封面:著名笛子演奏家唐俊乔。感谢网络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