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老祖探究

笑傲斜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少小离家,我在外地长大,对乡下老家知之甚少,尤其是家族门第,祖宗八辈,只靠爷爷奶奶的无意介绍,也仅限只言片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清明返乡祭祖扫墓,同姓家族成员30多人从不同地方回到故里。据比较了解家族情况的本家七叔介绍,这些人从我开始,往回捯饬120年前,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后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大家相互都不认识,更理不清辈分、门第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都想知道,我们家族的来源、迁徙,生息、繁衍、婚姻、文化以及族规、家约等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都感觉,弄清上述问题,能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促进家族成员彼此的交流,增进家族内部的了解和信任,从而达到传承亲情,激发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长辈们大都已经去世,能够提供信息的只有一个残破的,模糊不清的云谱和一个祖宗墓碑上简单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我才发现了解家族的以往没那么容易,一切都无从入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我决定采取系统、对比的思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从有限的资料里开始了艰难的探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步,用系统的方法理清家族的门第关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乡下老家,一个叫贾家梁的小山包上有一块石碑,碑文上记载,清朝光绪29年(1901年),一位叫郭如昌老祖宗的儿子们在此立碑。根据碑文姓氏推测,他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郭芝贞,郭芝享,郭芝利。七个孙子,分别是郭德茂,郭德永,郭德言,郭德智,郭德仁,郭德信,郭德礼。本家七叔介绍,人名中的郭德仁是我曾祖父,曾祖父的父亲是郭芝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祖父的小名叫大仁。生有一儿一女,女儿早年出嫁他乡,断了音讯。儿子小名叫金金,学名郭金当,娶过两个老婆。大老婆叫赵白川,29岁生病去世,生有一女两男三个孩子。二老婆叫兰粉粉,生有一女一男两个孩子,五个孩子,我父亲行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此为此,郭如昌老祖宗膝下人物脉络基本清晰,原来回乡扫墓祭奠的30多人,都是他的后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的问题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家族成员每辈人的名字都要有一个相同的字加以区分门第和辈分。可是参加扫墓祭奠的这些人没有?为什么?于是,我又开始了继续探究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步,运用对比的方法探究家族的来源和迁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个长辈叔叔家中,我发现了一个字迹难以辨别的云谱。经过反复研究分析,郭如昌老人前面还有五代郭姓老祖宗,生活在白石村周边。郭如昌老人应该是分家后,来到小山梁,在半山腰的地方另立山头安了家,这个地方后来就被白石村民习惯称之为郭家垴。这些情况,从贾家梁墓地,坟头的排列分布即可判断得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贾家梁山头,只有郭如昌老祖宗的足迹。他之前的那五代先辈又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后人又在哪里?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只能从云谱来找寻答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谱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代同辈兄弟三人,分别是郭??(兰氏)郭天财(兰氏),郭登秋(兰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代同辈兄弟四人,分别是郭明然,郭成明,郭成目(苏氏),郭明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代同辈兄弟四人,分别是郭??(艾氏),郭??郭福?,郭??(张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代同辈兄弟八人,分别是郭??,郭??,郭??,郭??,郭??(兰氏),郭??(张氏),郭发正,郭发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代同辈兄弟九人,分别是郭正库(姚温氏),郭正有,郭宋宋,郭正?,郭正栋(刘氏),郭正顺(刘氏),郭正义(李氏、刘氏),郭正标,郭正言(宋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六代同辈兄弟七人,分别是郭如昌(兰氏),郭亮,郭如清,郭如釲,郭永心,郭如银(赵氏),郭如金(兰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谱到此中断了记录,剩下的后人线索,都是从郭如昌先人的墓碑文字得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七代同辈兄弟三人都是郭如昌老祖宗的儿子。他们分别是郭芝贞,郭芝享,郭芝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八代同辈兄弟七人,都是郭芝贞,郭芝享和郭芝利的儿子。他们分别是郭德茂,郭德永,郭德言,郭德智,郭德仁,郭德信,郭德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此确定,在白石村小山梁半山腰郭家垴居住的是郭家第七代郭如昌老祖宗的后代。郭如昌这一辈是“如”字辈,他儿子是“芝”字辈,他孙子是“德”字辈,重孙既我爷爷是“当”字辈。再往后从父亲这一代开始至我孙辈结束是第十三代。但每个人的名字里已没有了祖先的赐字排位。这也是这次清明扫墓祭奠的30多位亲戚相聚无法从名字判别辈分,不知怎样称呼对方的尴尬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祖先从哪儿来?参加清明扫墓祭奠的族人异口同声的说——中阳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的,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告诉我说:“我们来自中阳。”如今,各家口径统一,即可证实,我们的祖宗是从中阳村迁徙到白石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祖宗为什么要迁徙到白石村,大家又说不出一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墓碑推测,第一代老祖宗迁徙到白石村,大概是1774年之前。这一年也是中国农历甲午年,生肖马年,属清朝乾隆三十九年。推测的理由是我堂弟告诉我在贾家岭之外还有一个郭家先祖的墓地。那个墓地立碑的年代是1774年,可惜我没时间亲自考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中(云谱已得到认证),第一代族人迁徙来白石的祖先是三兄弟。他们分别是郭??,郭天财,郭登秋。遗憾的是三兄弟的大哥云谱里没显示,让人深感无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青时,我因工作关系去过中阳乡(公社) 。据当地人介绍,在中阳乡有一个大狼沟村,村里老人说,该村以郭姓族人居多,他们曾自豪的说,他们是明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此地。该村位于原平市北偏东20公里,距离白石大概也是20公里左右。区别在于那里是半丘陵地带,白石是山区,那里背靠五峰山圣地,面临滹沱河畔,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县志记载,中阳乡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个渔米之乡,胜产梨果。而白石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经济落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奇怪的是,这么一个风水宝地,我的祖先却要离开?这就要谈谈滹沱河。滹沱河养育着两岸百姓的同时也会产生洪水灾害。据历史记录,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六月,阳武河大水漫溢,田禾房舍多伤毁‌‌。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滹沱河大水泛滥成灾,导致大饥‌‌。记录显示,原平滹沱河的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明清和民国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我们的祖先从中阳乡的大狼沟迁徙至白石村,应该是躲避滹沱河水泛滥,逃难而来,这是一种推测。另外也不排除白石村有祖先的亲戚,他们是投奔亲戚而来。无论哪种原因,总归祖先在中阳的大狼沟村生活的不如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石的村民,一般都居住在山下水田。这样便于交通,方便水浇地。而我们的祖先,把家安置到白石村的半山腰。半山腰居住生活行走都不方便,但远离水源和人群也足以证明,我们祖先选择居住环境是充分考虑了以上两个方面。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步,运用逻辑的方法推测出家族的生息,文化及族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祖宗没有给我们留下家谱,好在还有斑驳陆离的云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云谱分析,判断,推理,从口口相传得知。迁徙白石村第一代的三兄弟应该是躲避洪灾,投奔亲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来乍到生活艰难,远离故土。好在他们吃苦耐劳,好在白石村子民包容,三兄弟得以在此繁衍生息。云谱显示三兄弟的妻子都姓兰,而兰姓又是白石村大户。所以,三兄弟来白石时应该都是单身青年,都娶了白石当地女子为妻,站稳脚跟。这就让我们后人明白了,无论我们走向何方,籍贯都是白石村这一共同的归属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石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第一代郭姓老祖宗在此艰难生活,繁衍生息,直到发展到第四代,人丁兴旺,生活有了转机。他们靠什么发展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怕吃苦,扎实肯干,忍辱负重。这是今天郭姓后人都具备的特点,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白石村生活真正有了质的提高,应该是从第六代如字辈的七兄弟开始。这一代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子女都读过书,这在当年实属不易。另外他们的观念也不拘泥脸朝黄土,背朝天那样的辛苦劳作,都有共同的心愿,都愿意让自己的子女,走出大山,迎接更美好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郭如昌的三个儿子不仅让他们的后代读完私塾,而且还送他们去更远的县城成立店铺,做起了生意。如果没有1937年日本鬼子的那把大火烧了他们的店铺生意,假以时日生意定会做的红火,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一点也不夸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意没了,生路断了。家人们又参加了革命,加入了打鬼子,解放民族的战争。后来有人在部队当了旅长,军分区司令,团级副政委,军队院校教授,部队基层干部等等。而更多的后人从部队转业到地方默默工作,建功立业。这样,从第九代郭姓族人开始,有人走出了大山。受前辈的影响,从第十代开始,族人们就陆续开始离开家乡。这也是今天族人大多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到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我们不是白石村的原住民。我们的先祖大概是1774年前,即中国农历甲午年,生肖马年,属清朝乾隆三十九之前,因水患离开中阳村,迁徙到白石村,至今已有250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祖先扎根白石村并繁衍生息,是第一代娶了白石村女子为妻所谓,是白石村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先祖没有家谱留传是因为迁徙和穷困。那些年生存都是问题,何来制定家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我们没有族约和族规。原因是第一代祖先来白石村都是血气方刚的年青人,没有了传承,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羁绊,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规矩传给下一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郭姓家族发展到第六代应该是七兄弟。可是,现在居住在白石村的只有郭如昌先祖这一支后代,其他六个兄弟的后人去了哪里?今天仍然是个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居住在小山梁郭家垴的郭姓人家是郭如昌先祖的后代。无论你走向何方,无论你有多大成就,无论你是多少平淡无奇。永远记住我们的共同祖宗郭如昌,永远记住我们共同的祖籍,永远记住祖先共同生活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家族没有家谱,我们不埋怨祖先,反而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云谱,印证了口口相传的事实,提供了我们研究家族的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如果今后有对白石村郭姓家族感兴趣的后代,希望你们去中阳村寻找祖先,寻找族谱,将白石的郭姓族人续写到我们的族谱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家族一路走来的历程,满是艰辛与奋斗的痕迹,而这一切都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相信在往后的日子里,家族的每一个人都会秉持着先辈的优良品质,团结一心,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迈进,让家族的故事不断延续、不断闪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感谢白石村这一方水土和她的子民。是你们的包容,是你的“风水宝地”让我的祖先扎根生存。别人说你贫瘠闭塞,资源匮乏。而我眼中你是最美的家乡。你有河流清澈见底的山泉,你有秀美多姿的小山梁。你那清新宜人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你是我的家乡,更是我们的根。你见证着祖先的快乐,你记录着他们的成长。远在他乡的游子视你为母亲。浓浓乡情,悠悠情思,谁也割不断那绵绵的故乡情,远不能忘记的地方。</span></p>