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道德经的智慧,(63)

迈巴赫SQ

<p class="ql-block">迈巴赫☆14590704</p><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 </p><p class="ql-block">文/迈巴赫</p><p class="ql-block">音乐/电视剧《老子》插曲《道在何方》</p><p class="ql-block">演唱/韩磊</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前言</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p><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过周王室的藏书管理工作。老子见当时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西出函谷关,留下哲学巨著《道德经》后隐居而不知其所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节:主题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本章</span>老子讲述大道的作用和德性,大道隐于万物之内,主导万物由生到死的全过程,清静无为的大道保护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的人,这就是大道的可贵之处。老子指出大道宽恕别人,不抛弃别人。儒家叫“忠恕之道”;佛家叫放下“善、恶的分别心”;基督耶稣教称“宽恕你的敌人”;都是强调“宽恕他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凡说话要力求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根据内心真正的想法发表见解,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相反,怀有私心杂念,去说空话、假话、套话只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没有个性是个庸人,是不会受人尊敬的。</p><p class="ql-block"> 老子告诫人们在与朋友交往中,坦率公正地指出朋友的不足之处,虽然可能一时令其不快。但是,经过时间检验,他会感到你的用心良苦,是真心有益的朋友。相反,总是迎合别人来维持友谊,使别人觉得你毫无主见,缺乏真诚,而失去对你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节:原文与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p><p class="ql-block">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p><p class="ql-block">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p><p class="ql-block"> 二.注释</p><p class="ql-block"> 1.奥:万物的主宰。</p><p class="ql-block"> 2.所保:保全自己。</p><p class="ql-block"> 3.市尊:换得尊重。</p><p class="ql-block"> 4.加人:加于人,凌驾于别人之上。</p><p class="ql-block"> 5.三公:朝廷主管文武监督的高官。</p><p class="ql-block"> 6.拱璧:双手捧着贵重的宝玉。</p><p class="ql-block"> 7.驷马:四匹马拉的车。</p><p class="ql-block"> 8.坐进此道:静坐修道。</p><p class="ql-block"> 9.古之:古人。</p><p class="ql-block"> 10.不曰:不是说。</p><p class="ql-block"> 11.免邪:幸免。</p><p class="ql-block"> 12.贵:珍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分段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原文:</span>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p><p class="ql-block"> 解释: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p><p class="ql-block"> 2.原文: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p><p class="ql-block"> 解释:<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好的语言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高尚的品行可以有益于人。人群中那些不善的人,哪能抛弃他们呢?所以立天子、置三卿,纵然有拱抱的宝璧在先,驷马随后的献礼,还不如献上清静无为的大道。</span></p><p class="ql-block"> 3.原文: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p><p class="ql-block"> 解释:古人为什么贵重道呢?不是说有求的可以得到、有罪的可以幸免吗?所以大道为天下人所珍重。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四.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道是万物的主宰,它是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言论可以搏取人们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即使是不善,为什么要抛弃道呢?因此,树立天子,设置三公,虽然以捧璧在先,驷马车在后的礼仪去交游诸侯,还不如安坐而深入此道。</p><p class="ql-block"> 古人之所以重视此道的原因是什么?不就是说:有求必有所得,有罪就可以免除吗?所以,被天下人珍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三节 智慧解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本章老子讲述大道的属性和功用。大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不但是善良人的法宝,也是不善人的法宝,因为大道始终平等对待万物,始终跟随着万物由生到灭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大道保护所有的人,不抛弃任何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就是大道的可贵之处。</p><p class="ql-block"> 大道是天地间最宝贵的。可贵在于善人,领悟大道,会得到大道的保护而善始善终;不善的人,大道也不会抛弃他,而是教化他弃恶从善。人只有一心向善,才能体会大道的精髓要义。 </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奉天,不是拱玉璧、献驷马,而是要以大道的方式去爱人,谦卑为下。谦卑就是要克服自己的仗恃心,人类如果不除去仗恃心,就不能正确的对待人和事,当遇到事发之时,就会被仗恃心蒙蔽眼睛,从而丧失了体认大道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君子不怕犯错误,只要能认真改正,就不算错误。老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有错误者提供出路,而大道是不会嫌弃犯错误之人的,给其机会改正错误;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条件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老子指出:人做为万物的灵长生物,人类聪慧的头脑和灵活的四肢,应该谦和的对待一切,对待万事万物一视同仁,对待不善的人,决不能因其人品低劣而鄙视他们,这就是修道之人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老子认为大千世界无神无鬼,人随大道投生人间,大道好像人的灵魂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大道的跟随,一直到人离世而完成一个人生的轮回。大道为而不恃,从不干扰人们的所作所为,一切对错由你自己承担。所以,大道对人类中善人和不善人绝对都是公平对待的,因此,大道是所有人类和万物的公共法宝。</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历史故事:《直言进谏》</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唐代士大夫魏征是善于讽谏的忠臣;唐太宗李世民是善于纳谏的君王。魏征敢于直言指责唐太宗和过失,唐太宗则虚心接受魏征的建议。君臣二人是历史上出名的黄金搭档,堪称典范。</p><p class="ql-block"> 公元628年,唐太宗欲诏纳一位已经许配人家的少女为嫔妃。魏征谏言说:“陛下身居宫殿,后宫嫔妃满院,却要诏已许配人家的女子为嫔妃,陛下还能为天下百姓着想吗?”唐太宗一听,觉得自己做的不对,便收回了诏书。</p><p class="ql-block"> 公元638年,魏征看到一向勤政的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建议唐太宗要十思: 1.见可欲则思知足;2.将兴缮则思知止;3.处高危则思谦降;4.临满盈则思挹损;5.遇逸乐则思樽节;6.在宴安则思后患;7.防拥蔽则思延纳;8.疾谗邪则思正己;9.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10.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p><p class="ql-block"> 气度宽宏的唐太宗,由于魏征谏言直来直去毫不留情,常使太宗在朝廷之上,下不来台而恼火。有一次退朝回宫太宗生气的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他。”长孙皇后见他发这么大的脾气,便问太宗要杀谁。太宗回答说:“还不是那个魏征,总是在朝廷之上让我下不来台。”长孙皇后听毕,走向内室换上了朝服走出来。太宗吃惊地问:“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臣妾听说,如果君主贤明,臣下就正直。魏征很正直,正是因为陛下贤明,臣妾怎能不为之庆贺呢!”太宗一听,转怒为喜,消除了杀魏征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诠释了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的核心智慧。</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本美篇文章是根据自学笔记整理发布的,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